南京园园内西高东低,最高落差6米,以“山水相生,楼台比邻,花木成文”作为园艺特色,规划东园和西园,分别体现“山水的南京”和“文学的南京”,以“文沁金陵”为展园主题,打造依山而建的江南传统园林。六朝古都,百姓人家,为南京展园的入口。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踏上主入口的石阶,进入“一屏两门”的空间,引用天下文枢的影屏,带您穿越六朝,游览江南传统古典院落。
主入口前石阶上刻有南京六朝古都名“吴、东晋、宋、齐、梁、陈”,它象征着穿越六个朝代的时光,与历史交融、与历史对话。走进主入口天井,是“三门一照壁”的传统民居空间。“照壁”的铜雕上刻有以“天下文枢”为题材的南京秦淮风光,寓意着沉淀在“百姓人家”的文化传承。“文源”取自夫子庙西桥。门廊两侧开“宝瓶窗”,寓意“平平安安”,外形取自南京市博物院“元代·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样式,将窗与瓶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观赏与园林景观。
穿过文源门和抱石轩,映入眼帘的是玄圃清音,凤台秋月,内设有、临虚亭、梧桐院、桐音馆、石刻、凤凰台、文沁亭。这里的布局以“依山顺水”的自然式设计为主,山水、亭廊与绿化相辅相成,展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古典雅致的空间区域。区域内植物划分花卉品种区、阴生植物区和造型品种区,营造出错落有致、景致迥异的园林园艺。
“玄圃”为南朝梁皇家园林“乐游苑”内的太子读书之处,也是《昭明文选》的写作之处。传说仙人所居处的花园亦称“玄圃”,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文人雅士们在这种环境中谈诗论词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
园路两侧立牌上介绍着代表南京历史文化成就的书籍:《文心雕龙》《千字文》《文选》《永乐大典》《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串联古今,文学名家荟萃,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文脉源远流长。
临虚亭建筑形态为扇形,选自瞻园之中的临风轩为建筑蓝本创作而成,把酒临风,心旷神怡。
烟雨廊,取自“多少楼台烟雨中”。廊左右曲折,高低起伏。江南的廊更多的是体会风雨中的步移景异。
桐音馆名自总统府西花园,“桐音”即“琴音”,“桐音馆”三字由林散之先生题写,两柱上刻有“雨惊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诗句。
重檐结构建造的六角亭名为文沁亭,既是展园最高点,又是展园最佳观景点。俯瞰园中景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亭内半墙上刻有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用文字表达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富丽繁华和心系家国的进取精神,它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首佳诗。彰显古都山水繁华、人文卓越。
依山而下,为明镜仙影。这里的叠瀑顺势而下,千姿百态,树木葱茏,清澈的溪水流淌在其中。园区内的假山是用一千吨湖石堆叠而成,瀑布声悠扬动听。明镜池光洁如镜,红梅园内铺有特色的梅花纹,建筑文东阁、盈盈一水间、回廊、双影堂一一映入眼帘,每个建筑都展现出南京独特的古建特色。区域内植物分假山植物区和水生植物区,漫步其中,可赏湖赏景,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学文化与一代名人们的可歌可泣。
沿石阶向下,花溪叠瀑,通过园林造景堆石的手法,将自然美景融入其中,千岩竞秀,水木清华。最大落差1.8米,形成了一处气吞山河、一泻千里的自然景观。
向前依山傍水,“听”—水流潺潺,“瀑”—“飞流直下”,面—“烟雾缭绕”,景—“叠嶂层峦”,好似一幅画,“画中有景,景中有你”。
明镜池池面光洁如镜,水质清澈碧莹,倒映天空云彩,呈现出园内清晰的倒影,散发着诗意和画意。展示得淋漓尽致,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境油然而生,神秘而惊艳。
展园东区的梅花园,植物表现上多以红梅为主树,地面铺设梅花纹,园墙上刻有王安石《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盈盈一水间”,取自瞻园内轻舟之名,“盈盈”指的是一种美景,“一水间”意思是窄窄的一池清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平静如水。
回廊横贯东园与双影堂之间,蜿蜒曲折,欲断又连;曲径通幽;似阻又通。木香闲逸,绕廊成景,观湖赏月,夕阳晚斜,碎影满阶。廊与亭、廊与堂错落有致,组成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空间,可避风遮雨,可驻足观景。
双影堂,堂外水中影,堂内镜中影,取名“双影”;镜中有仙人之影,也有观者之影,亦为“双影”。与明镜池形成展园内最佳打卡点,此时的锦云楼已与南京园的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展园东区的青梅园,与红梅园相对应,植物表现上多以青梅为主树,地面铺设梅花纹,南京市的市花即为梅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常被用来传递春天的信息,象征着坚韧、高洁,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青梅园内刻有李白《长干行》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相传一位少妇回忆与丈夫童年时一起嬉戏的情景——古代金陵城长干里街道住着两户人家,两家的小孩从小在一起玩耍,毫无猜疑,男孩骑着竹竿当马跑来,二人一块绕着井边的栏杆逗弄青梅做游戏。后常以“青梅竹马”指从小相知的情人,后人将该诗改编成歌,用叙事诗唱出长干儿女爱情故事。乌衣巷井,营造长干里情景,井台刻字“长干里”,诗句中的“床”指井栏,即后院水井的围栏。“绕床”既为绕井之意。该井栏为青石质,内径33厘米,外径65厘米,高43厘米,井内壁为青砖所砌。
岁寒亭取自南京“瞻园”,岁寒亭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此亭由此得名,也与宝瓶窗的选材相呼应。清代诗人袁枚在《瞻园十咏》中写道:“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展现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
“文德”门取自夫子庙东桥,内墙两侧建有“宝瓶窗”,与西园“文源”内墙“宝瓶窗”相呼应。其外形取自南京市博物院“明代·岁寒三友梅瓶”。两处瓶窗相得益彰,彰显南京地区的独特文化。
文东阁“文沁金陵”主题屏风,以此为引形成文东阁内从右往左、逆时针的观展路线。
桐音馆,取自总统府西花园,“桐音馆”因雨水落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而得名。“桐音”即“琴音”,也是指知音相逢相聚之处。也有“栽桐引凤,广招良贤”之意。桐木可作为琴的材料,故桐音即为琴音,引申为知音,是弹琴待客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