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爱之家”,品种不一、颜色各异的流浪狗充斥着每个角落,狗吠之声此起彼伏。14岁的小男孩王与焓站在狗舍旁,怀抱一条瑟瑟发抖的土黄色小奶狗,在寒风中为它哈气取暖。
“你既然领养了它,从今以后你要好好待它,把它当成你的兄弟姐妹,不要遗弃它。”汤小丽是“爱之家”工作十年之久的义工,每一个从“爱之家”离开的小动物,她都要这样反复叮嘱,并不定期回访。
上世纪90年代,陈运莲是住跃层、穿水貂毛大衣的生意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百万户”,为了救助流浪狗,她甚至以高价买下过整个屠宰场的幸存狗。“我从1997年救助第一只流浪狗‘笨笨’开始,就跟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十年间,随着救助数量的不断增多,“爱之家”不得不四度搬迁。如今的新家,占地110亩,由一片荒山改造而来,不仅有手术室、美容室等,还为狗狗配备了专门的游泳池、跑道等。“我尽最大努力给这些动物最好的福利,让它们真正享受到欢乐和幸福。”陈运莲说。
每月,“爱之家”都面临着购买十吨以上的狗粮、五吨以上的大米以及水、电、地租、员工工资等巨大开销。陈运莲坦言,“现在负担肯定也重,一个月光吃饭就要花十几万,只能靠自己的老本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二十年来,随着救助小动物的越来越多,她早已放弃了原本红火的生意,前前后后还卖掉几个铺面。
但陈运莲不希望自己只做简单的救助,因为“金山银山终会被搬空”,自己要做的是教育基地,“激发大人和小孩的善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动物的问题。”首页上一页[1][3]下一页尾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