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探索构建“1+3+3+3”体系,以社区综合体“喜乐荟”为依托,积极营造多元场景,提供精准化社区服务,着力打造全龄友好公园社区示范样本,以高品质生活供给提升居民幸福成色,持续擦亮“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靓丽品牌。
●确立一个标准,精心谋划精准施策
●营造三个场景,构建全龄友好社区
01营造文化场景
成立由专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和居民文化达人、驻社区“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社区文化发展小组,从传统、现代和国潮三个方面,营造综合体文化氛围、打造喜乐文化品牌、厚植喜乐文化发展沃土,园区喜乐荟字样、开门见喜的logo、喜娃和喜妹两个卡通版人物成为社区文化IP。“添丁织喜娃、乔迁赠花盆、结婚送同心结、高寿发寿碗”的新四喜场景和参与式的社区喜文化品牌已被居民群众广泛认可。
02营造友好场景
联合驻地单位成立企业关爱联盟,依托戈登父母学院建立青少年权益保护站和儿童心理咨询室,打造儿童关爱基地;培育“喜乐行”“守护者联盟”等儿童友好型社区组织3个,全方位服务各年龄段儿童。引入省级创客空间桉树林,打造1100㎡城市创客中心,创设成都市首个社区商业孵化基地,吸引德州白瓷、叁合漆艺杜等10余家在孵企业和青年创业个体入驻。建设800㎡文化活动中心,依托2个小区间照料中心,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需求。发挥“巧手奶奶”打造社区巧手空间,引入锦江区自强残疾人关爱中心,搭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多维构建友好社区。
03营造服务场景
采取“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全时、全能、全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服务驿站,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红色阅读空间,构建一体化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洗衣理发、家政维修等便民服务,实现群众需求与便民服务零距离。打造为快递小哥、网约司机、环卫工人、老年群体提供低价快捷服务的喜厨食堂,建设集缝纫、理发、家政等服务于一体的喜邻生活服务驿站,提供贴身贴心服务。建设社区智慧治理中心和“喜乐生活圈”APP,安装视频监控系统19套、高空抛物监控系统1套、智能灯杆管理平台5套、智能人脸门禁系统26套、智慧停车系统2套、智能烟感报警系统20套,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数据资源集成、二三维联动展示等技术手段,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智能化。
●创新三项机制,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01创新“公益+商业”业态配置机制
以“立足公益、商业逻辑”为导向,根据居民需求,制定社区综合体业态配置细则,引入与周边既有业态错位的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项目,按照“公益6+商业4”的配置模式,大力培育社区商业,再反哺公共服务,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益。
02创新“社区+公司”运营管理机制
社区成立成都喜树之家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依托街道下沉的公共资源,聚焦物业管理精细化、公司运营商业化、公益服务专业化,聘请物管职业经理、引入专业运管团队、建立商家公益指标,带动社区商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公益互动,实现社区综合体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今年以来,社区综合体新注册法人17家,吸纳社会资本7000万元,解决就业125人,预计年增加财政收入370万元,社区公司年收入可达210万元,社区公益基金池每年预计募集资金30万元。
03创新社区商业反哺公益机制
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发展初心,量化商业反哺公益指标,与综合体入驻商家签订《公益服务协议》,承诺将入驻商家孵化为社会企业,并通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反哺社会企业,商家承诺部分收益定向捐赠社区公益基金,并策划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常态化、多元化的公益服务,优化社区公益服务生态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的良性循环。
●把握三个环节,优化监督评价
01构建指数评价体系
引进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采取概率抽样、入户调查、实地走访等科学研究方法,在社区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研。聘请60名访问员,走访1187户居民,收集问卷1199份。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幸福美好生活指标体系”,制定三级236个指标,将居民主观感受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可分析、可追踪的客观评价标准。
02进行量化考评反馈
以年为测量单位,通过客观性数据日常统计、主观性指标年度调查,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美好幸福生活的感受度通过指标指数进行评估,加强对失分指标的分析,动态调整工作重点,弥补工作短板,提升工作质量。
03开展常态民主监督
组织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群众代表,建立市民观察员、网络观察员和居务监督小组,建立常态化观察、监督、建言机制,民主监督,群策群力,切实做到建设思路从群众中来、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果与群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