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翁兴学、司马抚琴到杜甫放歌,从蜀韵金沙、魅力少城到民俗非遗,青羊区聚集了成都市区约三分之二的文旅资源
青羊的“蓝图”
去年,青羊区获得“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后,《青羊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随即出台
青羊的“账本”
2019年,青羊区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同比增长25.8%
8月25日,“一年看变化”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活动正式启动,20多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来到首站——成都市青羊区。
从文翁兴学、司马抚琴到杜甫放歌,从蜀韵金沙、魅力少城到民俗非遗,沿着从古蜀绵延至今的天府文化脉络一路走来,这片聚集了成都市区约三分之二文旅资源的土地上,有太多值得驻足书写的文旅故事。然而,媒体记者的脚步却纷纷停留在文殊院隔壁,一家名为“成都院子”的酒店门前。
这座酒店究竟是什么来头?
注入非遗文化
“垮掉”的酒店“活”起来
总经理张柯正忙着招待北京来的客人,客房已满,他只能抱歉地送他们离开。
成都院子酒店地理位置非常独特,毗邻四大禅林之首——文殊院。周围古树林立,不少院落都是历史建筑。酒店所在的院子来头不小,曾是巴金爷爷李竹西的住所。
早在十余年前,该处院子就被改造为酒店,经历了几任投资人,均以转让告终。2017年张柯接手后,决定将蜀绣等四川非遗作为酒店主题,游客不仅能享受餐饮和住宿服务,还能够体验蜀绣、蜀锦。
记者走进酒店,接待、就餐、休憩、观赏,随处可见以成都市井生活及民间顶级手工技艺作为所需的设施及元素,让人更真切地感受成都文化的魅力,倾听历史的故事,这正是成都院子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打造非遗主题酒店,将“静态”的文化变为酒店体验消费的一部分,“垮掉”的成都院子酒店重新盘活起来。
改变的不仅是成都院子。两年来,院子门口的小商品店不见了,鞋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主题书店和文创产品店。和院子原貌一同保留下来的,还有掏耳朵的、卖豆花的,以及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古街有了人气,更有了生气。
文旅作为主导
为老城发展按下激活键
成都院子对酒店定位的探索过程,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青羊区发展路径的转变过程。
青羊区占成都主城区文旅资源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区域要搞城市建设,一砖一瓦都不能轻易改动。空间狭小,如何施展?破立之间,又如何平衡?
去年,青羊区获得“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后,便把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工作列为全区的“一号工程”。区委书记戴志勇说,这意味着,青羊区将文化旅游作为城市的主导发展理念,任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都将围绕这一理念进行。
很快,一项高标准编制、“多规合一”的《青羊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按照规划,一方面,青羊宫古建筑群、陕西会馆、保路运动史事陈列展览馆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天府文化公园、锦江公园青羊段、寻香道、宽窄巷子二期、文殊坊二期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也同步推进。以皇城坝、文殊坊等为代表的重点片区经过文化和旅游串联,成为“三街两坊五景”,勾连起青羊千年历史画卷的繁华胜景。
以文旅理念规划城市发展,协调产业布局,为老城的发展按下激活键。腾挪转移之间,不少冷清的老建筑变成人流熙攘的“打卡地”,原本静态的文化价值转换为源源不断的消费价值。
过去一年来,少城·视井、明堂、西村等老街区剥去斑驳,成为标杆性音乐影视文创基地。WePark玩湃社区智能足球公园、峨影1958沉浸式电影博物馆、汉服文化旅游体验区、金沙演艺综合体等引领都市潮流的交互式消费场景纷纷兴起,“红点”“奇点”网红打卡地不断涌现。2019年,青羊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同比增长25.8%。
戴志勇说,下一步,青羊区还将继续修炼“腾挪转移”的功夫,把更多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消费资源,把这笔账算得更精,让产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