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实习记者刘婕文/图)12月20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新闻发布会现场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对《报告》解读时说,“十三五”期间,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能源消费、25%的常住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增长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别降低21.0%、14.2%,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
据《报告》显示,成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封面
《报告》展示了成都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领,主要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营城模式、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碳汇能力、夯实绿色制度文化6个方面重点发力,建设低碳城市。
着力点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报告》显示,成都突出低碳引领,建立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时,加速现代服务业复苏,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65.7%。新经济企业累计达45.8万户,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三,获评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着力点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位列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四
《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落地东方电气氢能产业园,累计建成加氢站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370辆。成都氢能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位列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四。
着力点三:探索低碳营城模式
推动城市“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
《报告》指出,基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成德眉资实现公交“一卡通”,成渝实现高铁1小时直达、公交轨道“一码”通乘。推动城市“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加快成势,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0%,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113万次。
着力点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
着力点五:增强生态碳汇能力
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成都加快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累计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有效串联生态区、绿带、公园,绿道经济成为公园城市独有的商业模式。启动实施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204个。首次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认定首批4个市级重要湿地。
着力点六:夯实绿色制度文化
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
记者了解到,已上线的“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是国内首创的“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成功案例。此外,成都连续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推动数字赋能低碳转型,优化完善“城市大脑”智慧中枢功能,搭建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政务服务审批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倡导绿色消费,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累计评定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21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