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趣”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相互联系的四个重要维度,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为之追寻的理想。具体展现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真、善、美、趣也就构成了四个不同的思维目标,根据这四个不同的思维目标来运思就会形成四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从而相应地生成四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动画中也就表现为启真、扬善、弘美、尚趣。各国的动画艺术虽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的表象特征,但是在影视动画内涵上却表现出共同的一致性。
一、中外影视动画民族风格的同质性因素比较
(一)启真
在许多动画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动画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继承。而且还能体会到动画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寻:比如对弱者的关怀,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爱,对爱情的赞扬,对青想的珍惜,对拼搏奋斗的鼓励以及对不幸命运的反抗……,可以说。动画在宣扬积极奋进,赞美善良真情等方面一直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扬善
著名动画大师提尔罗瓜是捷克木偶剧的开山鼻祖,他创作的木偶艺术动画短片稚嫩有趣,往往以不落窠臼的情节,妙趣横生的造型,给予观众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提尔罗瓜善于将书、鞋、仙人掌等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拟人化的处理,通过他们活灵活现的表现折射出纷繁复杂的众生相。如在木偶艺术动画短片《书柜的世界》中,各色各样的书之间发生着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我的朋友叫奇克塔克》里,导演通过被人类遗弃的东西,如残疾的玩具熊宝宝和坏掉了的小闹钟。从侧面呼吁人们要关爱残疾人。
(三)弘美
求美是各类艺术的基本原则,动画电影也不例外。在通常情况下,形式美是打动观众的第一法宝,观众总是在形式美的感召下才去进一步领略内容深意的。而且,美渗透在动画电影的一切表现形式之中,虽然丰富的题材、生动的故事情节等都是剧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但任何一部动画电影的诞生都离不开相应艺术形式的支撑,特别是那些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艺术形式。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美术风格是传统的装饰性绘画风格,它以平面表现为主,简练而富有装饰感,它融汇了壁画、皮影、京剧脸谱、剪纸等多种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特点。美国迪斯尼动画的美术风格造型夸张而富于变化,场景绘制多为水粉、水彩形式,追求立体感、真实感。现代日本动画则通常以写实风格为主,除了以水粉、水彩的绘画方法精确表现景物的质感和空间立体感外,还特别重视对光影的表现。
美,不仅体现在形式,更多地还体现在内涵上,比如宫崎骏从《风之谷》到《千与千寻》的系列电影,虽然故事情节往往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无法弥合的冲突,但总体风格却以清朗、纯真、磅礴的气息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始终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性美的极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诸如可爱的女孩、神奇的魔法、美丽的城镇、山谷、蓝天、飞翔等意象,这些体现浪漫情怀的元素构成了宫式动画的重要环节,传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影片《魔女宅急便》讲述的是一个可爱少女的自立和成长的过程。其间她所遇到的困难都通过她的坚韧和努力一一克服,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美丽的主人公也渐渐从一个胆怯的、急于求成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勇敢的、从容面对人生的可爱少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尚趣
趣,历来是影视动画的一大追求,在动画中表现为“幽默”的品格。“幽默”是动画区别于其它类型影视作品的特殊品质,这种在寓言中狂欢的独特品格正是其作为大众文化而具有沉思意味的可贵之处,也是动画产业寻求品质提升的根本之道。
著名漫画大师卜劳恩、莫迪洛等人的作品,无一不以幽默为传情达意的手段。轻松状态下人的心灵更容易敞开,会心一笑问,作者与观者便无所保留的心意相通了。动画师们一向重视幽默效果的营造,动画中卡通造型大多数都带有某种滑稽的意味,如美国动画中的米老鼠、唐老鸭、史莱克、木须、莲蓬等,日本动画中的铁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龙猫、多多拉、皮卡丘等,这种滑稽给人带来最直观也是最自然的愉受。
中国的动画强调“雅趣”,通过营造美轮美奂的意境,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如作为水墨动画代表的《牧笛》,其中的每一格图像都可以作为一幅山水田园画,当牧童骑着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林中穿出,走过夕照的稻田,走向村庄时,细腻的动作、含蓄的情感,无不透出宁静和谐的意境美。正是通过意境的成功营造,中国动画顺利地达到“意”趣,这种“意”趣也就是一种雅趣。《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的不同个性,观音菩萨的几次不同的面部表情,单看也许没有什么趣味,倘若将之比较联系,就能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好的作品与观众所达成的共鸣,往往在于幽默感,不是感同身受的欢喜或悲伤,而是会心的人生的幽默。
二中外影视动画民族风格的异质性因素比较
(一)创作观念比较
美国动画以剧情取胜,从早期的米老鼠形象开始,迪斯尼公司就非常重视新颖的制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视剧情的设计和不断创新。在迪斯尼之前,动画片作为普通电影放映前的垫场节目,往往只看重视觉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节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制作的初期就对作品的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让短短七八分钟的小片子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制作精良的画面,迪斯尼的动画片一下子就甩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美国动画之所以超过欧洲同行后来居上,这与他们十分注重创新有很大关系。早在米老鼠的形象诞生时,这一传统就深深扎根在美国动画创作者的心里,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原则。在美国动画里,故事性和趣味性被提到了第一的高度,道理是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没有中国动画最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样十足的说教意味。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片的受众群一直被定义为15岁以下的孩子,于是在国产的动画片中“说教”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普遍节奏较慢,缺乏时代气息,故事不吸引人,缺少幽默感,从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群。自从这一观念形成之后,连带制作动画的艺术工作者们也被烙上非主流的标识而被社会所轻视。一味注重所谓的教育意义,忽略了动画的情趣性、真实性、儿童固有的天真性、想象的浪漫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创意。
(二)审美趣味比较
日本民族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他们不习惯把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裸的表达出来,因此日本动画思想内敛深沉,由其最擅长描摹人物间微妙的情感。宫崎骏的《侧耳倾听》伴随着优美的《CountryRoad》的歌曲声缓缓展开,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关于国中男孩和女孩之间朦胧的感情和寻找自我心灵潜力的故事。女孩月岛霞在受到挫折、失去方向的时候,来到地球屋求助。圣司追求自己成为小提琴制作者梦想的执着使她十分感动。在圣司去意大利的两个月中,她为了寻找自己的方向,试炼自己的能力,决定开始写一部小说《侧耳倾听》由女主人一点一点地用小桥流水般娓娓道来的笔调,通过现实细腻的描法,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情感。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强调“文以载道”,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据统计,中国动画创作80年来的作品,体现“寓教于乐”传统精神的占90%。无论是早期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宝莲灯》,无不体现出强烈的“寓教于乐”精神。《猪八戒吃西瓜》经常使猪八戒陷入尴尬境地,引人捧腹,为的是告诫人们不要好吃懒做《三个和尚》、《选美记》的幽默风趣之中蕴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手段上,中国学派也不似迪斯尼闹剧那样,用一些目不暇接的噱头,单纯给观众带来痛快淋漓的情绪宣泄,而是追求一种轻松诙谐、乐而不的欢快情绪,留给观众宣泄后的审美愉悦。《过猴山》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纯闹剧片,猴子和老头之间的一系列的有趣噱头,从未有剑拔弩张的喧嚣。而始终是一种友好的对峙,善意地戏弄。
(三)角色造型比较
美国动画人物造型设计方面较为写实,大多有典型欧美人种的特征,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形象概括凝练。动物形象则大都作了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处理: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极富拟人化的情态与造型风格,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动画造型模式。早期的迪斯尼以手绘动画为主,到了20世纪末,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与电影技术对美国的动画表现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三维动画飞速发展,手绘与电脑的结合使得画面更趋逼真,达到近乎完美的视觉效果。美国善于塑造与包装,推出动画明星,从较早风靡世界的恐龙葛蒂、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维尼熊,到后来的小马王、怪物史莱克,美国为世界动画艺术家族增添了难以计数的、具有鲜明造型特色和独特性格的、为全球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动画明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艺术风格;辩证关系
民族声乐的演唱之中,不能忽视技法和风格之间的关系,艺术风格和技法两者具有统一性,相互促进以及相辅相成,在实际的演唱之中,不能偏执追求技法,导致风格空洞以及苍白,缺乏情感。也不能忽视演唱技法的练习,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这个度,才能让自身的演唱感染到听众以及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准。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涵义分析
(一)在气息的运用方面
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气息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性的环节。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声音、情感以及气息三者之间的关联系,在声音以及气息方面,就需要旋律以及音调上面相互协调,其中,口腔以及胸腔方面需要共鸣,通过气息的调整从而改变声音强弱或者高低等。情感和气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气息的变化从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改变。
(二)高位共鸣方面
所谓高位上的共鸣是指个人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嗓子发出声音,而且需要通过声音共鸣的作用对作品进行演唱。在平日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可以发现,为了完成作品演唱的任务,需要声音共鸣,如果在高位不能达到声音共鸣,就难以表现出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而难以形成个体的演唱风格。共鸣不但可以让演唱的声音更为圆润,而且可以促使声音更为柔和以及轻松,同时可以对音准进行很好的把握。
(三)咬字吐词以及行腔方面
正确的咬字以及吐词对于演唱者十分关键,是对演唱者演唱声乐最为基础性的要求,演唱人员需要做到行腔上准确表达,才能将真实的歌曲情感表露出来。其中,字正腔圆也是对演唱人员的要求,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更是如此,也需要在行腔以及吐词方面保持多样性。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需要做到声音的高低层次不同,轻重强弱不同,这也是对行腔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的统一性
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就是只有通过演唱技法才能够将艺术风格真实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演唱者,其必须具备熟练的演唱技法,才能将作品之中的情感完善以及合理地表现出来,因此,演唱技法对于艺术风格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何种作品,其中都有着一定的特色,比如,情感内容特色以及地域风格特色等,演唱人员需要掌握熟练的技法,对于声音的快慢、轻重进行很好的把握,才能将作品的特色以及情感表现出来。演唱技法的学习就是为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所有的演唱者加强对演唱技法的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作品中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所有演唱的最终目的。演唱者在日常的演唱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采取不一样的演唱方式,通过演唱技法的选择,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都巧妙表现,促使观众可以感受以及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感受到作品的美。
(二)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的矛盾分析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35-138.
[2]罗晓宇.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18:75-76.
[3]徐秀成.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6,07:63.
(一)民族武术套路节奏艺术风格
(二)民族武术套路韵律艺术风格
二民族武术套路节奏和韵律鉴赏方式
(一)民族武术套路节奏鉴赏方式
(二)武术套路中韵律的鉴赏方式
三结语
民族武术套路节奏和韵律是在各民族对于武术套路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审美视角下产生的,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习练者通过对于不同民族套路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可以体验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是民族武术套路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对于民族武术套路中节奏和韵律的理解、整理、表现同样也是体现、创编、发展民族武术套路风格的重要组成。
作者:路丁单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精装全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力编.中国武术古典武学秘籍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著.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张枝尚.浅谈竞技武术套路的审美情趣[J].搏击:武术科学,2009.07.50-51.
[6]于志钧著.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国学派水墨画动画电影民族艺术风格特色
虽然技术进步了,但纵观近年来动画电影市场,中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的压力下,虽然《喜羊羊》系列电影票房的胜利给国产动画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这不能说明中国动画电影的整体复兴。事实是王见今的中国动画电影仍在试图寻找着民族艺术风格的突破。我这里所指的突破,是指寻找一种独具本土特色的艺术表现风格与作品的创作相结合,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中国动画电影应该寻找并通过电影镜头的光线、构图和色调等的运用,强化某种“中国式”的民族艺术风格,将民族性的造型艺术的各种规律、原理,直接诉诸于视觉形象,突出形象自身的直接性和感染力。这一点《喜羊羊》并没有突破,到底我们的动画电影有没有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呢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中国元素呢
其实在这方面,中国动画电影一度是充满创意和极具民族美学特色的。20世纪60年代,虽然当时动画电影制作技术条件有限,但中国动画仍凭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被国际上认可的,被冠以“学派”称谓的动画体系――“中国学派”。
一、“中国学派”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即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在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显著特征的独特面貌,即具有显著特征的艺术特色。这种独特性能够与其它的艺术作品区别开来。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性。风格的前提是艺术特色,没有艺术特色就没有风格,但不是任何的艺术特色都是艺术风格。只有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才能构成艺术风格。
“中国学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它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本土美学特色,吸取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绘画和其他民族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1940年由万氏兄弟出品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极大的融合了这种民族美学的特色,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道路奠定了基石。1964年由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更是将“中国学派”的动画美学发扬光大,作为中国动画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本片在趣味上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西方动画,而在美术造型方面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影片的拍摄借鉴了中国山水绘画、民间及佛教绘画、中国建筑、雕塑、京剧等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过,在《大闹天宫》成功之前,就有一种将中国画的美学风格、意境之美及造型艺术在动画中发展到极致的类型片出现,这就是水墨动画。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和布景,特别是充满意境韵味的水墨画式淡雅脱俗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永不过时的“中国学派”的经典。
二、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及其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中的写意表现
水墨动画片是60年代初中国独创的一种美术片形式,它“把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于动画片的人物造型,突破世界各国动画片通常采用的线条结构方法,借重墨色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对象,讲究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水墨动画片的创造,比《大闹天宫》的诞生还早了三年,可以说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之后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艺术风格,体现“中国学派”美学特色的动画电影创作的先声,为中国电影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961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自此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4部水墨动画片。几乎部部都贯彻了以中国水墨画艺术风格为主的表现特色,并保有创新和进步。
同样是水墨动画片,1963年的《牧笛》故事简单却笔触抒情,画面设计极具中国江南特色,借由牧童一路找牛的过程,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美景,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影片中根据画家李可染的创作风格绘制的水牛质朴无华,独具风姿。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呈现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获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1982年的《鹿铃》和1988年《山水情》也是将水墨画独有的清秀、淡雅的艺术风格和其表现形式相融合,使影片呈现出一种诗意空灵的美。后者更结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二者也均在国内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获得较高评价。
三、寻找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体现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美学特色的关键
如果说动画的不同题材形式是“身”,主题故事是“神”,那其艺术风格就是“韵”。身是基石,不管是传统的木偶动画、皮影动画还是水墨动画,又或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3D立体动画,这些硬件是我们“作画”的材料。有了这些仍不够,就像女娲造人,我们还要赋予他思想,一个好的故事可以立起整部影片,是事故的支架,也是精神所在+是立“身”之本。“身”、“神”齐备后就要追求“韵”。“韵”是一种特性。虽然水墨动画因为种种原因渐渐远去我们的视线,但中国水墨画式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美术片的一种特有的“韵”,这个万万不能丢弃。其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不正是中国美学之集大成吗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元素”频频出现在西方电影视野中,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在动画领域更是如此,一部《功夫熊猫》让我们看到中国元素在当下时尚语境中的新生。在角色造型,色彩运用、美术置景,音乐选配上比以往西方动画更体现东方特色,虽然仍旧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阶段,但它却比迪士尼多年前出品的《花木兰》更能得到国人的认同,与本土化特色相融合的也更加完美。而反观中国本土创作团队自己制作的动画电影作品中的“中国元素”的运用却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试想如果有一天,一部极具中国艺术风格的动画电影却出自外人之手,比如水墨画式的艺术风格在一部美国动画电影中发扬光大,这难道不会让我们的动画电影创作者们汗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