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吴英艳)“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时值春夏季传染病高发季节,海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在享受小长假的同时,别忘了春夏季传染病防控,这四种传染病防控重点知识需牢记。
一、新冠肺炎
主要预防措施: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倡导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尽快接种疫苗,提高保护力。
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诺如病毒具有潜伏期短、环境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等特点。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由于传染性强,特别容易在学校、旅游团等聚集性场所发生暴发。“五一”小长假我省游客增多,旅游团等场所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大。
1.注意经常洗手,尤其在如厕或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或加工食物前。
2.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3.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
4.对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物品要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处理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要认真进行手消毒。
5.患病期间最好居家主动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三、手足口病
历年监测显示,4-7月为我省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咽峡部疱疹、无发热。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表现为细小沙粒状皮疹、单一部位出现皮疹或无皮疹。
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孩子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用品要经常清洗、晾晒。
3.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
四、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发病通常在被伊蚊叮咬后3-14天发病,通常为5-8天,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伴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在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严重者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
主要预防措施
1.做好防蚊措施,外出旅行建议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皮肤裸露处涂抹驱蚊剂(有效成分:避蚊胺DEET)、住宿有空调的宾馆酒店、睡觉时使用蚊帐等。
2.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的时段(通常是早上8:00-9:00、傍晚17:00-18:00)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旅行归来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般应自我观察2周,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