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住宿业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影响与挑战。
巨额损失尚待消化,恢复时日又不明朗。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6个月后才能恢复照常经营,那么如何度过这个至暗时刻,就成了许多住宿企业的难题。
互联网基因之下OYO与Airbnb走向两极
同样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两大住宿领域黑马,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却分为两极。
疫情之初,带给整个住宿行业的打击都是相同的,大量退订单和巨额损失扑面袭来。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以及省内游和周边游的逐步开放,一股“民宿热”,给Airbnb注入了疫后恢复的活力第一针。
根据Airbnb内部数据显示,爱彼迎中国4月的国内游月环比预订量增长已超过2倍。这从侧面反映旅行者的国内出游意愿正在逐步恢复,且对民宿的消费热情掀起了新一波小高潮。尤其在即将到来的五一,根据Airbnb的数据,客栈房源的“五一”搜索量高达去年同期的2.2倍以上。3小时旅游圈内能够兼顾休闲放松与安全社交距离的“郊外乡村游”成为游客为数不多的选择。
Airbnb主题直播活动,为早鸟活动预热
同时4月15日,Airbnb公司表示,在完成一笔10亿美元债务融资交易几天后,该公司获得了一笔10亿美元的新贷款,且公司维持2020年上市的计划没有改变。虽然未来公司仍旧不确定是否会有裁员,且管理层减薪50%并削减了招聘及营销活动。但毋庸置疑Airbnb仍旧通过疫情期间一系列的复苏行动,为住宿行业带来了更多信心和力量。
相比较Airbnb在暴风中前行,OYO的局势则要动荡得多。
2020年4月26日,OYO酒店首席人力资源官(CHO)凌震文离职,这是7名创始高管中离开的第5位。自2019年底开始的OYO大裁员显然并没有落下帷幕,OYO团队人数从高峰时期的12000人落至2000人左右,裁员人数过万。疫情加速了OYO全球退潮的情况,这让其最大投资者软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互联网基因显然并不能在此时成为抵御疫情危机的利器,还在成长阶段的新兴住宿平台企业想要熬过这场黑天鹅,面临的将会是比融资和上市更煎熬的路途。
老牌酒店集团血够厚才能扛过寒冬
如果说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对中小住宿企业而言是“一局定生死”,那么对于老牌酒店集团而言,则更像是“地主家也没余粮”。
4月21日,万豪国际酒店集团总裁兼CEOArneSorenson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万豪旗下全球酒店有2000家关门,酒店业务下滑了85%-90%,超过一半的员工受到影响,约10万的员工停业。为应对疫情,万豪集团还进行了一笔15亿美元为期364天的循环信用贷款。
但同时,希尔顿在华的大部分酒店,却也做出了相当多的“抗疫”贡献。许多城市的希尔顿酒店成为隔离定点酒店或者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医护工作者的住宿接待任务。在一片寒冬中,传递了属于酒店人的温暖与祝福。且为致敬全国的医务工作者,来自三亚、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等39座城市的55家希尔顿欢朋酒店累计开放了5000个免费房晚,让医务工作者们在疫情结束后放松游玩。
希尔顿欢朋提供的医护人员特供房,十分暖心
但这丝毫不影响洲际在中国市场的信心。4月13日洲际宣布与上海二十一世纪酒店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管理其位于上海陆家嘴地区的地标酒店,以上海浦东丽晶酒店的身份正式亮相。而这将是洲际酒店集团收购丽晶品牌后,在全球开业的首店。
老牌酒店集团们,一边通过输血方式扛过寒冬,一边又在准备着疫后市场的复苏布局。看得出酒店想要重新赢回市场的决心不小。
面对全球住宿业冰冻的时刻,无论是高端酒店的低价预售,还是开始路边摆摊外送的五星主厨,又或者积极入局准备直播的行业大佬们,所有人想的都是活下去。
先活下去,然后再考虑反击,希望这群坚强的酒店人,都能够等来春暖花开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