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什么事都可能遇到,这就是生活。
什么样的境遇都不能将你打垮,这就是强者。
如果你不想死,你就得生活。乐观、潇洒、向上是一种活法,悲观、无聊、沮丧也是一种活法。既然我们无法躲避生活,为什么不好好选择一下呢?
杰出的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定都是杰出的。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我欣赏出身贫寒,后来成为企业家的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少年勤奋,长成坚毅,晚年安详。
活着没劲儿。可是人人都觉得带劲儿的生活,有吗?正是因为生活的艰辛和严峻,人才有了达观和悲观之分。生活并非处处公证而有合理,处处公正而有合理的是梦。不是生活。生活如此,我们总是抱怨又有什么用。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被弹倒了,站起来接着走就是了,难道非得要往地上吐两口唾沫,甚或再打踹大地两脚?
生活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打得粉碎,当你不再那么富于幻想的时候,你便失去很多可爱的纯真,但你却会得到宝贵的成熟。
人都愿意过好日子,这没有错。不过,人一旦太贪婪。便注定没有好日子过。有一则与达芬奇有关的轶事:1911年,他的名画《蒙娜丽莎》在巴黎卢浮宫被盗,原来挂画的地方变成了一片空墙,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两年之中来看那片空墙的人居然比过去几年来欣赏作品的人还多一倍。
这是生活的幽默。
关于生活,我想:眼泪里泡过的微笑便晶莹;惆怅沉淀的歌声便动听;寂寞里袅出孤独便昂扬;迷茫中走出的灵魂更清醒。
小编推荐:
04-27
“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于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作家简介: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
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他的诗:
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会背下他的诗,汪国真表示非常激动,连连感叹“习近平总书记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精心整理的汪国真散文,欢迎阅读。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翰,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翰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还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孤独
08-24
爱是自私的,喜欢是宽容的。
喜欢很容易进而变为爱,爱却很难退而变为喜欢。
喜欢是低层次的欣赏,欣赏是高层次的喜欢。
我敢说,我很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每一支曲子;我却不敢说,我很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奏的每一首乐曲。
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也喜欢我;我爱你,是因为你也爱我。
春天的时候,人们爱说:我喜欢秋天;秋天的时候,人们爱说:我喜欢春天。
没有什么,便更喜欢什么。
孩子喜欢长大,老人渴望年轻。
喜欢热闹的人,常常是因为灵魂寂寞;喜欢孤独的人,往往是因为思想充盈。
喜欢文学而终于学理或喜欢理而终学文学,这是命运最初的误会,却不是最终的误会。
严谨中多些想象或想象中多些严谨,这样的人,往往更能成大器。
忧伤的时候,便喜欢小雨的冰凉和清新;失意的时候,便向往大海的浩瀚;孤独的时候,便凝神望月,落寞的时候,便不由自主踏上一条荒芜的小径……
人们可以不喜欢命运,却不能不喜欢自然。
喜欢愈多,得到愈少,喜欢愈少,得到愈多。
可是有些人,只是一个劲的喜欢,却不在乎得到得不到,仔细想想,这真是很奇怪。
如果你不再喜欢我,那不一定是我的错,如果你不再喜欢我,那却一定是命运的折磨,如果你不再喜欢我,我什么也不会说,如果你不再喜欢我,我会很痛苦,却不会祈求你:不要离开我。
我憎恶黑夜,却喜欢星空。
喜欢是人类的可贵天性,喜欢是成功的老师,喜欢是爱与欢乐的前奏。
由于经历、爱好、性格的差异,每个人的喜欢姚黄魏紫,色彩纷呈。有的喜欢阳春白雪,有的喜欢下里巴人;有的喜欢风花雪月,有的喜欢铁马金戈……但人类的喜欢却有一个共同点,往往对得到或拥有的事物并不珍惜,一旦失去才意识到它的可贵,以为已知领域里充满的尽是平淡,未知领域才有迷人诱人的风景,所以稚嫩孩童渴盼长出胡须,鬓发斑白者却幻想童颜再现。
喜欢不是爱,喜欢不是占有,喜欢常为超功利的审美没有目的,喜欢本身就是目的。
喜欢可以消解痛苦,喜欢可以转移视线,寒冷时送你一缕春风,寂寞时送你一弯溪水。
但是,命运却时时赋予人类诸多不喜欢。这时便需要你的忍耐,你的选择、你的深沉思索。人对事物要投诸喜欢,但不能喜欢的太多。
08-28
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答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这两种因素。
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象刀剑愈见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如孔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
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磨难能使人优秀,也证明着这种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一个虚伪的人吹嘘他的真诚,或一个吝啬的人夸耀他豪爽时,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可真“幽默”。
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幽默;而具有幽默的人,一定富有智慧。
一个在逆境中仍然保持幽默的人,无疑是个强者。弱者在逆境中连哭都来不及,哪儿还有心思幽默呢。
伟人的幽默,最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要落实在行动中;凡人的幽默,最好注入生活中,而不仅仅逗留在口头上。
幽默有一种魅力,它在男人心中唤起的往往是敬意,在女人心中唤起的则常常是爱情。
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无疑也是一个语言大师。
小人物的幽默,最多只能把大人物逗笑了,大人物的幽默,却能把上帝都逗笑了。
幽默与讽刺不同。一般说来,幽默,是善意的讽刺;讽刺,是恶意的幽默。
一个不善幽默的朋友,是一个我乐于接待的朋友;一个善于幽默的朋友,是一个我乐于上门的朋友。
没有幽默感的将军,仍然不失为一个出色的将军;没有幽默感的政治家,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政治家。
有人让科学家戴维填表列举他对科学的贡献,你猜他填了什么?
他这样写道:最大的贡献——发现法拉第。
幽默,除了蕴含着智慧,还蕴含着对美的向往。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欲望是咖啡,是美酒,是可卡因,淡泊是茶。
非份的欲望鼓舞人,也戕害人。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不忧淡泊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入梦。这样的人,予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予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
破坏安谧的生活,总是先从破坏淡泊的心境开始的;修补受了损伤的灵魂,总是先从学会淡泊的生活开始的。
诱惑犹如莱茵河上的洛雷莱,欲望好比受不住诱惑撞碎在洛雷莱下的舟子。淡泊能使你心常如明镜,免受灾难。
淡泊给予你的或许不多,但是你所必须的东西都给予你了;奢华给予你的可能很多,但是人所必须的一些东西却可能丢掉了。
一个为淡泊的生活感到痛苦难熬的人,他往往会以更大的痛苦为代价重新认识淡泊。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的太无聊!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淡泊明智,古人早已对淡泊有过精辟的见解。的确,淡泊犹如美好的天籁。
春天在我们眼里,沙滩在我们脚下,蓝天在我门头上,森林在我们手中。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
这个世界,真正潇洒的人不多,故作潇洒的人不少。
不过,潇洒是绝对“故作”不出来的,否则,人人都会很潇洒,世间也就没有了潇洒。
可悲复可叹的是,一些故作潇洒的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真是很潇洒。
这时,他给人的感觉,宛如重温了西方人常说的一句话——我的上帝呵!
内心的潇洒是一种境界,它的极致是无我——脱尘出世;
外表的潇洒是一道风景,它的极致是有我——舍我其谁。
遗失了一件珍贵物品,只在心中懊恼片刻,便弃之脑后,这是一种潇洒。
与恋人分手,在心中惋惜了几天,便平静如初,这却不是潇洒,而是从未真正爱过。
当你刻意模仿潇洒的时候,是你离潇洒最远的时候;当你无意潇洒的时候,是潇洒离你最近的时候。
有人认为,那种一掷千金的派头就是潇洒,这真是对潇洒的误会和嘲弄。掼这种派头,除了证明这钱八成不是自己辛苦挣来的外,并不能更多的说明什么。
这样的人一旦落难,不要说潇洒,恐怕连自尊都不一定能保得住。有谁见过落难的阔少或暴发户是如何表现潇洒的吗?
潇洒,是一种本色。那些特别潇洒的人,也就是把本色自然表现和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程度的人。
失去了本色,也就没有了潇洒。
不畏人言,也是一种潇洒。
畏惧人言,必定常常裹足不前。
一个常常裹足不前,犹豫不决的人,是没有潇洒可言的。
谁不爱潇洒?
谁又能潇洒?
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灵上潇洒;具有自信和实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潇洒。这样的潇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潇洒。生活当中,那种更多的只是接近于漂亮意义的潇洒,与真正的潇洒比较起来,实在不过是“雕虫小技”,它既无助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无助于一个崇高的人生。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越产生不了,而是高傲。
高傲是不能与想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作给别人看。
你可以是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示为浊物,否则,这是缺乏良好修养的表现。有一些仿佛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
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的比谁都疯狂。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超拔之士,所缺乏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新净如水,要么才情像海。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遗憾之处在于,这种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因而,往往也带上了笑极的色彩。有一点,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极易招人的反感。
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留意的,可以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经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