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来自55个国家,“工作三小时”是误解。
作者:金屿璠吴娇颖苏琦
编辑:苏琦
世界杯即将进入尾声,卡塔尔的热度却一直不减。
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前,卡塔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国度。直到世界杯开幕,人们才知道,这个低调的国家人均GDP常年位居世界第一,比迪拜还“有钱”。为了筹办2022年世界杯,卡塔尔斥资2200亿美元在沙漠中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卢塞尔城。
在卡塔尔打工薪资到底高不高?当地衣食住行条件如何?带着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开菠萝财经与4位在卡塔尔工作的中国人聊了聊,试图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更立体的卡塔尔。
这四位受访者分别是中餐厅厨师、卡航空姐、五星酒店员工、通信公司员工。他们虽薪资有高有低,但都需要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工作时长最久的是每天10小时。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卡塔尔总人口265.8万,其中85%都是外籍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适应语言、食物、宗教信仰和炎热气候,成了很多打工人来卡塔尔的“必修课”。
01
本地人非常有钱,
但外来打工族挣的都是辛苦钱
姚小胖|29岁河南新乡人中餐厅厨师
去年10月,因为餐饮业备受冲击而失业的我,通过朋友介绍的劳务公司,找到了一份卡塔尔的工作,在多哈CBD商场里的一家中餐厅当厨师。因为这里的人喜甜、喜欢加胡椒,我们做的中餐都是经过改良的。
世界杯之前,在卡塔尔的中国人大约只有2000人左右,主要是三类人:到卡塔尔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员工;做生意的商人,多数是2000年-2005年过来的;最后一类是像我这样的打工族,多数是2019年后陆续来的。
我很幸运,第一次出国打工就来到了世界杯举办国。作为一枚“伪球迷”,我去现场看了3场球赛,参加了多哈滨海大道上的狂欢活动,看到来自全世界的球迷只要听到音乐就舞动起来,感受到了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球迷氛围。
不但世界杯期间球迷的狂欢会持续到天亮,当地人的夜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因为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11月-1月的气温在25℃-30℃左右,一年中大多数时候温度都在40℃-50℃之间,人们大多是等晚上凉爽一些才出来活动。
他们都认为卡塔尔是土豪国家,工资很高,但实际是本地人非常有钱,外来打工族挣的都是辛苦钱。有一技之长的中国人来多哈工作,薪资水平相当于国内的一线城市,月薪一万多到两万,性价比却不高。
首先物质上,各项生活成本很高。如果不是公司管吃管住,租房最便宜也要五六千元一个月。物价也比国内高不少,比如买一棵大白菜要花三四十人民币。这里因为气候因素,农业发展困难,粮食、蔬菜、水果、肉等都以进口为主。
多哈老街|受访者供图
02
曾经“又热又无聊”的卡塔尔,
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杨夕加|36岁大连人通信公司员工
2011年,我随丈夫来到卡塔尔,一待就是11年。来卡塔尔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10年前的卡塔尔,不像现在建设得这么现代化,当时整个多哈只有两三个商场,马路上车也很少。刚来的时候,感觉这里又热又晒,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待久了反倒越来越适应。
世界杯期间,卡塔尔非常热闹。我去看了开幕式和阿根廷与沙特阿拉伯的比赛,现场基本上座无虚席,大街上也有很多狂热的球迷,穿着各自国家队的球衣,还有很多新鲜的装扮和表演。
世界杯期间的多哈受访者供图
平时,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么多姿多彩,但幸福感也很高,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打8分。
我在这边也没有遭遇过歧视,卡塔尔人普遍都很善良也很热心,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路上身体不太舒服,稍微蹲了一下,周边就有好几个人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忙。
至于卡塔尔人的富有,我感觉,很多在大家眼里是“炫富”的行为或者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我有一个朋友,算是卡塔尔的皇亲国戚,住在一个特别大的庄园中,家里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动物园。但他的言谈举止非常低调,平时和大家交往时也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
当然,卡塔尔的气候环境、社会习俗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真要来工作和生活,还是挺有挑战的。
在卡塔尔,本地能种植或生产的食物和用品,价格不会很高,但大部分国外进口的东西都比较贵,比如我们家的饮食偏国内口味,生活成本就会高一些。我们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要六千QAR,折合人民币是1万多,相当于我半个月的薪资。
对我来说,因为在卡塔尔生活了十几年,已经很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可以说是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了,所以目前没有离开的打算。
03
每月工资3000元,同事来自55个国家
YuanYuan|24岁南京人五星酒店员工
我和卡塔尔结缘,源于毕业时学校组织的去中东国家工作的项目,我本科学的是旅游英语专业,出于对酒店管理的兴趣,决定去卡塔尔的某五星酒店积累经验,工作一年后继续读研。
当时我跟家人朋友们说要去卡塔尔工作,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就连网络上对卡塔尔的介绍都不多。所以到卡塔尔的第一个月,我在各方面都经历了困难的磨合期。
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快速适应形形色色的口音。飞机刚落地,前来接我的是印度同事,我几乎听不太懂对方说什么,本想找个中国同事前来对接,结果被告知我是酒店唯一一个中国员工。
我的室友也都是外国人,前后换了三个室友,分别是乌克兰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和缅甸人。而我工作的酒店,工作人员来自55个不同的国家,我妈形容我是在“小联合国”上班。
饮食方面,第一个月几乎顿顿都吃酒店的工作餐,大多是印度菜。后来去一家名叫“老上海”的中餐厅吃饭,老板娘非常热心,送给我一瓶老干妈,我当宝贝一样存着。
刚去时,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此后倍加注意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女性不能穿着太暴露,穿裙子需要过膝,否则进不了商场。有一次我穿了一条过膝裙,但坐下来能露出一小截大腿,立即被一名当地女性呵斥,要我现在就离开商场,不然她就要报警。
初到卡塔尔,就连周末出去看电影也需要适应。卡塔尔的电影上新比国内早,但字幕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对于很多中国朋友是非常大的挑战。
不过,酒店的工作也令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比如,本地人举行婚礼时,女性会有一场专门的庆祝活动。一般女宾们会提前订好酒店房间,下午陆续就有美甲师、美发师、化妆师提着行李箱上门服务。到了晚上8点左右,她们会先在礼服外面套一层黑纱,进入宴会厅后由专人脱下并存放,宴会结束后可以凭借手牌领取。这些宴会厅是全封闭的,里面的服务员和安保也都要求是女性,聚会一般会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在卡塔尔工作不算累,但工资真的不高。我基本上每天需要工作10小时,一周上6天,偶尔也会加班,每月工资只有1700卡塔尔里亚尔,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230元。
而且在中东,除非是自己做生意,否则中国人要想在职场上晋升到一定地位非常困难。语言是一大问题,大部分中国人只会英语和汉语,不会阿拉伯语。而在中东,所有人都是两门语言起步,会多门语言。另外,政府强制要求大企业预留岗位给当地人,每个月还会发放补贴,当地的职场环境秩序可想而知是非常稳固的。
卡塔尔是我在中东国家的第一站,也是我毕业后的第一站,我会一直记得它,但也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到2019年底,我辞去工作去瑞士读研,毕业后选择去迪拜从事酒店供应链工作。
04
最怀念的,是不同国籍的人共事的氛围
陈宁|27岁深圳人前卡航乘务员
因为第一目标阿联酋航空多年不在中国招聘,我注意到了卡塔尔航空的招聘,发现这里和迪拜很像,决定去面试并顺利通过。
卡塔尔的薪资待遇还可以。拿乘务员来说,经济舱乘务员的月薪在2-2.5万元人民币。这份薪资对于南亚、东南亚、东欧国家的人比较有吸引力。我接触的空乘人员,也多来自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中国人不算太多。卡塔尔当地人,我只接触过一位机长,可能是比较年轻,愿意尝试这个行业。
卡塔尔本地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政府或办公室的工作,服务业基本都由外国人从事。
在卡塔尔的中国人,一般都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的经历。像我认识的待了十多年的中国人,要么是习惯了当地的工作,要么是已经投入了很多舍不得离开,例如餐厅老板。世界杯之前,又有很多中国的建筑工程师来到卡塔尔。
我们在飞机上的确见过很多本地的有钱人,从他们的包、首饰能看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商务舱的旅客,她身穿黑袍,休息前解下头巾,把耳环、项链各种首饰放在一旁,我同事掂了掂足足有一斤多重。不可思议的是,她下飞机前把头巾、罩袍包好,却完全忘记了还有一斤多重的黄金首饰在旁边,最后还是我们同事提醒她。
不管他们有多富有,很难得的是大部分人都非常友好,特别是女性之间。一次,我们两个同事去喝咖啡,店员过来告诉她们,“刚才一个开车过来买咖啡的黑袍女士给你们买过单了”,还附带了一句话,“卡塔尔感谢你们”。这就是当地人做的一些令人感动的小举动。
但必须要说的是,并非所有的卡塔尔人都很愿意露富或是非常有钱,绝大多数人是衣食无忧的状态。就在我们公司安排的住所后面,一条街之隔的地方,有一些很老旧的房子,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自建房。
在卡航的两年,对于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因为除它以外,我几乎接触不到一份工作,能让我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坐在一起无障碍的聊天,这种氛围至今令我怀念。
卡航就像我的社会大学,读完了,也就毕业了。“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深圳发展,现在从事英语培训,也在帮朋友的宠物会所进行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