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9.23山东
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浩浩江水,无休无止地从上海外滩东流入海。在江河交汇处的南岸,坐落着一座闻名中外的黄埔公园。上海沦为租界之时,这座公园曾名为外滩公园,据说公园门口曾有一则醒目的标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则标语如同"东亚病夫"一词一样,让无数满怀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义愤填膺;也如同李小龙电影中所饰演的那样,欲将"标语"一脚碎之而后快。那么这则标语曾经真的在外滩公园出现过吗?
关于这则标语记载的最早文献,是1903年周作人的日记。周作人在日记中回忆,自己在经过外滩公园时,看见白人可以随便出入,脸上还挂着洋洋自得的笑容,而中国人不允许进入。门口还悬着一块金字牌匾"犬与华人不准入",公园铁栅栏周围围满了想要窥视公园的中国人,然而却没有一个人为此鸣不平。这让周作人顿时感觉说不出的悲凉。
1917年,最早的一批新闻人之一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一书中说,外滩公园门口用英文标语写着"狗与华人不准入内"的字样。1923年,郭沫若在《月蚀》中提到的更让国人感到愤慨。郭沫若说上海公园"禁止狗与华人入内",但其实洋人的狗是可以进去的,而人则是不允许入内的。同时代的具有科学实证精神的陈岱孙也曾写到,自己在黄浦滩散步时,看到公园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几个字,顿时感觉热血沸腾,好半天透不上来一口气。对于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打击。
一则又一则鲜明的史料无不证明了那则标语存在的真实性,然而学者还是从其中找到了诸多的疑点。
首先,这些文献关于标语的记载,虽然大体意思相近,但是在表述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周作人日记中记载:犬与华人不准入。姚公鹤说:狗与华人不准入内。郭沫若说:禁止狗与华人入内。陈岱孙说:华人与狗不许入内。那么,标语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为什么他们表述却不尽相同呢?这就不得不让人对标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最后,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报纸《申报》,自创办以来曾有多篇关于上海租界公园的报道,但是却并没有提到过关于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则标语。
这一系列疑点让学者对标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么这些仁人志士的记载,真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吗?为什么那个年代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反倒是几十年之后才有人说这则标语是不实之言呢?为此笔者有着个人的一些见解。
反驳质疑声,笔者认为标语是存在的
无论是认为标语是真实存在之人,还是对标语持有怀疑态度者,都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当时确实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华人和狗进入公园。1903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中就有如下两条规定: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庸(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1917年拍摄下来的修订版的公园规定,如下图
该规定中的第1条:TheGardensarereserverdfortheForeignCommunity。翻译成中文即:公园为外国人所用。显然,这一条的间接含义就是不允许华人入内。第4条:Dogsandbicyclesarenotadmitted。意思是狗和自行车不允许入内。从这两条标语能清晰地看出,那些名人的记录并非空穴来风。但上述规定并不是赫然写在门口的标语。也就是说规定确实有,但是标语是否存在呢?
笔者认为标语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说了,标语上用英文写着"狗与华人不准入内"的字样,这句话证明了标语并不是用中文写的,翻译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醒目的标语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标语上所要表达的含义,还是能够被准确地翻译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标语是真实存在过的,很可能是20世纪的前10年内,在上海外滩公园出现过英文标语,并被一些仁人志士看到。后来随着华人运动的高涨,公园上的标语也就被撤销了。
现如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华人的身影,中国人把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其他国家发扬光大。中国人凭借着骨子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其他国家落地生根,并且影响着全世界的进程。远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腰板已经越来越硬了,因为他们背后有强大祖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华人逐渐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尊重。现在华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昂起头,挺着身板做人。中国人被禁止进入公园的那个时代,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