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战略研究和早期投资的人,有时候缺少的不是理念模型和领先案例,不是理性分析和数据支持,而是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即使知道现状悲观但仍然充满的信心。
——公众号慕哲说
精神健康(MentalHealth,也常称为心理健康)是百岁人生的必然需要,也是人类达到物质富足之后,追求精神富足的必要条件。
人老了,腿脚还利索,但脑子不能坏了。
吃的好了,穿的好了,开始读书、看展览了,但脑子不能坏了。
美国的MentalHealth背景
精神疾病有哪些?
精神疾病覆盖多少人?有多少诊所?
而在供给侧,50%的心理诊所(精神健康中心)接受保险(包括商保)支付,其他则要求个人自费,且此类诊所超过95%是独立的服务商(精神医师),市场很分散。(相比之下,PrimaryCarePhysician全科医生的单独执业比例是31%,专科医生的比例更低。)
中国的精神疾病潜在患者,按照20%的比例,则有近3亿人。而供给侧的心理咨询也是极为分散,现在连心理咨询师的执照都取消考试了。
精神治疗有用吗?
此外,长期研究分析表明,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相伴随的,在两者的共同康复计划中,精神健康方面每投入1元,在整体的医疗成本上就少花费6.5元。
精神治疗可以报销吗?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医保是接受精神治疗(MentalHealthCare)费用的,包括雇主承担的EAP和CMS承担的MedicareOriginal(PlanB–门诊费用报销)。因此,精神治疗费用,由保险支付(医保和商保),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Lifestance-线下心理诊所的抱团
关键词1:资本驱动,打包上市?
Lifestance成立于2017年,在2021年6月以70亿美元市值,正式登陆美股。
创始人MichaelLester是一名拥有超过35年在健康和医药领域工作经验的老兵,在BainCapital和SVLifeScience干过创投合伙人,在多家健康领域公司做创始人和CEO。
公司最大股东是TPG,持股54%,这是一家管理1000亿美元的老牌基金。另外两家基金Summit和Silversmith的持股比例分别是14%和6%。而管理团队的股份仅17%。
根据招股书,Lifestance的线下诊所(Centers)数量从125家增长到370家;精神医师(Clinicians)从794人增长到3097人,约占65万名美国精神医师的0.5%。
公司成立于2017年,在2018年拥有125个诊所,其中DeNovo(自建新的中心)有15家,其余为并购;2019年新增的45家诊所,其中自建中心有27家;2020年新增的200家诊所,其中自建中心有78家。
因此,370家中心,约30%是自建,70%是并购(通过53起收购)。而,3097名精神医师中,约1700人是新招聘的。
慕哲说:
这是一次靠资本驱动、线下心理诊所的抱团,即所谓“蹿局”。这个局起于创始人和两家早期基金(Summit和Silversmith),在2020年4月TPG入局后开始高潮,2021年成功上市之时达到顶峰。
关键词2:单店模型,一年回本?
根据每个州的法律不同,Lifestance的线下中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资控股,另一种是由单独执业的精神医师拥有股权,但与Lifestance关联公司签署管理服务协议(ManagementServiceContract)。两者在收入和成本的合并计算上,没有区别。
这是一种快速做大收入规模和上市的套路。每个执业医师,原来作为小老板自己管理,活的挺好,本没有必要加入这样的组织,但上市后可能兑现的股权价值,对这些精神医师来说是无风险的套利,付出的成本是接受Lifestance的统一规范和接入体系。
这种套路在国内某大型保险中介身上也有过,只是旧账不好翻了。
门店标准:1)3500-4500squarefeet(约400平米);2)10-12个精神医师;3)周一到周五工作日7am–9pm;4)靠近全科医生的场所。
2020年,公司服务了35.7万病人,约230万次视频问诊,贡献3.77亿收入。
每个病人,平均贡献约1000美元/年。每个精神医师,服务约100个病人/年,约700次问诊/年,平均每个工作日约3人次。
公司目前的毛利率是20%,预期的毛利率是35%。
单店模型这东西,毛利率得打折考虑。
比如Lifestance一个店成熟运营的话,收入顶峰是100万/年,毛利30万,扣掉房租和管理成本后不到10万,这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现在370个店,70亿估值,相当于每个店2000万美元,这要开200年才能赚回来。也难怪现在股价已经腰斩了。
关键词3:商保支付,线上辅助?
用户视角:
医生视角:
从用户界面和功能来看,这不过是一个视频聊天软件。在用户的花费一样的情况下,当然是更倾向在线下接受心理咨询治疗。
写在最后
第一,Lifestance上市即高点,即便如今已股价腰斩,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该公司是典型的线下精神卫生中心抱团上市,是传统模式。套上视频问诊,并没有显示出效率的提升和治疗效果的提高。每个门店是最小盈利单元,收入和盈利的规模化,都严重依赖门店扩张速度和运营饱和度。
第二,Lifestance根本不是一家数字疗法公司,因为这是单纯靠人(精神医师)驱动,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所以把该公司写入所谓数字疗法报告之中,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它自己也没有标榜自己和DTx有什么关联。
第三,把“整合商保作为最大支付方”,作为Lifestance的亮点,是这个公司招股书中的无奈,更是很多国内研究机构的错误。因为这一点对于国外心理诊所并不稀奇。就像在中国,很多修理厂靠车险公司提供客源一样。我们不能说,某些连锁修理厂,可以靠整合商保支付来上市吧。
Lifestance的“成功”套路,适合于需求较成熟、供应很分散的市场,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机会提升效率,但长路漫漫。国内的宠物险市场也属于这一类,所以高瓴很早开始布局了。
PS.本文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合理假设和商业推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