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蛇口和中国海岸线上的其他渔村没有区别,人们日出而渔,日落而息。
蛇口位处深圳湾畔,五湾、六湾,湾湾相连。在深圳260.5公里的海岸线上,这里的渔业资源最为丰富,这是上天给予蛇口的馈赠。
改革开放前,蛇口的常住人口在4000人左右。居民以渔民、农民、蚝民为主。以打鱼为主的渔一村、渔二村,以种田为主的湾下村、南水村、后海村,以养蚝为主的海湾村共同组成蛇口公社。20世纪60年代中期,蛇口避风塘年鱼货交易量2万吨左右,有1600艘双重户籍的港澳流动渔船和数百艘广东沿海渔船在此出入,进出渔港的流动渔民近万人。广东各地水产供销部门来渔港贸易的人员与车辆络绎不绝,蛇口附近的石岩、西乡、松岗一带的群众带土特产、家禽等到蛇口渔获市场交易,供各地渔民选购;港澳地区和珠江口附近渔船多定期到蛇口船厂检修,蛇口因此成为珠江口有名的渔船修造中心。1984年6月,南头区投资90万元,整修蛇口避风塘和护岸工程,新建了184米长的护坡码头。
▲20世纪70年代蛇口渔民出海
▲1975年夏天,渔一村村民在蛇口水产码头加工咸鱼
1990年12月,农业部认定蛇口渔港为一级渔港。1991年,市政府决定兴建蛇口渔港。1991年11月,南山区政府召开远洋渔业专题会议,区农业局成立专项小组,召开省、市专家座谈会,拟定发展远洋渔业可行性报告,确定远洋渔业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1992年1月,南山区农业局、蛇口街道、蛇口渔一村三方组成远洋渔业筹备办公室,以蛇口渔一村为基础,试办远洋渔业船队。
1993年12月,市政府又召开蛇口渔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会议,通过蛇口渔港总体发展规划,确定造地6公顷,用于修建滨海公路和海鲜一条街。1994年4月,蛇口渔港首期工程动工。1997年5月,投资8400万元的第一期工程南防波堤、渔港基地护岸、作业码头、围堤造地13公顷基本竣工,初步形成渔港避风屏障。年底,第二期工程开工,至2003年,蛇口渔港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港池水域34万平方米,陆域基地13万平方米,有码头护岸1398米,海产品交易市场4.8万平方米。此外,配套供电站、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供1200多艘渔船停泊和避风、100艘大型渔船同时作业。经常进出蛇口渔港的渔船除本地渔一村、渔二村的渔船111艘外,还有流动渔船360多艘,番禺、东莞、中山等外地渔船常进港交售鱼货,设有活鲜海产交易栏,海产品销往珠江三角洲、粤东等地,年内冰鲜鱼交易量18万吨,居广东省沿海同类渔港产品交易量第二位。
▲2003年的蛇口街道全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蛇口渔港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栋栋高楼拔地擎天,与彩云相接;排排绿树浓荫匝地,挽欢乐同行。开阔宽敞的海滨休闲带从渔港前穿过,右接海上世界、女娲补天,左连深圳湾大桥、海滨公园,形成一条美丽的风光走廊。渔港内帆樯林立,彩旗飘飘;海面上,巨轮穿梭、游艇飞驰。海滨栈道上,大人与孩子在此休闲、踱步、奔跑、骑行、玩耍。金色的夕阳把一片余晖洒向渔港帆樯、千栋楼群,变幻成一幅美丽、祥和、欢乐、幸福的滨海图景。
“你们有谁去过夏威夷吗?蛇口,美得就像夏威夷一样!”1978年当袁庚站在蛇口六湾的土地上向远来参加特区建设的人们介绍情况时,就这样说过。
今天,这里果然就是中国的夏威夷。
▲今日蛇口渔港
基因与潜能:创新驱动发展
音像制品《中华非遗文化抢救影像
新时代深圳精神
弘功扶宋室广厦庇烝民:康杨二圣
蒋开儒:《春天的故事》从罗湖唱响
“十四五”国家电子出版重点项目
“十四五”国家图书重点项目《招
《识药品味:常用中药科普》新书在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
SZBAIKE,超爱深圳的生活百科,权威的深圳百科全书,记录深圳的一切
来了就是深圳人,爱上深圳,与深圳共同成长,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