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与汪小菲事件随想:在大陆的台湾人,如何自证政治立场?
这篇有非常多敏感词汇,大家别介意。
另外,本篇应是很多台湾人都经历过,但很少说的。若您是刚来大陆的台湾朋友,会更适合阅读。
在大S与汪小菲再次开撕的那天,我在朋友圈有感而发:两岸婚姻的风险啊,就是闹翻了,随时说你是独,或细扒你过往言行定罪“看不起内地人”。
一些网民会依据孩子不在北京受教育、大S执意回台湾等等等,加上“台湾去中化教育”、“多数台湾人都是独”等“常识”,印证自己的想象。
别误会,我不是想站哪方的水军,只是有些感慨,毕竟我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因为跟某同事观点不同与个性不合,直接被扣“独”帽子;也曾在跟人约会时因为相互瞧不上,直接被人丢一句“谁不知道台湾人瞧不起大陆”。
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举报别人台毒”之乱象在一些时候甚至是台湾人“自己人”,这也是本人真切目睹过的。双方因为有个矛盾冲突,某一方面立刻在社交平台举报他是独。被举报的那一方最后倒也没事,只是得面对网民吃瓜式的公审,以及同事领导“你没事吧?是不是谁误会你了”的关怀。
我并不觉得民众都有义务要了解两岸关系,但对于部分人把这个当作武器攻击他人实在难受,当“台湾人都在大陆一边赚钱一边搞独”的刻板印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大陆的台湾人”整体上会更艰难,越来越多台湾人会笑,“看吧,去大陆迟早‘被台毒’”。
哎,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手摧毁了什么、别人又得花多少力气修补。
看到这里,是否已经有台湾小朋友在擦眼泪,怒吼着“对啊有这个风险”、“我之前也被人问政治立场烦死了”,别急啊,看下去。
首先,去除少数个案,大陆人在现实中碰到台湾人,是真的很在乎对方的统独立场吗?其实不然。
我感觉大家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想了解这里”、“有没有想交这里的朋友”,更看重的是台湾朋友表达的感性情感,而不是什么理性的大政治。
一旁原先在思考“这个场子能卖掉几本书”的编辑一下子瞪大眼睛。
我沈思一下,“如果统一了,台湾还可以选举吧?”
同学答曰,是。
“那你们选我吗?选我的话就行呗。”
同学们笑了,接下来没有人再问统独问题。
我的大陆朋友打断我,放心,不用想这么多,公开场合讲这些你会被架走。
事实印证,是我自己内心戏太多。
哎,可能老师有提前跟学生“打招呼”吧。于是,我只能在结束后私下抓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有问题、对台湾有没有什么想法。
有位学生怯怯地跟我说,老师,我想问个敏感问题。我凑过去,他问,台湾是不是要大选了,谁会赢啊?
还有一位帅气的妹子,欲言又止,我凑过去,她问我,“老师,你看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吗?”
立刻用小红书查了查,噢,台湾女同电视剧。
怎么搞的,大家都不问敏感的政治议题了吗?这跟2016年时不一样啊!我的大陆朋友白了我一眼,现在谁会在校园里讲这些啊?
“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很多台湾人都挺‘独’的,不用问了。”朋友补刀。
其次,台湾人在大陆会面对“双刃剑”的情况。
更容易被看见、被喜欢,也更容易被厌恶,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人之常情,要不断学着放平心态。
这些年,很多台湾人在社交媒体上因为“台湾人”之标签被看见。加上平时媒体对“惠台政策”的报道,台湾人在大陆往往被视为受益方。
很多台湾人一开始来大陆时,会在各种场合收获“原来台湾人这么受欢迎”的惊喜,但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才会发现“台湾人”这个身份更是双刃剑,你会因为台湾人的身份受到喜欢,也可能因为这个身份,使原先喜欢你的人火速厌弃你。
以两岸婚恋来说,一开始说“我很喜欢台湾人”,而后因为分手、被骂“知道你们台湾人看不起大陆人,在优越什么”的案例,我听过的不只一两例——去除这些个例之外,两岸大环境变化,也会有一些企业以“怕出政治风险”为由拒绝台湾人。
若被骂“独”或“你瞧不上内地”,这两者对于台湾人而言都很难自证。
有大陆朋友会说,“台湾人都是过来拿机遇的,又不是义务要给每个台湾人工作”,确实如此啊。但碰到这“双刃剑”的,可不是只有过来拿机遇的,更有单纯过来帮助他人的台湾人。
这些年,我碰过那么几位台湾人,原先在台湾有优渥的生活,却选择来大陆投身公益,他们也一样会碰到“双刃剑”——平时“你好我好,都是同胞”,特定时候会被刁难“台湾人是境外,不能如何如何”。
这篇写了一些大实话,是因为在大陆媒体,关于台湾人在大陆的都是满屏正能量,要嘛是受惠,要嘛是一路顺遂。但,在社交平台上写出真实的情况,比美化更重要,因为这是大家来生活后实际会碰到的情景。
但是,很多台湾人,不是也没有离开吗?
可以听你讲讲政治,可以发现认知不同,也始终愿意对你释放善意。
最近采访了一位在偏乡做慈善多年的台湾姊姊,她说,在一些时候真是气得不行,竟然因为她是台湾人,某些人就想抹煞她的努力!
“但是这些年,我有很多懂我的大陆朋友,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我曾经短暂地向各路网民“自证”自己的政治立场,但现在已经不了。不必了,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