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听说你最近在筹备做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电商,具体有怎样的设想,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环球时报:你做这些是出于什么考虑?未来两岸电商的市场前景如何?
汪小菲:虽然看起来我做了很多事,但核心都是希望通过我的能量和资源,把两岸企业的优势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未来的事业重心。其实我不是想做成多大的企业、达到多大的市场规模,只是想先摸着石头过河。我是发自内心地想拉近两岸的距离。最近5年我经常去台湾,有很多感触。大陆给台湾一些大企业很多政策,他们在大陆建厂,做得风声水起。但台湾一些小企业和年轻人最近十年从两岸这么好的交流里获得的红利并不多,因为他们没有来大陆发展。台湾年轻人对两岸关系有很多误解,对大陆的商业环境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很多台湾年轻人只是通过看当地的电视、报纸来了解大陆,根本没来过。他们不知道今天大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创业激情和大陆的创业环境。所以我想,既然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有这么好的渠道,我们可以先让台湾小企业从这些渠道得到实惠,鼓励台湾年轻人把产品放到我们的平台上销售。大陆消费者也能花便宜的价格买到地道的台湾产品。这样,商业合作多了、民间来往多了,大家才能互相了解,消除隔阂,这是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
“台湾女婿”身份为创业背书
环球时报:这次创业过程中,“台湾女婿”的身份会不会给你加分?大S会给你一些投资建议吗?
环球时报:在你看来,大陆企业和台湾企业在做事风格、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汪小菲:台湾企业总体上说很守信用,有很强的契约精神,稳扎稳打,家族传承做得很好,匠人文化体现在很多层面。台湾的商品也很有创意。台湾跟大陆的发展有一定时代跨度。现在很多台湾企业60岁、70岁的CEO已经是第二代企业接班人了。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也经历过经济大发展、大拆大建、污染、塞车等很多问题,过去几年才开始逐渐踏实下来,趋向于慢工出细活的生活态度。未来大陆企业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台湾的加工制造业、生命科技和文创产业做得不错,但在互联网、高科技等创新领域不如大陆企业发展得快。因为台湾没有大陆市场13亿的消费人群,也没有那么多百亿级企业的竞争对手。所以,并不是说他们退步了,而是我们进步太快。
因为市场规模不同,双方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举个例子,有一些大陆企业去台湾投资,会和当地企业说,我要采购你1000万部手机。台湾企业老总第二天就没消息了。因为他一听说有这么大的投资,就琢磨我有这么多产量吗?要生产1000万部手机,我还要去投资建厂,对企业发展不一定有利,所以两个公司之间的心理差距还是挺大的。两岸企业还有一个较大的区别是,台湾企业的创新更多是产品上的创新,而大陆企业大多是商业模式、颠覆渠道的创新。这也是两岸的一个机遇,台湾有很多好的专利产品,如果通过大陆的商业渠道对接的话,会找到更多发展机会。
家人过得好才是最实际的
环球时报:从俏江南CEO到自己创业,角色转变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你的商业理想是什么?
汪小菲:俏江南是一个成熟、有体系的公司,很多职业经理人给我的信息和知识,为我自己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础。区别在于,俏江南是一个大公司,肩负着8000多人的饭碗,每天有将近1万人的消费,压力挺大。自己创业相对轻松一点,我挺享受这种踏踏实实去工作的状态。另外,我从母亲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她教给我勤奋努力、多劳多得的价值观。她每天都生活得非常安心,每天睡觉都很踏实,她不是靠掠夺资源或其他手段获得今天的财富和成果。
我很喜欢服务行业,它受消费潮流和外界影响稍微少一点,是需要全身心花心思进去的,我能付出多少就会让这个酒店做得多好。我觉得它很扎实,很踏实,不会急功近利。我目前没有具体的商业理想,还是希望脚踏实地把每年的预算做好,把人员固定、服务提升,之后再想第二件事。现在第一要把控风险,在每一个机会里深度挖掘,而不是靠过去那种规模化的做法了。我的志愿是,等将来有一天两岸真的和平共处了,我在中间有一点点贡献就可以了。
环球时报:很多关于你的新闻都会跟娱乐扯在一起,可能会淡化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企业家的身份,你对此会介意或者困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