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南都记者于近日前往番禺区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部分调整后的公交线路运营情况。而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记者调查
住在番禺区小平工业区附近的邓先生在工作日需要在家楼下的公交总站搭乘番8路公交车前往市桥地铁站,再转乘地铁3号线前往天河区上班。
贴在小平工业区总站站牌上的线路调整提示。
“我在广州(市区)上班,以前只要晚上11点左右回到市桥都有公交车接驳回家。”邓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在这一轮公交线路运营调整后,晚上10点前回到市桥地铁站也不一定能搭上尾班的番8路公交车回家,“有时加个班或者和朋友吃个饭,稍微晚一点回到番禺这边,出地铁站就只能打车回家。”
接驳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出行成本的飙升。南都记者通过网约车平台发现,夜晚从市桥地铁站打车回到小平工业区的网约车价格大约是10-12元,对比番8路单程仅1元的票价,单次接驳的费用上涨了至少10倍。而钻汇广场附近的“五类车”似乎也跟着分了一杯羹。有“摩的佬”表示,晚上过了10点以后,感觉乘客比之前“多了一点”。
市民在钻汇广场东门站搭乘公交车。
搭乘体验
平峰期客流量较为稀缺,跨区公交有站牌未及时更新
10月28日上午,南都记者来到钻汇广场东门的公交站。该车站作为接驳市桥地铁站的重要公交车站,目前共有包括番8路等20条线路途径停靠。记者同时也注意到,站牌背后也贴上了番165路公交车停止运营的通知。
钻汇广场东门公交站牌上显示的信息。
同样在现场等车的市民李先生告诉南都记者,番8路公交车从该车站到小平工业园的运行区间主要承担起连接市桥地铁站和大罗珠宝城的作用。“早上不仅有从小平那边过来坐地铁的人,也有搭车去大罗、小平工业区上班的人,高峰期经常是没位置坐的。”
平峰期的番8路公交车内,客流寥寥无几。
不过,该线路在平峰期的客流呈现截然不同的现象。在站台等待了15分钟后,南都记者坐上番8路公交车前往小平工业区总站。从钻汇广场到小平工业区接近20分钟的路程里,包括记者在内的搭车人数也仅有5人。即使记者从小平工业区重新搭乘该公交车前往东盛路终点站,全程35分钟的路程客流量也不超过15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线路调整中,亦有涉及从番禺区到南沙区东涌镇的跨区公交车。其中,终点站为东涌万兴路站的番140路公交车在番禺区内的始发站从区政府东门站调整至区中心医院站,而原有执行区中心医院站至东涌万兴路站的番152路公交车暂停运营。南都记者在当天走访时发现,在南沙东涌的部分车站上,原番152路公交车的线路信息并未及时更新。
东涌医院站的LED显示屏上,仍有已暂停营运的番152路公交信息。
在东涌医院站,南都记者遇到准备前往番禺区中心医院的市民陈婆婆,此时她已在站台上等番152接近半个小时。当一台番140路公交车靠站,司机大声提醒去往番禺广场和中心医院的乘客应该搭乘这辆车时,陈婆婆才知道番152路已经暂停运营了,现在只有番140能去她的目的地。
专家观点
公交车功能确有弱化,但不能用粗放“一刀切”增减
对于近期番禺多条公交线路密集调整的现状,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谭国戬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公交车运营单位优化班次及线路是政府部门和公交车运营企业必须面临的选择。
今年8月发布的《2023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亦有指出,近年来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对公共交通影响较大。其中,常规公交全市全年客运量10.93亿人次,日均客运量300万人次,日客运量复苏不显著,不及2019年的一半。
不过,谭国戬认为,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是无穷的,不断地投放私家车、电动自行车、网约车、出租车,只会让城市资源被不断占用,交通进一步拥堵。因此,公共交通工具(地铁、轻轨、城轨、公交车等)才是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的优先选择及重点工作。而如何处理好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让公共交通工具之间彼此互相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及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