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在《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新书发布会上。新华社发
步入米寿之年的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推出的最新力作《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9月23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新书发布会,吸引了线上线下数万人参与和观看。
正与病魔做艰苦斗争的汪老,特地从医院“请假”前来。步入会场的时候,全场起立致敬,响起热烈掌声。他的脸削瘦而苍白,身体也略显单薄羸弱,但明亮坚定的眼神依然如故。
“如何破解我们源头创新的不足?”是这位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科学大家一直深思的问题。他说:“科学创新的土壤在文化,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兼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科学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文化
“创新的土壤是文化,土壤对头,创新的苗才会更茁壮成长。”汪品先说。
“如果把这本洋洋20多万字的书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文化。”汪品先说,“正确认识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打造东西结合、海陆兼顾的文化。这是21世纪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土壤,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院士说,创造性需要环境的培育,尤其是具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培育;文化对于创造性的推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体的文化状态和氛围对于创造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科技和人文必须融为一体,科技与人文就像人的左右手,哪个都不可或缺。科技工作者要懂点人文,能理解和欣赏人文;同时人文工作者要懂点科技,理解科技发展规律和所承载的精神。
中国文化在科学发展“范式转变”中有优势
“如果说现代科学产生后的长期趋势,曾经是分科越来越细,那么近几十年来研究复杂系统的新趋势,是各种科学的集成和大数据的整合,需要有新的范式转换实现方法学的突破。”汪品先说,“自古以来,东方哲理的特色就是从整体着眼,无论国画、中医都有这种特色。我们的科学家能不能从传统文化里吸取养料,在研究越来越大的复杂系统中发挥作用,改换思路、另辟蹊径?”
“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给中国的科学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可以借助新技术大幅度地为科学发展换思路。当前,我国科学界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黄金时期,但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从追求论文数量到解决科学问题的转型,从追随发达国家当科学‘外包工’到推进形成‘中国学派’的转型。”汪品先说。
突破“人类中心观”
作为一位打通文理、知晓古今、知识渊博的科学大家,汪品先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地球的未来向何处去?人类的发展向何处去?也是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在书中,汪品先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进行探讨和思考,并阐述了通透而豁达的“生死观”。
他说:“物有其始,必有其终。人的寿命有限,看不到眼前所有事物的‘终’。习惯了‘人类中心观’的人,通常注意的是多细胞动物的‘死’,注意不到10分钟繁殖一次的海洋细菌,看不到地球系统长周期的演变。一切都有开始、有结束,甚至宇宙大爆炸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我们目前无从知晓。以这种观点看待事物、看待自己,‘生死’就成为逻辑中的事。”
“文化发展铸造了当代人类,现代科学的产生改变了社会发展轨迹。现在,人类发展向何处去?这就是‘科学与文化’所面对的问题。”面对这宏大而又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问题,汪品先希望更多的人多想想。他说:“如果这本书能够对培育科学创新文化有所启发,引发社会一些思考,特别是让青年学生多想想,就是对这本书最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