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宿逐渐由野蛮生长向规范化迈进,有了自己的国家标准,明确了民宿的定义和范围,对民宿的“环境和建筑、设施和设备、卫生和服务、特色和其他”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了民宿的水准,保障了民宿的品质。
二、从文化看民宿
民宿,作为一种旅人在途过夜借宿的设施,自古有之。但是发源于莫干山的当代民宿,却和传统民宿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代民宿是由以设计师、媒体人等为代表的城市精英发起,源于快速城市化浪潮下无法割舍的“乡愁”和“情怀”,到日益凋敝的空心乡村,开办的首先利己其次济人的乡村再造实验。振兴乡村,复兴传统,留住乡愁,是全体民宿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担当。但是,意识的物化和担当的表达,却因人而异。一万个不同的民宿人,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民宿。品味、格调、趣味的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差异,对乡村的态度,对乡建的理解,对情怀和商业的把握等等,构成了每一个民宿人独特的个体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了民宿的独特IP,通过建筑、景观、设施设备等物化表达,通过民宿主人和民宿管家服务传达,形成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民宿文化,形成了民宿的核心吸引力。这些文化个体支撑的民宿个性,形成了民宿完全不同于传统标准化住宿业态的个性化魅力。
三、从产品看民宿
四、从创新看民宿
每一个民宿,都是一种业态创新,是一个文化旅游综合体。创新,是民宿的基因。民宿的创新,源于民宿人对乡村价值的全新发现、全新评估、全新注入和全新演绎。在文旅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老龄化和多子潮并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民宿人发现了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发现了传统生产和传统设施的休闲意义,传统农法和手工艺的时尚内涵,进而基于传统村落的民宿集群发展、传统民居建筑的再生改造、传统生产空间的休闲利用,以及对传统农法和手作进行了“伴手礼”、DIY等文创开发,以“民宿+”的形式,为推动文旅产业的“小而美”提供了重要力量。
五、从社区看民宿
作者:张晓军,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唐人文旅智库首席专家、唐乡新乡居生活社区创始人;
穆晓雪,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和复核专家;
耿大军,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理事,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民宿分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民宿专委会副会长,青岛那边民宿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