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在“薅羊毛”上又有了新的创意。
吃快餐,在线上购物平台找人以优惠价代点,自己去柜台取餐;看视频,去二手交易网站买低价会员;买景区门票,在网上找到优惠价途径,省下来的钱找人代排队;住酒店,在交易平台上找人低价代定星级酒店……
不过,这类“代订”“代买”服务可能潜藏风险。此前有媒体曝出,有用户使用交易平台上高额折扣充值话费服务,结果收到运营商的封号通知,原因是涉嫌“洗钱”或是“诈骗”。这一次国是君找到了律师和业内人士,揭秘酒店代订的真相。
酒店代订有哪些方式?
低价酒店代订服务在各大交易平台上屡见不鲜,社交平台上也常常能看到诸如“688住美高梅”“不会还有人原价住酒店吧”的帖子。这些帖子声称可以通过内部价、协议价或积分兑换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低价房源。
此外还有几种特别的低价:
一是内部价,通常是酒店集团为员工及其亲友提供的优惠价格。员工可以用内部价为亲朋好友预订房间,一般价格为官网的七至八折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员工本人使用的内部价更为优惠,通常能达到五折左右。然而,本人使用的内部价受到酒店严格查验,仅限员工本人使用,不能转让他人。
酒店代订有哪些风险?
酒店代订卖家通过协议价、使用会员积分兑换等渠道获取低价房源出售,买卖双方的行为是否合法?
法律人士认为,卖家通过协议价和会员积分获取低价房源,这些渠道本身并不违法,但这些优惠通常要求客人本人使用,不得转让。卖家违反这一规定会构成对酒店房契约的违背。如果卖家以非法手段获取低价房源,使用冒牌工牌、盗刷信用卡,或者违反与酒店的协议进行转售,则可能涉及民事违约行为。
北京恩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鑫蕊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对于非正规渠道的酒店代订,如果酒店规定需会员本人入住则代订方涉及民事违约,消费者到店后有可能不能正常办理入住,遭受经济损失。若代订方在预订酒店时登记其本人信息而后实际由消费者入住,即入住登记主体与实际入住主体不一致,则此种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但即使不涉及违反法律,选择酒店代订也需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其他风险。
据检察日报此前报道,2023年4月至5月,王某冒充多家知名酒店的销售人员,通过朋友介绍、短视频平台等方式认识了4名旅行社销售人员。王某先高价在网络平台预订房间,让部分客人成功入住,让被害人误以为其确有低价房源,再大量出售假房源骗取钱财,共骗取15万余元。
王某谎称自己是酒店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内部价格代订客房,引诱被害人转账,以此骗取钱财。日前,经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酒店代订被“坑”该如何维权?
消费者在代订过程中没有成功入住酒店,或者遭受诈骗,该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若代订方并无渠道代订酒店,仅以代订名义让消费者付款预订,则可能涉嫌诈骗,消费者可到公安部门报案;若因代订流程问题导致消费者不能实际入住或遭受经济损失,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卢鑫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