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1年,中国酒店客房规模较19年减少23.56%,整体CR3较19年提升7.4pct至48%,经济型和中端客房规模分别较19年减少31/9%(中国饭店业协会)。
汉庭、全季两大主力品牌势能不减,规模优势持续放大。2017-2022汉庭、全季保持规模高增长,期间两大品牌净新增门店数量占比达到48%。
桔子经过打磨重塑,4Q22门店数519家,门店规模占比较收购之初(2Q17)抬升3.3pct,成为第三个门店规模逾500家的品牌,有望接棒汉庭、全季,在低线城市扩张潜力可观。
中高端酒店潜力有望释放
中高端酒店兼具性价比和个性化,以商旅为主,受益消费升级和消费者代际更迭,已成为规模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据沙利文,16-21年我国中高端酒店数/客房数规模CAGR为36/29%,21年中高端酒店总规模达5500家。
根据沙利文预测,我国26E酒店门店/客房连锁化率有望达到美国20年同口径指标的37/66%。
若以同样水平对标美国2020年中高端连锁酒店规模占比,26年我国中高端酒店总规模有望达1.31万家(酒店数)/195万间(客房数),较21年尚有138/178%的增长空间。
22年华住中高端新开店84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迈点研究院),主力品牌桔子水晶已在中高端领域崭露头角。
高星全服务酒店地产属性减弱,或逐步回归投资本质,经我们测算本土新型高端酒店稳态投资回报率有望达8.2%,优于国际品牌的3.3%,对投资方吸引力有所增强。
行业:扩张向下,品牌向上,供需优化
下沉市场酒店连锁化率仍有较大提升潜力。2020年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规模逾10亿,占总人口数量的77.8%,下沉市场城市总数达288个。
据中国饭店业协会,2021年普通地级市酒店客房数占总量比重达61%,而连锁化率仅有29.9%,相比一线城市连锁化率49.6%仍有近20pct的提升空间。
区域龙头尚美/东呈/格林等在下沉市场占得先机,全国性龙头集团竞相打出下沉战略。
据清博智能《2021中国下沉市场酒店集团品牌影响力分析报告》,尚美生活/锦江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度最高,分别覆盖了275/272个城市,覆盖率为95/94%,平均每个城市布局约13家酒店。
一二线城市连锁市场趋于饱和,全国性龙头集团向品牌渗透不充分、成长潜力大的区域市场大举前进。战略战术上以点带面。
在空白区域二线城市开设旗舰店、打造供应链、培养本地化团队,树立品牌势能,进而占领下沉市场。区域龙头致力于打通区域市场,省内布局加密,邻近省份扩张。
中高端新蓝海,国牌风起
中端到高端酒店价格带进一步细分,产品和品牌丰富度增加,承接更多个性化升级需求。酒店产品结构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酒店集团升级驱动,中高端主流消费群体年龄带下移催生了酒店产品迭代的机会。
新一代中高端酒店定位新奢,产品在中端酒店基础上做加法,在高星全服务酒店基础上做减法,通过社群化运营积累流量和沉淀品牌,对部分传统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形成替代,主流中高端酒店基础产品价格带处于400-600元/间夜。
我国中高端酒店在所有细分市场中规模增速最快。据弗洛斯特沙利文,16-21年我国中高端酒店数/客房数规模CAGR为36/29%(vs行业整体CAGR为14/15%),21年中高端酒店总规模达5500家,26年有望至9600家,占比从21年的8.1%提升至9.1%。
根据沙利文预测,我国26E酒店门店/客房连锁化率有望达到美国20年同口径指标的37/66%,若以同样水平对标美国2020年中高端连锁酒店规模占比。
26年我国中高端酒店总规模有望达1.31万家(酒店数)/195万间(客房数),较21年尚有138/178%的增长空间。
竞争格局未定,规模扩张仍为当前核心要务,国际品牌和本土团队组合具有优势。
中高端酒店总投资额和运营成本偏高,从投资模型角度自持物业优于租赁模式,物业资源形成较高壁垒。在跑马圈地过程中,品牌认知度和团队本土化程度为核心竞争力。
国内连锁酒店龙头以经济型和中端起家,具有一定的商旅流量基础,运营效率更高,规模扩张能力强。
商务为主导,多品牌集团化发展。中高端酒店仍以商务酒店为主流,商旅客群消费相对高频且价格不敏感,度假主题酒店更注重生活方式、个性化体验。
22年新开业中高端酒店中有465家酒店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其中排名前三的主题为商务/生活方式/文化酒店,对应酒店数量199/85/73家。
参考相对成熟的经济型和中端酒店市场,中端酒店龙头市占明显高于经济型,我们认为我国中高端市场有望呈现出多品牌、集团化运行的状态,商务主题有望率先出现单一大品牌。
地产退潮,高端全服务酒店国产替代持续酝酿,品牌孵化和模式验证为当前重点。据浩华咨询《2020年中国酒店业投资和资产管理展望》,缺乏酒店管理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是中高端以上酒店投资主体。
据华美酒店顾问,2010-2019年之间,最短的五星级酒店静态投资回收期亦长达25年,盈利能力较差。随地产退潮,高端酒店市场或逐渐回归酒店投资运营本质。
自1984年假日酒店落子北京,以洲际、万豪等代表的国际龙头酒管公司2010年起在我国快速扩张,洲际大中华区客房规模11-19年CAGR为12%,至今在我国高端酒店市场仍具有明显优势。
22年国际品牌仍占据70%的新增高端酒店供给,但23年及以后国际品牌占整体筹建酒店比重有所降低),或后劲不足。
国内酒店管理公司过去2-3年通过投资并购,逐步填补高端品牌空白,通过精准把握本土化需求,逐步完善团队和运营体系,有望逐步开启对高端市场的整合。
根据我们测算的单店投资回报模型,本土新型高端酒店稳态投资回报率有望达8.2%,优于国际品牌的3.3%,对投资方吸引力有所增强。
供需格局优化,持续集中
供给端深度出清,格局持续优化。据中国饭店业协会,16-19年我国酒店数量和客房总数CAGR为5.4/7.7%,实现平稳增长,20-21年酒店业供给洗牌。
截至2021年底,在营业酒店25.2万家(剔除隔离和不可订酒店),客房总规模达1346.9万间,酒店/客房较19年分别减少8.6万家/415.1万间,同比分别下降13/12%,经济型和中端客房规模分别较19年减少31/9%(中国饭店业协会)。
连锁品牌20-21年保持逆势扩张。据中国饭店业协会,21年连锁酒店客房规模达471.99万间,同比增加3万间,连锁化率从19年的25.67%提升9.4pct至35.04%。
我们预计2022年酒店数量及客房规模将继续下滑,23-24年随加盟商信心逐步恢复,行业总新增供给止跌回升,新进入者将更青睐头部的连锁品牌,行业集中度持续上行,供给格局持续优化。
2020-2022年酒店需求受疫情管控扰动,2023年预计进入向上恢复通道。22年12月,22年平均OCC/ADR/RevPAR恢复至19年同期的73/93/68%。
21年后ADR恢复表现相对OCC更为强劲,我们认为23年春节后出行需求或率先回暖,但酒店筹建重开工期较长,短期供给新增幅度有限,我们认为供需改善逻辑下酒店龙头房价将领跑复苏,OCC有望继续上行,带动RevPAR提升,或加速业绩弹性释放。
品牌:细分价格带龙头
得益于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持续迭代升级,2017-2022汉庭、全季保持规模高增长,期间两大品牌净增门店数量占比达到48%。4Q22两大品牌门店总量占比为59%左右,其中全季为20.1%/同比+2.2pct。
集团中端升级战略持续推进,桔子经过打磨重塑,有望与全季共同发力抢占市场份额,4Q22规模占比较收购之初(2Q17)抬升3.3pct,占净新增店比例从1Q20(升级前)的3.2%抬升至10.4%。
汉庭:经济型酒店第一品牌,产品迭代稳步推进,下沉市场渗透主力。汉庭于19年成为规模第一大经济酒店品牌,并持续扩大优势。
截至4Q22,汉庭拥有开业店3257家,储备店652家,成为国内首个在营店数逾3000家的国民酒店品牌。2021年汉庭在经济连锁酒店市场份额(依据客房数)达12.4%,同比提高1.7pct(中国饭店协会)。
2022年1月,汉庭发布汉庭3.51升级方案,从设计轻盈、材料更新、90%模块化和平台保证四大方向突破升级,持续优化造价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和加盟商收益。
截至3Q22,汉庭2.7以上升级版本占汉庭酒店总量约59%,较20年同期提升25%(3Q22公开业绩交流会),客户满意度评分由20年同期的4.5提升至4.67。
汉庭坚定经济型酒店精益发展路径,通过优化产品力,放大投资回报,承接低线城市消费升级,已然成为推进下沉市场的主力品牌。截至21年12月末,汉庭已入驻中国超1000个县级以上城市。
2020年全季门店突破1000家,截至4Q22,全季已开业店数量为1694家,储备店611家,已覆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
全季发展战略为优先抢占一线城市优质物业以树立品牌调性,逐步向二三线城市辐射。2021年全季在中端连锁酒店市占率为13.6%,较19年提升2.77pct(依据客房数)。
2Q20公司发布桔子2.0升级版本,以加州阳光为主题,辅以3种不同风格特色的客房,与全季的东方简约风格形成差异化。
产品打磨完毕后,3Q20起桔子全国化扩张提速,但仍以一二线城市为战略重地。截至4Q22,桔子在营门店达519家,17-22年CAGR为40.46%,储备店达229家,覆盖235家城市,较17年(收购前)增加196个城市。
软品牌:模式调整兼顾翻牌需求。软品牌怡莱于2014年推出,于2019年(4Q18在营门店200家,19年净增448家)快速扩张,承接单体小微酒店升级改造,应对OYO的竞争。
随着OYO走向式微,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对软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截至4Q22,怡莱净关店247家,储备店清零,在营门店836家,公司计划未来将部分符合条件的怡莱酒店翻牌为标准品牌你好,以承接下沉市场翻牌改造需求。
2021年华住占据我国本土TOP10中高端连锁品牌3个席位,旗下美居酒店、桔子水晶和施柏阁(中国饭店业协会,客房数口径),市占率分别为2.94/2.66/2.27%,排名3/6/7名,相较于17年,美居/桔子水晶/施柏阁品牌市场认可度有所提升。
4Q22华住中高端以上储备店达368家,较1Q20增加78家,展现出较好的扩张趋势。
中高端:品牌矩阵完善,产品模式打磨成熟。如前所述,商旅仍为中高端客群的主要需求,华住在中高端亦主要布局商旅市场,以具有“格调”的桔子水晶为主力中高端商旅品牌,辅以带有一定个性化色彩的美居和新引入国内的标准化高端商务酒店城际。
公司同时兼顾休闲需求,以聚焦商旅+文旅休闲融合市场的漫心为主力,发扬亲子特色的诺富特为辅,并发展美仑品牌家族聚焦存量酒店翻牌。
得益于清晰的品牌战略,华住2020年以来在中高端酒店市场崭露头角,22年以84家新开店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迈点研究院)。
截至4Q22,华住中高端储备店规模较1Q20增长26.9%,其中桔子水晶/美居/漫心/城际在营门店数分别为164/137/112/56家,储备店57/62/59/25家。
中高端以桔子水晶为旗舰品牌,发展品质与规模兼具的中高端商务酒店。21年10月,桔子水晶发布2.0版本,不再延续收购前“一店一设计”模式,户型从并购前的176种减少至5种,定位从小众设计酒店转型为标准中高端商务酒店。
升级版本更贴近市场,受众面拓宽至大众、商旅人士,有利于更好承接华住既有商旅客源流量。标准化程度提升有利于压降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和稳定扩张。
据华住微加盟,桔子水晶2.0单房造价为16万元,较收购前缩减4万元,GOP达70%以上,城市核心地段投资回报期为3.5-4年。
适度保留原有品牌调性和特色以提高差异化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据桔子家族事业部CEO曹娟公开访谈,桔子水晶的70%客源是男性群体,桔子水晶2.0为其打造了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和商务洽谈场景,新增独具一格的“威士忌”空间和私密会客空间GinCube。
独特的品牌理念和空间价值使得桔子水晶在价格上保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以上海核心商圈为例,桔子水晶最低房价的平均值为447元/间(携程23年1月13日数据),在同类品牌中位列第三。
以国际标准酒店产品与本土品牌形成协同,发力中高端商旅市场。3Q22,华住推出城际新版本,聚焦交通枢纽和核心城市。
城际品牌以商旅客户为中心,拥有德式简约实用的基因,风格上和本土桔子水晶、法式风格的美居等中高端商务酒店品牌形成明确区隔,我们认为有利于中高端品牌内形成有效协同,多管齐下抢占优质资源,共同赋能规模提升。
为迎合需求,华住在高端以上赛道的品牌表达更加丰富,增加了更多度假元素与本土文化内涵。梯队建设上,重点打造个性化国风度假酒店花间堂及花间系列。
商旅板块以大型会务活动举办见长的施伯阁和融合商旅度假体验的禧玥为主要发展品牌,并以直营旗舰店先行立稳品牌形象。
截至4Q22,花间堂及花间系列门店数达53家/待开业49家。施伯阁(含施伯阁大观)/禧玥门店数63/8家(施伯阁及大观境内14家),待开业酒店数9/1家(施伯阁境内3家)。
以花间堂为高端度假主力,放大本土差异化竞争优势,裂变多元场景满足多样需求。本土酒管公司对本土文化附加值转化掌控力更强,花间堂模型即充分发挥目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
二是个性鲜明的生活方式创意酒店集群花间集,和小而精的有限服务度假系列子品牌“花间X”,分布于山水之间,拥有野奢、营地等多元化产品,覆盖多元场景度假需求,发扬国风特色。
花间堂商业模式为“1+1+X”,即客房收入、非房收入和特色的在地化门店活动收入。
驻扎一线城市黄金地段,旗舰店树立品牌调性,勾勒产品。对于高端及奢华酒店而言,核心物业是稀缺资源,抢占高势能点位至关重要。
以禧玥酒店为例,截至22年12月,禧玥进驻上海、成都、杭州、大连、武汉、宜昌和乌鲁木齐7大核心城市CBD。
2020年开业的禧玥酒店上海陆家嘴店房价最低1,046元/晚,价格位于同区域高端酒店中上水平,议价能力较强,评分4.9。
距离最近的高端酒店是JW万豪侯爵酒店,房价最低1,399元/晚,评分(4.6)低于禧玥。从评分和价格来看,禧玥品牌潜在竞争力不输国际大牌。
华住联袂地产,成立合资公司,未来旗下高端品牌旗舰店不排除退出租赁直营模式,寻找更多与手握稀缺优质物业的开发商多元合作的机会。
下沉:建设属地化生态
深耕中国,组织架构调整。前移组织和管理,成立区域公司,有利于进一步聚焦区域和下沉。执行高效、管理能力、清晰的组织架构和培养机制是华住一直以来的优势。
品牌主建,区域主战,强化属地化运营,提升区域开发、运营速度和效率。结合区域特点,公司集中力量打造最懂区域的总部和属地双层架构。
区域公司是业务运营中心和服务中心,负责属地化运营和开发,构建区域发展,并持续深化供应链和本地化人才供应能力,更加贴近住客、员工和加盟商。
品牌事业部仅负责研发、沉淀、迭代产品。我们认为本次组织架构调整有利于缩短管理半径,提高响应速度,以高质量服务投资人。
优化属地化运营和网格化开发能力,帮助各省区组织真正实现高效率酒店管理和敏捷区域发展,提升酒店投资回报率,储备优才以应复苏和长效发展。
因地制宜,展店空间尚广。华住坚定布局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酒店数占比稳步提升。2019年,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季琦于华住世界大会提出“千城万店”计划,抢滩下沉市场。
三线及以下城市开业酒店数量和筹建中酒店占比逐步提升,3Q22分别占比41/59%,较1Q20提升5/14pct。迎合下沉市场需求,凭借品牌势能和轻奢质感抢占消费者心智。
华住在下沉主力品牌选择上,锚定下沉市场消费者特点,主打口碑好、装饰感强、兼具性价比的品牌,经济型汉庭、你好品牌先行,中端由桔子品牌带队,全季品牌主导。
据Questmobile《2022下沉市场洞察报告》,截至22年4月,下沉市场月活用户达6.92亿,占全国总规模的58.4%,而下沉市场本地消费占比40-50%。
伴随互联网营销对下沉市场消费者心智影响加深,下沉市场消费者呈现出“追赶潮流”“对标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特征,更加偏好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
2021年连锁酒店品牌中排名第2/5的汉庭/全季作为华住下沉的主力军,我们认为有望凭借高品牌势能抢滩低线城市。
考虑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浓墨重彩”的装修风格有更多追求,公司在下沉市场对装饰感较强的中端品牌桔子/经济型品牌你好推广力度有所加大,在东北地区位居首位的消费者满意度也验证了桔子和你好在低线城市扩张的可观潜力。
下沉市场尚有36%的展店空间。我们认为伴随下沉市场连锁化率提升和华住集团下沉的优势显现,公司下沉市场扩张空间可观。
基础假设如下:据中国饭店业协会,下沉市场18-21年连锁化率CAGR为31%,明显高于副省级(21%)和一线城市(15%)。若保持该增速,26年下沉市场连锁化率有望与副省级城市保持持平。
据携程商旅,20年三四线作为出差目的地城市占比约为12%/+2pctyoy,78.2%的商旅人士出差目的地有下沉趋势,若按照商旅需求增速,我们预计26年下沉市场连锁化率有望接近21年副省级连锁化率水平(40.81%),较21年尚有36.53%提升空间;
锦江酒店率先发力下沉,但华住历经区域架构调整,属地化开发能力逐步增强,叠加既有的品牌和运营优势,我们认为其下沉市场酒店覆盖密度有望追平锦江酒店。
会员:流量蓄水池赋能
华住自2005年首家汉庭开业起,便前瞻性开始运营会员体系。截至21年,华住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酒店会员系统,21年会员人数达到1.93亿人,华住会APP月度活跃用户571.7万人,是排名第二的首旅酒店App活跃用户的4倍以上(127.3万人,2022华住供应链高峰大会)。
3Q22,华住发布华住会4.0,继续优化线上到线下的闭环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22年10月,华住会线上服务渗透率从21年的21%提升至71%(3Q22公开业绩交流会)。
华住高效稳定的会员体系,有助于构建成本低且稳定的获客体系,促进与加盟商合作,同时门店点位扩张有望吸纳更多新客反哺华住会,流量正反馈飞轮效应料将支撑华住长效发展。
设置会员保级和升级条件,提高酒店复购率和会员粘性。华住的流量打法可以总结为,以地推实现流量原始积累,凭借移动互联网加速拉新,通过积分货币化实现用户留存及高复购率。
华住会会员体系清晰完善,全品牌打通,权益精准切合客户需求,且随会员等级升高拾级而上,对品牌用户粘性培养和复购率抬升大有裨益。
四条路径打造私域流量蓄水池,赋能中高端发展。除了持续升级迭代华住会APP,公司还通过在店销售、企业会员合作、B2B2X企业联盟三种方式以获得新流量。
截至2021年,企业客户预订占总间夜量比重为12%,占中高端/高端酒店间夜量比重为29/31%。企业客户是中高端商旅酒店消费主力军,华住企业客户贡献占比的持续增加有利于华住在中高端市场提升竞争力。
CRS贡献率稳中有进,下沉市场实现流量复用。据华住集团官网,2021年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的CRS间夜销售占比均接近60%,二者仅相差2pct,意味着华住强大流量优势在下沉市场也适用,展现了强劲的获客能力,为拓展下沉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供应链:产业圈共生共赢
建立完善、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是标准化扩张的基础。2015年,华住搭建了酒店业垂直采购平台华住易购电商平台,覆盖酒店筹备期到运营期所需服务。
2021年12月23日,斑马易购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进行酒店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从单一采购平台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供应链供应平台转型。
完成营建采购、生鲜餐饮、运营采购、家具采购、设备采购、布草租洗6大品牌覆盖,并向全酒店业开放,共铸产业供应链高效能生态圈。
22年为更好配合区域分公司下沉,华住易购针对设计、施工、维护、材料供应等领域在区域配备属地化供应链专家,在劳务/运输成本较高、当地有产业资源的供应链环节选择本地供应商。
整合资源促进共赢共生。据22年华住供应链生态圈高峰会论坛,华住易购交易额从15年的2亿增长到21年的92亿,目标在26年实现平台产值700亿。
截至22年7月25日,该平台涵盖2,190家供应商,提供57,474种商品,华住易购渠道在华住加盟商采购物质占比从15年的30%提升至22年的90%。
DH:拓宽全球化视野
海外并购,延展全球化视野。20年1月,华住斥资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55亿元)收购DH。DH是德国第一大本土酒店集团,旗下5大酒店品牌为豪华品牌施柏阁、高档品牌MAXXbySteigenberger和IntercityHotel,及设计师品牌Jazinthecity和Zleep,分布于亚欧非三大洲19个国家。
我们认为,收购DH有利于华住学习国际高端品牌前沿管理模式和经验,丰富全球化人才储备,立足全球化视角以更好深耕中国。收购后DH经营能力企稳改善,有望与境内形成有效协同。
22年6月起,DH综合RP已超越19年同期,3Q22RP/ADR/OCC较19年同期恢复度为102/116/87%,并实现归母净利润扭亏(0.14亿),经调整EBITDA0.94亿。
在通胀和能源成本抬升压力之下,精细化管理能力优化,人员成本控制效果依然显著,3Q22DH单店管理费用同比-11%。
全球统一数字化系统进入DH规模化推广计划稳步推进,21年已经完成70%,3Q22已完成DH旗下全品牌接入华住会员,预期22年底将实现直销渠道、CRS、CRM和运营的100%整合。
运营效率、加盟费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加速盈利能力释放。DH的高奢品牌、管理理念和华住卓越的运营能力强强联合,有望实现1+1>2的整合效果,增厚华住营收和利润。
长远来看,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酒店集团更好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21年10月,华住邀请前淡马锡国际执行总经理、凯德集团首席战略官何继红加盟,担任国际业务首席执行官,加速整合华住和DH资源,海外组织架构和人才储备日益完善。
22年9月,华住将英文名从“Huazhu”变更为“HWORLD”,彰显全球化胸怀。根据收购时公告,DH计划于24年扩张至250家(4Q22:132家),并进入挪威、意大利、希腊、卡塔尔、泰国等国家。
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公司国际化战略放缓,发展重心更侧重深耕中国。但我们认为立足长线,收购DH为华住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的扩张和品牌影响力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美国《HOTELS》杂志公布2021年全球酒店集团200强,华住以753,216客房/7,830家酒店位列第7,期待华住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提升和沉淀。
盈利预测
23-24年境内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有望带动华住经营快速修复,我们预计22E/23E/24E年公司净利润为人民币-16.28/33.64/42.16亿元,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38.19/209.23/222.69亿。
基于以下假设:开店层面,我们预计23年后加盟商信心或逐步企稳,公司下沉扩张有所提速但仍以精益增长为主要导向。
预期22-24年新开店1244/1364/1414家,yoy-18.8/9.61/3.67%,净开店705/825/880家(22年考虑软品牌怡莱加速清理),新开店中端以上门店占比为52/55/60%,比例逐步抬升。
境内22-24年存量门店规模为8411/9236/10116家。DH分部,预期22-24年净开店6/8/6家,以加盟店为主,存量门店规模达132/140/146家。
门店运营层面,根据公司4Q22及2022全年初步经营公告,22年境内整体RP全年恢复度为19年同期的77%。
23年以来,出行客流迎来全面复苏,我们预期23-24年伴随生活秩序、出行恢复常态化,商旅、休闲需求有望迎来集中性释放,或带动酒店OCC显著回升。
同时,供需格局改料将善带动ADR向上反弹,量价齐升RP有望加速回暖,因此我们假设23/24年境内整体RP恢复至19年同期的120/125%。
DH分部德国防控政策优化时点较早,22年需求复苏好于国内,据经营公告,DH分部22年RP已恢复至19年同期的92%。
公司此前预计于22年底完成DH及华住境内的会员等系统端整合,华住既有流量和数字化推广能力,有望带动DH分部23-24年OCC、ADR稳步增长。
考虑欧美线上云办公发展较为成熟,部分商务出行需求流失,因此我们预期DH分部RP较19年同期恢复度略低于国内,假设23-24年DH分部RP为19年同期的104/110%。
成本与费用层面,伴随经营复苏和轻资产占比提升,我们预期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22-24年公司毛利率达20.30/38.34/41.56%。
自有流量渠道有助于降低OTA佣金成本,但考虑复工复产阶段、中高端发力布局,销售推广力度或有所加大,假设22-24年销售费用率4.53/4.78/4.43%。
公司对组织架构再度优化,分公司模式下总部人员优化明显,有望冲减德国能源成本高企压力,在规模快速扩张后管理费用率实现下降,假设22-24年管理费用率10.97/9.4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