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模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模经济是随着日益增长的生产能力,促使每单位的生产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的发展。它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大的经济生产时会产生的经济性。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规模经济实现产品的规格和标准的统一;通过采购大量原材料,使购买的单位成本下降;有利于精简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同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运输业发展初期,运输方式及运输工具处于初级阶段并且运输需求比较少,因此运输规模并未形成。但是随着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需求增大,运输项目多样化,运输业开始快速发展,运输规模经济也就随之产生。初期的运营方式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运输业的需求,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规模化运营方式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而普遍发展。【2】20世纪90年代中期,集约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概念开始推行,这确立了运输企业开始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规模经营的格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运输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进步,运输规模化经营在更大范围得到了发展,并且更加注重企业的运输质量、运输组织、运输管理等方面,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发展。
二、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业发展关系
(一)运输业发展为运输规模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运输业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手工业生产阶段、工厂手工业阶段和机器生产阶段。而进入机器生产阶段以来,分为以水运为主的时期,以铁路为主的时期,以管道、公路、航空运输发展时期和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时期的以不同运输方式为主的四个发展阶段。【3】由于运输是商品交换的重要手段,影响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运输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引起了运输供给与需求的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运输规模化的改革。也是由于运输业的发展大道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范围之下,运输规模经济随之产生。所以运输业发展为运输规模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运输规模经济促进运输业的发展
四、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运输规模经济的完善必然会给运输业发展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契机。而运输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也会给运输规模经济的优质化,高效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从而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智能化、信息化运输规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运输市场,2004(6)
[2]于海涛,道路运输业规模效益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2)
[3]郭晓黎,浅析国民经济不同阶段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特点[J]财经界,2011(16)
[4]张桂欣,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5]黄彦苹,交通运输的规模经济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1(3)
[关键词]探索;经济发展;道路运输
道路运输规模经营作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经营。随着道路运输总产出的逐渐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道路运输业的规模和经济范围同一般工商业看似大抵相同,事实上也有所不同。相同点是: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量增加而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成本低于分别生产时的成本;不同点主要是因为运输产品的特殊性所产生的,若想将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者相互包含,那么,必须将多产品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直接引用到运输业中来,从而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难以分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运作,这就构成了道路运输经济。
1规模经济性是道路运输的明显特性
根据现代运输经济学所持的观点来看,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的应用,甚至包括道路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而这一特性在道路运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路运输的基础建设设施较为完善,道路运输路线众多,四通八达,是公共的运输方式,具有密度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公路网体系把这些特性集聚一体。因此,为道路运输的合理有效运营提供了保障,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性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道路运输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因为道路运输利用机动的交通工具,具有灵活性,使工作进行更方便快捷,更能适应先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应用范围更广泛。道路运输的弹性相对较大,道路运输的规模具有经济性,但是并不表明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就建立起规模经济,运输结构是影响道路运输规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规模经济会对一定时期的道路运输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对规模经济的形成也是有直接影响的。
(4)竞争性运输结构中存在着经营主体过多、结构较为零散、服务代替性较强等特点,这些对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会产生阻碍。垄断性运输结构存在经营主体较少、服务有较大差异性、集中度过高等显著的特点,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提供了很大便利。虽然,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常都是在较大规模的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产生。通过在动态的道路运输竞争过程的观察来看,对于个别区域和时期来讲,道路运输的经济容量相对而言是固定不变的,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得不进行激烈残酷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最终,只有少数的大型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道路运输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得经济集中度大幅度地提高,形成了垄断性质的经济结构。道路运输企业在积极追求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规模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形成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过程。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要更好地促进国内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时代潮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我国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现今人们对运输规模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因为竞争性的运输经营结构逐步形成,使之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效应所到达的状态还不是很理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表现:
2.1道路运输经营企业众多,导致管理很难集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道路运输经营型企业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小规模的经营单位所占比例较大,从道路货运市场和客运市场来看,集中率过低,对在运输服务和汽车维修等市场所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市场集中度也是非常低的,大多数都是个体运输企业,组织较为零散,工作运输组织化程度过低,使得运输能力难以发挥,其利用率较低,仅达到一半的要求。因为此类现象的存在,导致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较为低下,因此,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同时,为了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造成了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巨大经济损失。
2.2货运过程中信息传播慢
2.3经营方式死板,技术应用跟不上科技发展
有很多道路运输的企业,其经营规模看起来很庞大,但是因为在竞争日益剧烈的运输经济结构下,为了能够得以生存,很多小型的运营企业和个体运输的部门,普遍采用了以单车进行承包或者是以单车租赁进行承包为主要形式的道路运输经营模式,这样,就将道路运输过程中有机衔接起来的各个环节给割裂开来,十分不利于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今社会生活对运输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抓住客户的心理,知道他们的所需,使服务更得客户满意,不断地完善经营方式,探索高效的运营手段,能够灵活的变动,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东西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因此,道路运输企业要考虑到货物运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良和创新,从而提高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借助高科技的发展来优化企业经营结构,使得技术的应用在道路运输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3切实有效的对策
3.1调整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内容
将道路运输企业中的运力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和不断的优化,使运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保持较为良好的动态平衡;对运输路线和工具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良,从而提高运输的工作绩效;不断地完善企业运行结构,提高运输能力,改善组织过于零散等弊端,从而使企业提高运输组织化的程度;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拓展运输的范围,加强各种信息的传播,掌握好工作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3.2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
要不断地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要不断地扩大其发展的空间范围,使得工作的效力有大幅度地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在道路运输的过程当中,切记不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而忽略了企业运营的基本目标。不要使用科技较为落后、不合运输要求的工具参与到运输中来,要大力提倡以正常合理的速度来发展经济。万万不可盲目的追求高速度,而不注重安全性。
3.3建立组织运输中介
要加大投入对道路运输过程中所需的中介进行的建设,这样,更有利于道路运输市场的完善,使得道路运输更方便、快捷、有效。同时,还要促进中介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掌握更为充分的工作资料,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便利、安全有保障的服务机制。
3.4建立企业制度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小型企业难以立足。因此,要根据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决策,建立起合理的企业制度。这样,企业的运营才有所保障,从而走向规范化。
4结论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令人瞩目,不仅运输能力大幅增强,覆盖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所述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其基础设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运输需求各异,因此,要大力对运营结构进行调整。希望企业领导职责大力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实施,使道路运输的市场经济得以在平稳中求得发展。
[1]刘润芝.加快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思考[J].长沙航道管理局,2011(4).
[2]张桂欣.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
[3]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11(9).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组织调整行为;规模经营模式
Abstract:
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ignificantscaleeconomy,cultureindustrybelongstothelesssignificantscaleeconomy.Byclarifyingthecharacteristics,economicprincipleandoperationmodeofcultureindustry,thepaper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inHunanProvince’scultureindustryandsuggeststhatinnovationshouldbeaneffectivewayofimprovingthelocalcultureindustrystructurethroughtheorganizationaladjustmentbehavior.
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括科学、教育、文艺、出版、影视、旅游饭店、娱乐、体育等主体产业部门还包括推销、印刷、中介、管理、咨询等服务配套行业。文化产业属于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一个产业如果缺乏规模经济,将很难产生可观的产业效益,而我国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低很多。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组织调整行为的方式把规模经济非显著的文化产业转化成具有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甚至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性特点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非显著性
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可转换性
产业规模经济不显著并不等于说没有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其平均成本还是在下降的。通过增加产量获得的规模效益尽管不如规模经济显著性产业的明显,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将非显著性规模经济转化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甚至是显著的规模经济。(三)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的规模经济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经营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营体周围的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方式、外来购买力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和竞争度等多种因素。
(四)文化产业成本构成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的性质以服务业居多,此类产业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包括购销成本、储运成本,还包括交易成本,其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并且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可变性大。因此,对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规模经济程度的判定比较难。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原理及基本模式分析
(一)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提高产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原理如图1所示。在文化产业中随着提品数量的增加,使得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在减小,这使平均成本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左半边曲线。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固定成本中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经营费用以及政府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所发生费用的增长速率远大于产业内各企业产量增加的速率,这样反而使平均成本上升,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右半边曲线。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基本模式分析
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一般是通过产业内企业间的并购、集团化、战略联盟和连锁加盟等组织调整行为来实现的。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1]。企业并购又可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是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使企业在短期内扩大生产销售能力,从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是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1]。通过纵向并购,促进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密切配合,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节约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同经营费用,从而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化
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控股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资产关系,控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控股公司通常是集团企业的核心,其资产优良、规模庞大,具有资本经营的能力。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组合分配,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能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3.企业战略联盟
4.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旅游酒店的实地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探讨提高市场集中度,达到规模经济的具体方式。再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表1列举了湖南省GDP位次、文化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全国平均比较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湖南省GDP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12名左右,而湖南省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7%增加至2005年的4.2%。200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值达到694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5%达两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整体产业的产值上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旅游酒店业属于产业中比较典型的服务型产业。据湖南省旅游局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床位数85524个,占全省旅游酒店床位的23.7%;而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收入达到132.17亿元,占全省旅游酒店收入的31.3%。下面通过分析长沙旅游酒店业市场结构,从一个角度来推断湖南省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表2列举了长沙市酒店业所开客房数前八位的酒店的星级和客房数,并对长沙市酒店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2001年度长沙市酒店业市场集中度(CR8)在37.3%,接近寡占Ⅴ型市场结构。但是在5年内,虽然长沙星级酒店业规模增加了将近10000间,但是市场集中度却降低为22.1%。依据美国产业经济学专家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把CR4<30或CR8<40定为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这说明长沙市星级酒店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了,但在酒店业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从规模经济的理论上看,酒店业处于完全竞争状况说明在酒店行业中没有一个或几个起龙头作用的大酒店集团或连锁酒店出现,基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酒店业重复建设,分散资源使得这个酒店业的经营的固定成本很高,而且业内各个酒店之间各自为战,处于一种恶性的价格战竞争状况。中小企业的数量的增加不及产业内运营成本的增加,从而使得平均成本无法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体现不出来。
在湖南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比较低。如2002年的文化产业集中度CR4只有31.5%,其中旅游业中的旅行社集中度CR4由1995年的30.56%下降到2003年的5.62%,酒店业集中度CR4由1993年的41.33%下降到2003年的22.03%;另外湖南传媒业中报业的市场集中度,2002年长沙报业的集中度CR4为29.82%。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有降低的趋势表明产业大中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没有迅速提升,而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反而增长。这造成了文化产业内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与市场集中度的不同步增长的现象。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湖南文化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不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性,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绩效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四、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运用一体化行为、连锁加盟和集团化方式来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继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和策略。而根据文化产业产品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文化产业,主要生产有形文化产品的产业,包括科学教育业、出版业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骨干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文化产业,主要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产业,主要包括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娱乐业、体育业等。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化产业的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
(一)纵向一体化行为
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牵涉到饮食和交通行业发展,而超大型媒体集团充分利用报刊业、广电业、因特网三种媒体的优势互补,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则可以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适合于服务型和生产型文化产业的混合运用,即生产型文化产业的下游企业可以是服务型文化产业或生产型文化产业,其上游企业可以是生产型文化产业,但一般不会是服务型文化产业。因为,服务型文化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而生产型文化产业可以采取批发和零售经营方式,批发经营方式直接面对的是生产型企业。例如,湖南广播电视合了广播电视、旅游、服务、会展、餐饮、房地产等一系列行业,通过广电业的核心作用,加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企业间的良性循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使文化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二)横向一体化行为
由于横向一体化主要采取对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方式进行,因此采取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适合于单纯只有服务型或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即服务型文化产业不适合与生产型文化产业进行横向一体化。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显著性不同,因此把生产型文化产业与服务型文化产业横向一体化很难协调和兼容。以长沙市旅游酒店为例,截止2007年上半年止,长沙市星级酒店共8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3家,二星级18家。此外,还包括经济型和高档型酒店34家。在这些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只有华天大酒店和华雅国际大酒店,华天大酒店以710间名列榜首;400间至500间的只有3家,300间至400间的也只有5家。根据表2的数据,长沙市2007年酒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只有22.1%。如果以华天酒店、华雅国际大酒店以及通程国际酒店为龙头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来兼并长沙市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则可以优化酒店业产业结构,提高长沙市酒店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
(三)连锁加盟
规模经济不显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服务产品的异地标准消费,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可以就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对于连锁加盟这样一种规模经营方式更适合于服务型的文化产业。以“和一”连锁酒店为例,“和一”连锁酒店在长沙地区做连锁酒店是最成功的一家,目前“和一”在湖南省有连锁酒店5家,计划在今后5~10年内继续在全国再开拓20家。截至2007年,“和一”连锁酒店的客房数达338间,在长沙地区排名第八。“和一”主要采取投资、托管方式进行拓展。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形式使连锁酒店极大地降低了酒店整体成本,获得比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企业集团
五、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调整湖南文化产业效果预测
传统的SCP范式研究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有着较强逻辑关系。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对湖南省文化产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将从不显著逐渐转变为拥有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性。虽然,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还不理想,但是通过运用以上的组织调整行为可以逐渐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以湖南省旅游酒店为例,可以预计,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酒店行业规模经济程度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和产业绩效的关系,预测值如表3所示。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如果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则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市场集中度和经营绩效。
什么是山寨机?
有人说是“硬件性能强大,价格低廉,外形类似品牌机”的杂牌手机。而百度搜索出来的山寨机的特点至少有六七条之多。这些概括,除了把山寨机最主要的特征丢了,其他方面还算比较全面。
实际上,山寨机最主要的特征是“共享平台+品种多样化”的范围经济性。它解放了中国制造,使其从1.0版的规模经济转向2.0版的范围经济,实现了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的升级换代。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2.0版
共享平台,指的是山寨机采用联发科的MTK手机芯片和名为“Turn-key”的全面解决方案;品种多样化,指的是厂商采用了这个方案,只需要加一个手机外壳即可成品,形成中国手机百花齐放,型号种类居全球之首“盛况”。这才是山寨机的真正内涵,所有其他概括,都是一地鸡毛,不知所云。
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观察中国经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山寨机出现之前的经济,是规模经济,品种不经济,因此只能打价格战;山寨机出现之后的经济,是范围经济,品种经济,规模并不经济,但靠变花样取胜。众人误读山寨机主要靠打产品价格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范围经济有多种叫法,如网络经济、长尾经济、大规模定制……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门道:平台与产品分离,平台单一化而产品多样化,规律是“越集中,越分散”。
例如,微软之前,平台与产品不分。盖茨将操作系统(相当于联发科的MTK手机芯片和名为“Turn-key”的全面解决方案)与应用软件(相当于不同山寨机作品)分离,一举打败了苹果(相当于平台与应用不分的国外名牌和国内名牌)。又如,电信基础设施与网游、短信等增值业务分开,使网络经济性得到发挥;如果电信去搞网游,就会落得像现在的“正规军”手机同样下场。
大规模定制的提出者派恩提到:大规模是工业生产方式,定制是农业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就是对两种生产方式扬长避短。大规模是指平台、模块,例如MTK芯片和“Turn-key”,对产品来说是半成品,平台和模块共享是为了降低成本;定制是指从半成品加工为最终产品中的品种多样化增值过程,例如可以视频的手机、手表造型的手机、光学变焦手机、具有验钞功能的手机、香烟盒形状的手机,宝马、奔驰、宝时捷等车模手机等,意在增值。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既有成本优势,又有增值优势的双优势。
如果把共享平台比喻成营造王府井大街;那么品种多样化,就相当于在这条街上开店。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上的大忌,是价格战当头(这是规模经济的后期标志),却不思范围经济进取之道(造市与开店分离)。在蔡明介之前,无论是爱立信、飞利浦等,还是联想移动、波导等,都是王安、苹果的“造市――开店”一体化模式,没有分离手机芯片和手机界面。甚至联想移动在得到这方面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意识到联发科玩法的意图所在,那就活该倒霉了。
“Turn-key”缩短开发周期,经济学上的意义,是使下游攒机商获得了品种经济性的条件。利用“Turn-key”,可以比原来规模经济的手机生产方式,在同等成本条件下,开发出更多品种、更多功能,使用户选择多样化。或者倒过来说,实现同样多品种和满足同样多用户选择,成本要低得太多太多。“用户选择多样化”用术语来说,就是个性化。蔡明介推动了手机行业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相对于媒体的迟钝,竞争对手武平和展讯已经看出了门道,决定在芯片产品开发上“退一步”――不再提供完整方案,而是只做一半;让厂商在平台基础上,继续做应用层面的开发,“有助于实现产品的个性化”。
个性化财富激荡下一个30年
对山寨机的两个主要指控――逃税、缺乏服务――放在范围经济全局看,不是主要问题。
第一,山寨机固然有价格优势,但从根本和长期来说,并不靠价格战。成本是从共享平台上省来的,联发科并没有偷谁的税;攒机商偷税的问题是有,应该把他们招安。而17%的税,相对于山寨机价格来说,也不是致命的。更主要的是,即使山寨机的价格优势不再,也并不影响它的品种优势,甚至还会迫使它进一步发挥品种优势。
第二,山寨机缺乏服务倒是事实,但解决办法不是让山寨机厂家去提供服务,而是培育出一个针对山寨机的服务业来解决这个问题。共享社会网络服务,正是范围经济特点所在,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从手机跳开去,山寨机对中国发育“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具有重要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走到了要“过冬”的境地?抛开短期因素(如资金问题)不说,我认为有一点,大家都没有提到,就是改革开放30年,同时又是规模经济的30年。在今天搞规模经济,意味着钻低附加值的世界地沟。规模经济的终点,就是打价格战,大家一起玩完。
未来的改革开放30年,将是范围经济的30年。我们靠什么再激荡30年?只有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范围经济,在相机、电视机、汽车等所有领域,鼓励蔡明介和联发科这样的开放平台和“王府井大街”,让所有在其上开店的“山寨”,成为奔涌个性化财富的源头,我们才能解放创意,最终通过解放创意生产力,而解放中国制造。
资金、技术、管理、信息、人才,解决这些短期问题,全都是一鳞一爪的治标之策,我们需要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上,进行更深的反思,来一个大的转变。
论文摘要:公路客运在与铁路客运进行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铁路客运给公路客运
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面对这一形势,公路客运必须对自己的战略重新定位,找准适合自己并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目标市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公路客运要通过并购做强做大,取得规模效应。对目前的态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公路客运并购的必然性,然后从公路客运自身的问题研究出发,结合公路客运的特点,指出横向并购应是公路客运并购选择的主要模式,并对公路客运并购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分析。
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是人们中短途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两种运输方式一直以来保持着合作和竞争的关系。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两种运输方式的需求也持续快速地增长,同时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分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规划着自己的未来。2007年4月l8H零时,全国铁路实施第6次大面积提速,有超过6000km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超过200km/h,部分区段时速达250km/h。这些高速动车组的开行给公路客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J。从2009年4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增直达旅客列车89对,其中动车组4l对,直达特快列车6对,到2012年,铁路部门将在所有客运专线上开行800组以上的动车组。同时对铁路中长期规划和高速公路网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和高速公路网规划很多地方是重叠的。铁路的战略目标就是构建四纵四横和实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城际快速客运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战略对公路客运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意味着公路客运还将可能遭受全方位、深层次的更大冲击。公路客运正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那么,公路客运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l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必然性
公路客运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机动灵活、直达性好、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但是近年来公路客运为什么在与其他客运方式竞争的过程中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呢究其原因,一是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公路客运没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不清晰。在现今的形势下,公路客运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将目标定位在中短途和铁路延伸不到的线路,避开和铁路的正面接触,大力开发和挖掘这些线路的价值,是公路客运新的生存之道。二是公路客运行业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运力与运量失衡,运力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人们对高速公路客运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对经营者的准入条件要求不足,进入门槛过低,使公路客运在一些区域市场陷入完全竞争的格局,使客车使用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地体现,运输的整体效益不佳。
2)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加上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偏重于形式,把“准入”作为放开市场的控制条件,这就造成经营者分散、独立。
3)客运组织秩序混乱,妨碍运输网络的形成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公路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公路客运存在的问题,以目前的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是很难解决上述问题的。公路运输是网络运输,只有网络化,集约化,才有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客运行业,就必须走一条兼并重组的道路。并购引起产业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导致垄断,垄断产生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改变。只有完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公路客运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决定了公路客运企业必须走并购集中的道路。
2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模式选择
增长率是判断一个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成长期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该产业经过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其产出量趋于平稳,增速放缓,市场容量相对稳定,同时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潜在作用也基本得到了发挥。此时,表明该产业己从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根据这一判别标准,借鉴文献[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公路客运行业目前处在成长期的后期阶段。近10a以来我国公路客运总量和旅客周转量基本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另外,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前,公路客运运输需求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后,公路客运运输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2006年我国人均GDP2042美元,距公路客运运输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减缓的临界点4000美元还相差甚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引发公路客运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因此,通过对行业周期的分析可得出横向并购是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向选择。
3并购的规模经济分析
从动态的运输市场竞争过程来看,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期而言,其市场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企业为追求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客运企业追求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运输规模经济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是实现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的基本途径,而企业并购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要实现运输规模经济。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优势分析。
一、原州区招商引资的紧迫性和招商引资优势的局限性。
与东部地区相比,原州区在引资规模、引资结构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但长此以往,则会给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带来沉重的负担,给原州区乃至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障碍。东西部地区在引资规模和结构上的差距,如不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调整,势必拉大东西部发展差距,造成恶性循环,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极大障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原州区必须解决好招商引资问题。
经济优势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原州区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会被交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所弱化或低消,结果,很可能综合劣势大于综合优势。因此,在认识西部地区的优势时,不要单纯强调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离开其他优势的配合,已有的优势会大打折扣。
二、原州区招商引资综合因素分析。
1.原州区招商引资区位分析。
(1)原州区的资源优势。这个比较利益对于不少外商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问题是,原州区的这种比较利益,由于长期缺乏资本、产品结构不合理,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开发技术差,开发成本高。因而,资源优势方面的潜在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的程度很低,转换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颇高。这种情况使中、小外商望而却步,对于条件好的跨国公司又很难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2)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如果不同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相结合,则无法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弱化和流失。这种走势也不为以市场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作为投资衡量指标的中、小外商看好。外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比较利益,宁愿花高价聘请熟练工人、技术工人,也不愿因为节约工资开支,而使投资效益下降。外商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很可能作出即使多花点工钱,也要向东部投资的决定。
(3)原州区的市场优劣。从市场角度分析,人口是组成市场的最主要因素,而原州区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劣势。另外原州区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效益。因而,原州区在市场方面的劣势明显。
2.原州区规模经济分析。
规模经济可使企业取得高效率与低成本的效益。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外商在考察投资可行性时,规模经济的发育程度是一个重要指标。
对规模经济,可从两个层次进行考察,即内在规模经济与外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指厂商通过自身规模扩大,而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成本下降的比较利益。其特点是单个厂商密集使用资本和技术,实现集约经营。它反映着一个企业自身的素质及其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主要由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等综合因素所决定。至于有多少个厂商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最大有效规模及市场的容量。内在规模经济发展得愈充分,企业在产业内部的垄断地位愈巩固,在市场中的垄断优势就愈明显。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内在规模经济的企业能够首先获得规模效益。但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其他厂商会因单个厂商的得益而投资于该产品生产,导致竞争激烈,利益分散,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
原州区虽然也有一些企业,但是企业规模有限,既不存在个体上的优势,也不存在群体上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个体优势还是行业优势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原州区既缺乏内在经济效益,也缺乏外在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缺乏使企业在竞争中难以通过自身内部挖潜以及行业技术集中或扩散而更具实力,因而势必对外商的投资回报期、投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等带来不利影响,致使外商踌躇不前,给原州区的引资造成困难。
3.原州区投资环境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法;悖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是否经济,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如何,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实现规模经营和高效率应该保持的规模大小、各种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空间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得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特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金融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如图1:
图1银行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图示
假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图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营运规模,即机构网点规模所能收的资金量;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成本价格,即银行存款和平均利率与费用支出成本。图中的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必将经过其最低点E。LAC、LMC曲线描述了成本与规模的关系,如图所示: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相反,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发生在经营规模为OQ点上,由此可以知道,银行的最适规模为规模OQ。
依据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性通常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用来描述规模经济弹性系数(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它的大小受银行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则有:
SE=(dTC/TC)/(dQ/Q)=(dTC/dQ)/(C/Q)=LMC/LAC
图2银行经营规模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关系图示
可以知道,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超过1%,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在最适规模OQ处,SE=1,银行规模变化1%将引起总成本1%的变化,即规模与成本同比例增加,此时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如图2:
三、商业银行规模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数据的处理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本文利用中介法作为估计银行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中介法认为金融服务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资本外,还需要中介者使用的用于生产中介服务的资金。因此,存款被认为是银行储蓄业务的一种投入。如果以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成本,r为资本的成本,Y为产出,k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那么,商业银行的总成本函数为C=f(w,y,r,k)。中介法除了将劳动、资本以及存款作为生产的投入外,将未清偿的贷款和投资看做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出。
由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易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已经成为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方法,函数是通过对一般对数线性成本函数在一特定点进行泰勒级数展开而得到的。对于多种投入和产出的银行,其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指标数据的计算过程中,总成本是指银行的支出成本,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银行存款是指全部存款的总和,等于短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长期存款及长期储蓄存款的总和;投资是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资本成本(Pk)是指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劳动成本(Pl)是指银行雇员的工资总额与银行员工总数的比值,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表示;R表示资金运用成本,用利息支出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8家商业银行,研究期间为1994-2005年,采用的指标数据系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6)所列示的8家商业银行1994-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整理所得。由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所采用数据均通过价格指数调整至1994年。
应用Eviews3.1软件,经过多次迭代,得出的检验结果在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根据公式(3)得出如下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SE=0.594-0.126lnPk-0.091lnPl(4)
利用上面计算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1我国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弹性系数表
(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弹性系数的值均大于1,即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如图2所示,其规模均处于Q点以右)。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4年至2005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这与理论出现了显著的相悖,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规模扩大,同时银行营运效率提高的局面。这一双赢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边际成本降低,同时赢利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内在因素
2.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外在因素
(2)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务创新使得其规模经济的边界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开发设计;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恰当运用了促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创新产品规模经营。尤其在个人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离岸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有了着重的创新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工资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在不增加银行网点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规模效益,无论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越来越提高了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应用,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这些都扩大了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使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3)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垄断程度逐步降低,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各银行主体不得不改变垄断时期的行为方式。从长期来看,竞争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和银行规模经济的边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符合标准的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很少有政府干预企业的经营,使其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卸下了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完善的服务和竞争性手段开拓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大大加强。
四、结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采用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对于内部因素,主要有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等;对于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改进了其生产技术函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下降,提高了银行效率。
[1]George.Benston,1972,“EconomicsofScaleofFinancialInstitution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
[2]Lavrence,1989,“BankCostsGeneralizedFunctionalFormsandEstinationofEconomicsofScaleandScop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1.
[3]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规模经济;适度规模
生态学认为,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为生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和其他的人类聚居区以及产业开发活动区域都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物质封闭循环的系统(closedloopsystems),其目的是将废物和副产品重新加入到工业生产和服务提供中,从而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效率[1,2]。产业生态系统是产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组分,它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都区别于传统的产业系统,因而具有了不同的特征[3,4]。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规模经济及规模不经济等类似的说法,同样地这样的界定也适用于产业生态系统。本文试图从规模经济性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所谈论的规模经济概念,指的是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5]。最核心的涵义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6]。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或者规模不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投资、边际成本走向、外部效应等。在产业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也被同样重视。另外,由于产业生态系统更注重物质及资源的循环,生产、交易、储藏和运输成本及能源利用因素在其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关于规模经济的假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不能同样适用[6]。
1产业生态系统中影响规模经济性的因素
规模经济可以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产生[7]:第一是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其次是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第三是存货的因素;第四是生产的物理特性,由于原材料品质的均一,生产工艺固定,因此生产的规模可以简单复制;最后是营销和购买的经济性,指大规模的采购和销售可以减少成本。
但是在产业生态中却很难满足上述的关于规模经济产生的要求,有五个因素使得产业生态系统对规模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经济系统。
最后,由产品转变而来的废物还具有化学结构上的复杂性特点。废物的这些特点,与传统的从环境中直接开采的新鲜原材料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区别将会对产业生态系统的规模经济特性产生重大影响。
1.2以可更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使用可更新能源是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可更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都有能量强度低、分布分散等特点。如太阳能和风能,几乎随处可得,但单位面积或单位质量上的能值较化石能源低。能源的利用形式对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
1.3企业或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大量的物质交流
废物和副产品将取代新鲜原材料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主体,这意味着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流将显著增加,带来运输强度的增加。在传统经济中变得微不足道的距离,就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应重点考虑的成本了。
1.4与周围环境在物质输入输出上要保持平衡
产业生态系统的规模要与所处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除非能够做到物质在生产过程中的封闭循环,否则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生物物理基础,因为过大的物质流规模和速率将损害形成这个基础的生态过程。
1.5信息不对称明显阻碍废物和回收市场的运作
2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边际成本分析
传统的运输成本模型见图2。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装卸费用(终端成本);一旦材料装好了,卸载的成本也确定了,单位距离的成本可随着距离的增加边际递减。因而距离相对于其他成本如劳动力成本来讲显得可以忽略的了。
但对于以废物为主的原材料来讲却不是如此。由于废物具有前面所分析的不均一、易变、分散等特点,运输成本与距离的关系就变成图3。
因而对于产业生态系统来讲,受运输成本的约束,经济的规模就小于传统经济(见图4)。
除运输成本表现出边际成本增加而带来的距离规模不经济性外,生产能力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从原材料到生产需要经采集、均一化或拆解和分解,还要考虑对品质易变的原材料的维护,这些都限制了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3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度规模性
规模经济同蔓延型的城市增长一样,作为全球工业化的主要方式,在产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方面很早就遭到了质疑。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了“小规模、分散化、自力更生和相对简单化的技术、经营、生活方式”[9]。
按照他的说法,“适用技术”就是人性化的技术。它包括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燃料;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绝缘措施保护能源和热量;能循环使用的全部循环使用;通过堆肥增强土壤肥力;采用病虫害防治和间作等农业措施;建立自行车、公共交通、跨大陆铁路和电气化汽车等的更高效的交通系统[10]。
而生态学的观点则认为,要想改变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必须降低工业生产率,必须把大规模和高度集中的生产形式改造成小型的和分散化的生产经营形式。在社会制度上,是由小规模、民主地控制和非官僚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相融、平等和民主[11]。
由于经济子系统的增长对生态系统的物理需求已经到了远不是无足轻重的地步,规模问题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就是经济系统包含生态系统,而稳态观是生态系统包含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根据一些可持续生产的原则而不是个人支付的意愿为经济系统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质和能量[12]。
从物理的角度看,经济活动就是把低熵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了高熵的废物的过程。因此,生态经济学家基于自然环境的生物物理基础的有限性提出了稳态经济的概念[12],认为人类的经济规模以及社会发展规模应该限定在一定的阈值之内。稳态经济指的是财富和人口的稳态,而财富和人口的稳态并不代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精神文化、道德和社会进步都是可以丰富人类社会的内容。稳态经济意味着恒定的物质财富(资本系统)和恒定的人(人口)的系统。稳态经济是穆勒认为的人类的发展目标[12]。
稳态经济所隐含的意义是:生产和消费的物质流必须最小化,而不是最大化,必须服从于理想的人口数量和生活标准[13]。因为在一个有限的世界,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生命数量的最大化要求资源消耗速率的最小化。……任何把资源用于满足无关紧要的需求都意味着将来生命数量的减少。如果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最佳地利用我们的铁资源应是按所需来生产犁或者锤子,而不是生产劳斯莱斯汽车,甚至也不是生产拖拉机[14]。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的企业来讲,需要解决物料和物料转换的成本。因为从废物的销售中的收益普遍偏低,加上有些再生材料的运输和加工的边际成本增加,产业生态系统只有在工厂和车间距离较近时才有可行性[15]。
因此,产业生态系统在规模经济上表现出适度规模的特点。适度规模表现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分布和相对局限的生产规模。这样的规模对于处理分散的、高熵值的资源和能源与集约化生产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有相当的灵活性,其原因在于运输和管理的成本节约、沟通方便、相互信任,容易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础。
相对较小的区域基础上形成的小系统,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容易实现,特别是在面对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能更容易选择合适的策略,实现应变。
如现行的大规模发电、输送系统,其能源利用率只有38%;小规模、分散型、就地型能源系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系统是能源利用技术上的“”,在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分布式能源微电网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兼具发电、供热、制冷等多种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可提高电网的安全性[16]。国外也对分散化的能源供应技术(Decentralizedrenewableenergytechnologies)给予了充分的重视[17,18]。
另外,在小规模系统中,货币的和非货币的交易容易实现,而且各种交易的交易面较小,交易的管理成本低。有些不能全部被市场所货币化的――比如环境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不可交易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载体来实现其价值。因为集体观念所带来的道德约束、共同愿景等就保证了这些不可货币化的价值的体现。
应该说,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高熵低质分散的资源和集约的居住和生产方式之间是无解的。分散而不是高度集约化的居住和生产模式即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随处可得的太阳能。太阳每年辐射出的能量中有5300Q(一个Q相当于1018BTU)会被截留在地球大气层中,其中大约一半又反射回太空。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也不超过0.2Q。从到达地面的太阳能中,光合作用仅仅吸收了1.2Q。但经过能流瀑布,也就是食物链,我们最多获得了0.08Q,而现在我们只利用了这个潜能的1/10[19]。但是如果聚居方式转变的话,这种利用率是会上升的。
追求小型化意味着力图将生产组织与单位返回到适合人类的规模。小的单位可以使用少量资源,当大量的资源变得稀少且不易获得时,这点就显得很重要。小的单位可以用来分散生产,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匀称,将空间利用得更好,避免拥塞与庞大的交通。最重要的是,数目众多的小单位比起数目很少的大单位,可以使更多的人“各显其能”。
这样一种模式要求联合并协调经济体系各部门的运作。企业之间,特别是相邻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密切,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密切,特别重要的是建设沟通和协调各部门的“神经系统”。这对社会运行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力市场供应、规划者、NGOs发起者、管理者等等越是积极参与,区域就越网络化,也就越是可持续的[13]。
基于上面的特性,容易发现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本土化的经济系统。其含义是与本地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究其根源在于广泛的公众和团体的参与性。经济模式的转变决不是单独在经济领域内部就可以发生的。GraedelandAllenby指出,“光有技术是不够实现我们预想的转换的,必须是社会内部起作用才能逼近目标”。他们也强调“基本的要点是,实施产业生态学及转向可持续发展将要求文化、宗教、政治和社会转变”[20]。特别显著的是,Ehrenfeld认为所有重要的社会制度内部的文化变革不仅是重要,更是必须的。
4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文主要对产业生态系统规模经济性的特征做了理论上的初步分析,应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此外,还应对产业生态系统中单个企业和企业聚集的规模经济性区分开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rosch,RobertA.,NicholasE.Gallopoulos.StrategiesforManufacturing[J].ScientificAmerican.1989,(9):144~152.
[2]JohnR.Ehrenfeld.IndustrialEcology:AFrameworkforProductandProcessDesig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997,Issue1-2:87~95.
[3]韩凌.对循环经济特征的初步分析―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哪里[J].特区经济,2006:103~104.[HanLing.ThePreliminaryStudyontheTraitsofCircularEconomyWhataretheDifferencesfromtheTraditionalEconomy[J].SpecialZoneEconomy,2006:103~104.]
[4]DaniloPelletiere.Ecorestructuringandthe“FrictionofDistance”[A].inGowdy,Johnetal.SustainabilityinQuestion:theSearchforaConceptualFramework[C].EdgarElgar,Cheltenham,U.K.1999.
[5]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29~35.[ZhangYuanzhi,MaMingxiao.TheEnterpriseScale,ScaleofEconomyandIndustrialClustering[J].ChinaIndustrialEconomy,2004,(6):29~35.]
[6]林金忠.论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J].经济科学,2002,(6):99~106.[LinJinzhong.StudyontheFourFormsofScaleofEconomyAboutEnterprise[J].ScienceofEconomy,2002,(6):99~106.]
[7]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52.[YangZhi.IntroductiontoIndustrialEconomy[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1987.152.]
[8]杨鹏飞.循环经济下的企业间关系研究[J].财经界,2007.191,193.[YangPengfei.StudyontheRelationshipsAmongEnterprisesintheCircularEconomy[J].MoneyWorld,2007.191,193.]
[9][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0.[E.FSchumacher.SmallisBeautiful[M].Nanjing:YilinPress,2007.20.]
[10][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2.[Richard,Register.Ecocitis:BulidingCitiesinBalabcewithNature[M].Beijing:SocialScienceLiteraturePress,2002.102.]
[11]张晓霞.三元理论―世界系统运动机制的哲学探析[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20.[ZhangXiaoxia.TrielementSystemTheoryPhilosophicPerspectiveoftheDynamicMechanismoftheWorldDoctoralThesis[D].BeijingUniversity,2003.20.]
[13]KennethBoulding.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A].EnvironmentalQualityinaGrowingEconomy[C].Baltimor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6.
[14]NicholasGeogescuRoegen.TheEntropyLawandtheEconomicProcess[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21.
[15]Deutsch,Claudia.LettingLittleGotoWaste:AnEnterpriseEvolvesfromtheByproductsofIndustry[N].NewYorkTimes,1999-03-17.
[16]省略/homepage_show.aspid=15224
[17]MartinotE,ChaureyA,LewD,MoreiraJR,WamukonyaN.RenewableEnergyMarketsinDevelopingCountries[J].AnnuRevEnergyEnviron,2002,27:309~48.
[18]BoyleG,Editor.RenewableEnergy:PowerforaSustainableFutur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企业成长
一、产业集聚概述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者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产业集聚是集聚的一种,特指经营相同产业的一群企业的集聚。随着产业的不断集聚,在集聚区域内会慢慢形成一个或多个产业集群,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公共或私人机构相互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二、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1.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效应是指由于产业集聚导致经济规模增加,从而给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利益影响。规模经济效应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从产业集聚的集聚过程来看,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尤为重要。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点愈来愈明显,一些原来依赖于批量生产的大企业将难以实现其内部规模经济。具有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使企业的价值链向外部延伸或剥离,行业内企业的合作研发或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增加,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更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专业化的协作和不断采用新技术等,行业内部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度降低,实现了规模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在“产业区”内部的企业集聚、创新与发展,更多依赖于企业群体通过合作网络联结所实现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不仅仅是依靠单个企业通过内部规模扩张所实现的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门化到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这些都属于外部规模效应。
2.产业集聚促进分工与协作,提高区域生产率
集聚企业的联合需求可形成规模性、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又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集聚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节省生产成本,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企业利用资源的适应性增强,从而作为一个整体能比以前取得更高的集聚效应。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聚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集聚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3.产业集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经济学上讲,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效应”,它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特征。
4.产业集聚的市场效应
市场效应是指产业集聚给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所带来的市场效率提高。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市场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产业集聚导致了市场供给能力的增强,同类厂商的集聚,将直接导致某种产品市场供给量的增加,而不同类型厂商的集聚,将导致市场上供给产品种类的增多。数量和种类增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供给能力的增强。
三、产业集聚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波特(2000)在讨论产业集聚和竞争力关系时就指出,产业集聚效应可以在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成长发展:首先,产业集聚提升了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其次,它增加了创新能力,并因此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最后,产业集聚还有利于新企业的诞生,并扩大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的前两个影响与现有企业的成长有关,第三种影响与新企业创业有关。
企业成长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网络所蕴含资源的影响,由于企业所处的网络特征不同,企业可摄取的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不一样,导致内部资源差异不大的企业也会具有显著不同的成长能力和机会。实际上,企业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就是一种企业网络,其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有助于企业获得各种成长所需的资源,提高内部企业的生产率,从而促进了企业成长,是企业外部成长机制的重要内容。
产业集聚效应所产生的集聚经济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外溢效应
同行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邻近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互补的、有差异的行业相互“孕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促进了产业间交流,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技术外部性,这些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
2.中间投入品关联效应
中间投入品共享的地区规模经济,不仅包括相似的竞争性产品供应方的规模经济,还包括提供互补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供应方的规模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已由产业内部延伸到互补的产业之间,企业网络的边界跨越了多个行业,网络资源的数量和异质性得以提高。
3.市场规模效应
在消费者多样性偏好和正的运输成本的前提下,一个区域集聚的厂商越多,本地产品的种类越多,该地区工业品价格指数就越低,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该区域。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市场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厂商迁移到该地区生产,导致本地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为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市场需求条件。
4.劳动力市场共享效应
产业集聚可以形成地方劳动力池效应,减少了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市场搜寻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同时,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导致工资水平上升,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居民的聚集所引起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招募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5.基础设施共享效应
城市化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方基础设施共享的水平,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成本。
6.集体行动效应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集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获取关键资源,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最终导致企业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发展。
[1]陶守强.依托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2]翟星.上海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4).
研究中小企业成长,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建立成长阶段模型,通过研究企业不同阶段具有的主要特征来说明中小企业发展应具备的条件和驱动因素。另一种思路是对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研究中小企业的成长。由于前者实证研究的不足,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第二种研究思路,笔者也认同这种思路。
Storey(1994)的中小企业成长理论是现在最权威的理论,他把左右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归纳为作用相互重叠交叉的三种:管理者的素质、中小企业的内在素质和企业业务发展的战略范围。Gadenne(1997)认为,管理实践、公司业务战略、所属行业类型及管理者素质和公司目标等会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产生影响。南开大学教授张玉利也认为“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更重视战略”。
目前国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文献通常认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不享有规模优势,与其他小企业相比则不享有研发成本和地域的优势,虽然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构造成本优势,但也容易被模仿。所以总体来说,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不适合推行成本领先战略”。
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不仅由其内部的成长潜力决定,也受外部环境特点――主要是行业成长性决定,正如尚增健在《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所谓的‘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没有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我国的这些产业中,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就极为重要。竞争优势的发挥需与竞争战略相匹配,中小企业宜选择的竞争战略是:灵活的集中战略+低成本,即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倾其所能为目标市场服务,积极培养这一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生产制造能力以及营销能力,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总成本优势,针对这种战略在中小企业的运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探讨其可行性,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作初步的探讨。
中小企业实行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规模经济
斯蒂格勒提出了“生存技术”的观点,认为“所有关于规模经济的判断,都要立足在检验其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或至少要以其生存能力来证实之”。企业的内外专业化的程度和其拥有的资源种类和质量的差异,使企业的最佳规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为中小企业完全有可能处于规模经济运行状态中而使自己的发展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事实上,规模经济的分类如果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和投入产出量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第二是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第三个层次是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或者是范围经济。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与大企业发展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建立自己的成本领先优势。
集群发展
创新技术、制度、管理、观念等创新活动同样应该是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甚至建立总成本领先优势的一条捷径。研发费用不等同于创新,创新活动多种多样,并不一定受熊彼德约束,必须得大规模进行;中小企业的灵活机制,使得其更容易接受创新思维。当中小企业的创新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方形成社会主流创新并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内关于如何实现创新大多数局限于高新技术企业,如于淑艳在《中小企业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中提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以及通过引进国内外技术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在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方面也表现出了比大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及迅速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居于某种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中小企业成长应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含量,但并非都要办成高科技企业,而要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去生产物质产品,先进技术要与适用技术相结合,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实现改造升级,从而建立总成本领先优势。
当然,中小企业实现总成本领先优势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能还会有很多,但笔者主要就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其他途径不作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