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住宅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应当将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支持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原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生活起居、卫生护理、康复辅助、环境清洁、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上门服务。
解读:当前老年人多数选择居家养老,为积极破解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我省支持家庭发挥养老功能。《条例》不仅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延伸,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为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鼓励、支持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为农村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护理指导。
基层人民政府实施定期探访
原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高龄、空巢、独居、失能、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实施定期探访,提供精神慰藉、安全防护等关爱服务。
解读:2021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6万人,占常住人口18.75%,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70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建立对这个群体的定期探访关爱机制,是强化社会专业化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重要方面。《条例》明确乡镇(街道)应当对高龄、空巢等老年人实施定期探访和关爱,同时还规定探访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原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
实施老年助餐服务
原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托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站、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等,通过新建、改建、整合等方式,建设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运营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
解读:为有效解决空巢、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做饭不安全、吃饭不方便、做一次吃几顿不健康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我省组织实施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截至9月底,建成城乡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6228个,服务老年人超450万人次,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854个。《条例》从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运营主体、餐饮质量等方面对“老年助餐行动方案”予以细化落实。
支持互助养老模式发展
原文:鼓励、支持发展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提倡低龄健康老年人帮助高龄、空巢、独居、失能、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
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制度
原文: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照料护理等级。
解读: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为老年人能力评估提供统一、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工具,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作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以及为老年人提供适宜养老服务的依据。对老年人进行生理、精神生活状况等综合评估,有助于实现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精准照护。《条例》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照料护理等级。老年人身心状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照料护理等级的,养老机构应当重新进行评估。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老年人进行服务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划分风险等级,建立服务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支持医养结合发展
原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入驻养老机构,方便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
支持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健康服务
原文:养老机构有医疗资质的医护从业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医疗机构同类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智慧养老服务
原文:鼓励县(市、区)依托省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接餐饮、家政、健康等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解读: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养老服务。《条例》明确要在全省推行智慧养老服务。省民政部门将组织建设省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鼓励县(市、区)依托省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接餐饮、家政、健康等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建立远程居家照护服务系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急等服务。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配置健康管理、人身安全监护、家用电器监控、楼寓对讲和应急响应等智能设施。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原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评价机制。
支持给予职工护理假
原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职工年满六十周岁的父母或者赡养的老年人患病住院的,所在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给予职工护理假。
解读:对“上班族”而言,常常面临“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父母”的矛盾。为缓解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扶养老人的压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地立法提出“子女护理假”。我省在《条例》中也予以明确支持,规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职工年满六十周岁的父母或者赡养的老年人患病住院的,所在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给予职工护理假。职工是独生子女的,每年护理假累计二十日;职工是非独生子女的,每年护理假累计七日。职工在护理假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变,不影响考勤、考核和晋级、晋职、提薪。
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
原文:养老机构预收的服务费按照规定缴入存管专用账户。
得失谈
凝聚合力,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有效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我省养老服务事业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如养老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养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运转不畅等,亟需在规划建设、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凝聚合力,推动养老服务更高质量发展。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长期以来,由于财政实力弱、债务负担重,我省养老服务事业投入较少,现有养老服务供给与全省老年人口多、养老需求多元化的现实相比不匹配。要通过财政支持、银行融资、专项债券、社会投入等多种方式,努力破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上级补助资金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养老服务在民生支出中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大政府专项融资力度,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同时,还要统筹指导涉老项目组织实施,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服务老人上。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原则,共同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