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定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公约自生效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缔约方大会,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与贡献的认可与肯定。企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助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商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企业在行动”专栏将逐一讲述会员企业的绿色发展故事,展现我国企业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努力,以及中国工商界弘扬生态文明、共筑绿色家园的决心。
一、蚂蚁森林简介
2016年8月,支付宝正式上线公益项目“蚂蚁森林”:每个人低碳行为减少的碳排放,在支付宝里可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的地区“认领”一平米保护地。
蚂蚁集团持续捐资支持公益机构生态造林,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以蚂蚁森林参与者的名义种下真树,防治荒漠化,或创建保护地,改善生态环境。以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蚂蚁森林形成了全新“公益激励机制”:以企业捐资支持“看得见的绿色”,去激励公众更多选择低碳生活,点滴积累“看不见的绿色”。目前接入支付宝蚂蚁森林的低碳场景超过30种,涵盖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
2018年10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绿化基金会将蚂蚁森林的“手机种树”模式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植树体系,为种下相应真树的蚂蚁森林参与者发放《全民义务植树尽责证书》。
截至2021年5月,蚂蚁森林已带动超过5.5亿人参与,积累“绿色能量”1200多万吨,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北、云南、湖北、四川、浙江共11个省区已种下真树超过2.23亿棵,种植总面积超过306万亩。与此同时,蚂蚁森林还在北京、青海、陕西、内蒙古、吉林、云南、四川、安徽、海南、广东共10省份设立了15个公益保护地,倡导“人人一平米”守护生物多样性,为濒危保护动物提供庇护所,守护面积超过570平方公里。此外,蚂蚁森林在生态造林的过程中探索助农增收模式,目前已累计创造180万人次的绿色就业岗位,带动劳务增收超过2.7亿元。
目前蚂蚁森林吸引了包括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城市、高校、明星、品牌等在内的近1000个各类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因成功唤醒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绿色低碳在中国成为流行风尚,2019年蚂蚁森林连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与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蚂蚁森林2016-2020年造林项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经统计评估,蚂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已超113亿元,所创造的生态效益和生态价值包括防风固沙、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
二、蚂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自2016年8月上线以来,蚂蚁森林线下公益项目已逐渐沉淀出了基于公益造林的生态修复和基于公益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主要模式,而公益保护地模式成为蚂蚁森林倡导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实践。
截至目前,蚂蚁森林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支持公益机构开展了13个公益保护地的建设。这13个保护地,从大兴安岭到三江源,从寒带针叶林到亚热带雨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蚂蚁森林提供给用户的每一平米保护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保护地包含各类珍稀动植物超百种,为大熊猫、金丝猴、华北豹、朱鹮等数十种濒危物种提供了庇护所。至今已有累计超3亿网友参与保护地的认领。
这些保护地通过蚂蚁集团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支持,在各合作伙伴的助力下,支持当地社区开展持续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日常巡护、推动持续的科研监测、推动持续的社区发展、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监测等,实现了栖息地的基础保护。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开展了多元化尝试,探索成为国家保护体系的有益补充。除社区公益保护地外,蚂蚁森林保护还通过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五源河湿地公园等合作,探索建立共建共管的保护模式。部分公益保护地合作案例如下:
(一)蚂蚁森林关坝公益保护地
关坝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岷山腹地的关坝沟流域,海拔范围3000米。关坝保护地兼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关坝保护地是蚂蚁森林的第二块保护地,也是第一块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保护地,辐射金丝猴、林麝、羚牛、红豆杉、珙桐、连香木等珍惜物种。
(二)蚂蚁森林德钦公益保护地
德钦保护地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佛山乡,北与西藏芒康相望、南与升平镇相连。巴美是滇金丝猴物种的模式标本原产地,目前约有150只滇金丝猴。
在政府、社区、公益机构与蚂蚁森林的共同推进下,云南尝试将廊道恢复的云杉、华山松种植项目和金丝猴全境保护的保护地项目链接了起来。
(三)蚂蚁森林和顺公益保护地
和顺保护地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太行山区,是华北森林标志性物种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同时由于承接保护的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顺保护地是蚂蚁森林最具传播力,也是目前为止最具公众影响力的保护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公民科学家与社区保护的众多自然保护创新方案在不断成长。
(四)蚂蚁森林嘉塘公益保护地
嘉塘保护地是目前为止蚂蚁森林线上最大的一块保护地,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保护地。累计兑换面积1.6亿平米,兑换人数超过1亿人。它地处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称多县,是典型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拥有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该保护地由蚂蚁森林、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当地牧民合作社共同保护,正在积极探索科研与社区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五)五源河保护地
五源河保护地,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蚂蚁森林的第一块湿地类型保护地,孕育了不同的生物类群,拥有城市内稀缺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境,还是海南已知最大的栗喉蜂虎繁殖地。因为离城市距离近,这里有潜力最大限度的将蚂蚁森林与线下公众参与结合起来。
三、“人人一平米”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实践
2020年5月,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生态司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委办支持下,蚂蚁森林协同环保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人人一平米,守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通过蚂蚁森林号召了超过1亿人参与嘉塘保护地的在线兑换。在“兑换”的过程中,以“人人一平米,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借助科普图文等形式,多渠道传播项目区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兑换”行动让公众与保护地产生更加密切的连接,吸引了超过1亿人次的互联网用户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中来,成为“公众参与人数最多”的生物多样性社会倡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