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闻名遐迩的江苏江阴华西村“热闻”不断:先是3.18万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正式投用,村民有了可与城市媲美的文化“演艺场”和健身“加油站”;再是“华西干部学院”挂牌,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排着队来华西取经;最令华西人高兴的是,今年上半年,华西上交税费8.38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幸福的华西人从心底里赞同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常说的那句话:“办好华西的事,关键在党委!”
党性教育没有“淡旺季”
在华西,党员教育没有“淡旺季”,而是几十年的“一贯制”。体验困苦方能懂得奉献,感受强大才会知道奋进。近3年来,为锤炼党员的党性,华西村选派150多名年轻人到贵州穿洞村锻炼,与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湖南到华西发展的年轻党员龙晋在参加锻炼后深有感触地说:“华西的老一辈,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才建成了今天的幸福华西。我对华西,就从这一次党性教育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
华西米业公司的80后党员梅振华,则被派到日本研修,“我们跟着日本师傅插秧、拔草、保养机器、打扫卫生,从早到晚,一丝不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创新实践管住“关键少数”
7月18日晚,华西村党员中心户瞿全兴家的客厅里,坐满了前来参加党员联户小组学习的村民们。
小组长瞿全兴先是用方言给大家解读了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随后鼓励大家就村里的发展畅所欲言。话题很快集中到村里即将推行的一项大事:股权改革。村民吴富兴代表大家发言:“说实话,这个事情,我一开始不理解。联户组大会小会,讨论了大半年,我看出来,虽然自己可能吃点亏,但改革对全村是好的,也是必要的。这个改革,我赞成。”
党员联户制度,是华西村对基层党建的一次创新实践。全村970户村民被分成了97个联户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骨干党员担任联系人。联系人每周入户学习,以“拉家常”的方式传达各级精神,倾听百姓诉求。瞿全兴告诉记者,党员联户制度建立以来,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促进了邻里和谐,还成了村党委“信息的收发器、决策的矫正器、监督的表决器”,有力促进了发展。
“在华西,不是少数人管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管少数人,这个多数人,就是科学的制度。”吴协恩介绍,近年来,华西村在党的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先后对党员干部制定了“十项规定”,提出了“三正、三平、三守、三能、三不倒”的标准。每年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干部进行民主考核,“让上面的人受监督,让下面的人受激励;让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让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把规章制度“刻在心上,悬在头上”,造就了一大批在关键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少数”。吴协恩2013年以来,每月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资,把上级批给他的1亿元奖金,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党员模范何建南、包丽君、李满良,不仅自身政治素质高、发展本领强、群众观念深,而且感召、带动、凝聚了一批人共同进步;华西干部还与新疆达西村、西藏曲水村等少数民族地区村庄结成对子,把华西经验传播出去,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强党强村保障“双百大计”
华西一村村民李海寿家位于低洼地区,往年逢雨必淹。今年,一村党支部拿出20万元,为包括李海寿在内的4户村民重新排了管道,修建了防洪沟。正巧碰上前段日子的连续暴雨,李海寿的房子一点没淹,高兴得他逢人就夸:“这个支部班子,不一样了。”
哪里“不一样”?华西一村党支部书记曹江涛告诉记者,在2001年加入华西村以前,村里因为党员干部缺少凝聚力,一个支部分裂成两个,干什么都费劲。并入华西村后,党支部进行了重组,以吴仁宝老书记为榜样,凝心聚力谋发展。如今,一村在废弃的龙砂山上植树复绿,建起了“世界公园”,90%的村民住进新房,过半的家庭拥有了汽车,村民对党组织和党员也重新恢复了信任。
“党强则村强,这是华西50多年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华西打造‘百年村庄、百年企业’双百大计的根本保障。”吴协恩说,华西抓党建,带动了发展,助推了民生,更引领了未来。去年,华西村党委带领广大村民,在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及矿产资源五大板块奋力开拓,全年实现可用资金29.3亿元,上交税费1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98万元。今年,围绕供给侧改革,华西一方面加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力争“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来自国外的利润每年达到10个亿。
于此同时,华西村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在新疆、西藏、宁夏等地开展“产业扶贫”。“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到2020年再让全国20万人受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份责任。”吴协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