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公众关注热点:理性看待转基因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答:通常所说的转基因技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1856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揭示了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1910年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建立了基因学说,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73年基因克隆技术诞生,1982年利用转基因技术重组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大肠杆菌,用于生产胰岛素,同年诞生了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从1996年起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2.转基因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答:转基因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等领域。转基因技术首先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8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人胰岛素商业化生产,这是世界首例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此后,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药物层出不穷,如重组疫苗、抑生长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的第二个领域是农业,包括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培育,其中转基因作物发展最快,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等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品质改良、养分高效利用、抗旱耐盐碱转基因作物纷纷面世。转基因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也有长久历史,如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食品用酶制剂、添加剂和洗涤酶制剂等。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如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利用转基因生物发酵燃料酒精等。

3.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育种技术经过最初的自然驯化、人工选择、人工诱变、杂交育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脉相承。传统育种是依靠品种间的杂交实现了基因重组,而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基因定向转移实现了基因重组,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及其组成以获得优良性状的。转基因育种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跨物种的基因发掘,拓宽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转移,使生物获得人类需要的特定性状,为高产、优质、高抗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这种基于对基因进行精确定向操作的育种方法,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例如,抗虫棉花就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中,从而能够专一性抑制棉铃虫发生,减少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稳产增产、提质增效;抗除草剂作物就是将抗除草剂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从而在使用除草剂(草甘膦)除草时就能够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种植密度,有效去除杂草,又能降低劳动强度和除草成本,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4.国际上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态势如何?

答:现在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势头强劲,发达国家都在抢占这个技术的制高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跟进。美国政府态度积极,方向明确,已经占据了全球转基因产业发展先机,在全球种业具有明显优势。美国是最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抗虫玉米和抗除草剂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玉米、大豆面积的90%。美国市场上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欧洲转基因的研发水平曾一度领先于美国,但之后态度趋于谨慎,目前已大大落后于美国。如今,欧盟部分成员国也在积极推动政策调整,2013年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5个欧盟国家抗虫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公顷,其中西班牙种植面积最大,占其种植面积的94%。2014年2月11日,欧盟部长会议还通过了对杜邦先锋良种公司培育的一种新型转基因抗虫玉米TC1507的种植许可。这表明,欧盟的转基因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5.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

6.我国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战略是什么?

答: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的基本政策是“积极稳妥”,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一方面,要大胆研究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法规程序,稳步推进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确保安全。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

7.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是否有权威结论?

8.我国转基因食用安全评价内容有哪些?

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重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南》、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我国转基因生物研究与应用要经过规范严谨的评价程序。食用安全主要评价基因及表达产物在可能的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我国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安全评价中努力做到评价指标科学全面、评价程序规范严谨、评价结论真实可靠、决策过程慎之又慎。实践表明,通过强化研发人和研发单位的第一责任,严格安全评价,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9.我国是怎样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

10.我国近年来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其安全性是否有保证?

11.我国转基因安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保障安全吗?

12.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的程序是什么?

14.转基因食品标识与安全性有关系吗?

答:凡是原料采用进口的或者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通过安全评价得出的,即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因此,转基因产品的标识与安全性无关。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按目录定性强制标识制度。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类17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定性标识,其他转基因农产品可自愿标识。自首批标识目录发布至今,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种作物。对哪些产品进行标识,是对标识的可能性、可操作性、经济成本、监管可行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如转基因木瓜未列入我国首批标识目录,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农民小规模分散种植的木瓜仍占较高比例,农民直接到农贸市场销售,这样很难做到对所有木瓜进行标识。标识的成本很高。当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所有的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

15.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如何规定的,能完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吗?

答:目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标识的管理主要分为4类:一是自愿标识,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二是定量全面强制标识,即对所有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欧盟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0.9%、巴西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1%必须标识;三是定量部分强制性标识,即对特定类别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日本规定对豆腐、玉米小食品、纳豆等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进行转基因标识,设定阈值为5%;四是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由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目前,我国是唯一采用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方法的国家,也是对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凡是列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标识目录的转基因生物及其直接加工品,都应该按规定进行标识,以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于实行定量标识的国家都设定了阈值,而通常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很难达到这个值,所以这些食品虽然是转基因食品但不标识。因此,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很难发现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

16.我国转基因产业化是否受利益集团操控?

答:任何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操控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化。我国转基因的安全性研究工作由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由政府组织第三方权威机构和科学家团队进行评估,最后经政府批准发放安全证书和品种审定证书,能否产业化由中央政府决定。我国政府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成立了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组建了由各部门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认证了权威科学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充分保障我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和产业化决策公平公正,能够有力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获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技术,转基因生物研发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产业发展不可能完全受制于人。

17.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没有定论?

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认为应对转基因技术实行风险管理,并制定了转基因生物评价的风险分析原则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成为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为止,自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还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18.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为什么不做人体试验?

答:在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时,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进行人体试验。首先,遵循国际公认的化学物毒理学评价原则,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一般选用模式生物小鼠、大鼠进行高剂量、多代数、长期饲喂试验进行评估。以大鼠2年的生命周期来计算,3个月的评估周期相当于其1/8生命周期,2年的评估则相当于其整个生命周期。科学家用动物学的试验来推测人体的试验结果,以大鼠替代人体试验,是国际科学界的通行做法。其次,进行毒理学等安全评价的时候科学家一般不会用人体来做多年多代的试验。第一,现有毒理学数据和生物信息学的数据足以证明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第二,根据世界公认的伦理原则,科学家不应该也不可能用一个食品让人连续吃上十年二十年来做试验,甚至延续到他的后代。第三,用人体试验解决不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人类的真实生活丰富多彩,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用人吃转基因食品来评价其安全性,不可能像动物试验那样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很难排除其他食物成分的干扰作用。

19.转基因食品现在吃了没事,能保证子孙后代也没事吗?

答:关于长期食用的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过程中,借鉴了现行的化学品、食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医药等安全性评价理念,采取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的超常量试验,应用一系列世界公认的试验模型、模拟试验、动物试验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人体试验并推算长期食用对人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的区别就是转基因表达的目标物质通常是蛋白质,在安全评价时,绝对不允许转入表达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只要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这种蛋白质和食物中其他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营养物质,蛋白质进入胃肠就被消化成小分子成分,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人类食用植物源和动物源的食品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些天然食品中同样含有各种基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的基因一样,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转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变人的遗传特性的。事实上,任何一种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动植物食品,都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担心食物中来自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或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

20.转基因食品是否影响生育能力?

[pagetitle=subtitle=]

21.虫子吃了抗虫转基因作物会死,人吃了为什么没事?

22.“先玉335”玉米是不是转基因品种,是否会导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

23.我国肿瘤发病是否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关?

24.法国研究者转基因玉米大鼠致癌性试验报告是否可靠?

25.西方国家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对转基因食品是不是零容忍?

26.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是否会产生“超级杂草”并破坏生态环境?

27.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有什么规定,对非法种植有哪些监管措施?

28.转基因作物能不能增产?

29.目前市售小西红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等是不是转基因的?

30.转基因育种是否违背生物进化规律?

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在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种属内外甚至不同物种间基因通过水平转移,不断打破原有的种群隔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研究表明,自然界打破生殖隔离、进行物种间基因转移的现象古已有之,现在仍悄悄发生,只不过非专业人员很难了解而已。如目前得到广泛运用的转基因经典方法——农杆菌法,就是我们向自然界学习的结果。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农杆菌就可以把自己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并得到表达。当今,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早已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种,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改造,不断打破生物间生殖隔离、转移基因所创造的新品种和新物种,是人为驯化的结果。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最新的育种驯化技术,不仅能实现种内基因转移,而且能实现物种间的基因转移,是一种更准确、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定向育种技术。

THE END
1.应急管理概论(一)韩慧兵6、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7、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https://www.cnblogs.com/hanhuibing/articles/5549985.html2
1.社会组织目标公众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是(&n单选题 试题出自试卷《00182《公共关系学》预测卷(一)》 社会组织目标公众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是( )。 问题1选项 A.媒介公众 B.社区公众 C.顾客公众 D.政府公众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https://www.educity.cn/tiku/10742991.html
2.在社会组织的所有目标公众中,最具权威性的对象是()【简答题】FIDIC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咨询工程师组织,起草了众多规范性文件,1999年编写了全新版FIDIC合同条件的四个新范本,下列不属于其新版本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是指包括各类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非盈利性社会机构的内在社会组织的货币支付能力。 A. 消费者购买力 B. 组织购...https://www.shuashuati.com/ti/cd4449859d414a5e83a7cd0bf9678e54.html?fm=bdf73d60eea87f743912a8b96224036e4f
3..7电大心理咨询入门整理完整版3. 简答中国心理咨询与西方心理咨询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答:联系:咨询的目标基本一致,在理论上也多相通之处; 区别:目前,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在中国社会普及中的4个突出矛盾 (一)权威性与非权威性的矛盾 西方:平等交流。 中国:期望值高、指点迷津;或者无主见、无能力。 (二)判断与非判断的矛盾 西方:自我探索、情绪释...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12000008_1390146.html
4.广告创意它包含了广告活动中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是涉及到创造新的方面,从战略、形象,到战术以及媒体的选择等,“创意”二字时间出新的方案上。 狭义理解 广告创意 现实中,广告界更愿意以“广告作品的创意性思维”来定义广告创意。 广告创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制造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从而...https://baike.sogou.com/v347282.htm
5.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重点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2、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什么? 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https://www.oh100.com/ahsrst/a/201704/266460_3.html
6.政府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精选十篇)其目标实现的好坏, 取决于主体与公众的最优状态。一方面, 政府公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政府在行使社会职能和运行职能方面, 必须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功能。没有政府公关的社会秩序, 必然是僵化的、冲突对立的, 它不可能具有效率、充满和谐。另一方面, 公众关系是政府公关的载体, 政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h62p49.html
7.特朗普的心理肖像:自恋,夸张,不友善和不顾一切代价获胜的个人叙事研究表明,外倾性人格倾向于承担高风险,而低开放性人格很少质疑他们最深层的信念。布什总统具有高外倾性和非常低的开放性人格,执政期间倾向于做出大胆决策以争取获得大的回报,并且做这些决策时要确保自己不可能出现错误。如我在自己写布什的那本心理传记中所说,入侵伊拉克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决定是他可能会做出的决策类型...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6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