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错题集:马哲第三章多选

2018考研政治错题集:马哲第三章多选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选ABCD。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黑格尔指出: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②结构性。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③层次性。④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4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5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10.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1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本质不是现象,现象不是本质,二者不能混同。相比较而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要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而存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都要受特定的本质支配。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这才产生了科学认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马克思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也就是说,科学的重要任务是要透过事物的表现形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对于一个事物,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才能算是对该事物有了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只有在对本质达成科学的认识之后,才能回过头来科学地认识作为本质外化的事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又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二者只是对立而无统一,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也就无从谈起。C选项与题意无关。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4.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区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客观世界到处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因果倒置,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恩格斯在讲到因果关系时曾经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防盗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连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D。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的间断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指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

题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出自《老子》一书,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劳动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说明的是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它蕴藏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17.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是一个开放的周期。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是对第二阶段否定的否定,这相当于对第一阶段肯定的肯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实质上,否定之否定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肯定,作为事物发展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在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各自得片面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因此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选项B是关于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以及再生产”的否定之否定的表现。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实现了第一阶段生产的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为下一次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是延安整风运动采取的方针,在团结党内同志的基础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再弄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团结同志的目的。D选项是关于“光”的性质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最终,爱因斯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光的波粒二象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本质,尤其是辩证否定观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及其意义。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就是指站在发展、前进运动和变化的高度,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所谓其革命的本质就是指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分析各项,C项是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其他各项的分析,关键是理解黑格尔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作论证时提出的著名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的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保守性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3.“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两者又具有联系:逻辑矛盾是对辩证矛盾的反映。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此外要注意,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轮的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4.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与应用。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THE END
1.联系的普遍性例子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体现自然界的联系性。一招不慎,满盘皆输。...https://edu.iask.sina.com.cn/jy/2sGC3p17m0Z.html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的举例事物内部间的,事物之间的,整个世界之间的...事物之间的:植物与水、空气相互联系.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的条件;植物对水、空气具有净化作用.整个世界之间的: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人类社会内部相互联系、人的意识内部相互联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整体.(关于联系普遍性表现的实例,应该从自然界、...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87bbb286ac2e4f24299603e475cf422b.html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范例.ppt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范例.ppt 18页内容提供方:1112111 大小:766.51 KB 字数:约2.09千字 发布时间:2017-03-14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151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范例.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311/95023936.shtm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③是互相联系 (2)任何事物都与④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⑤整体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⑥联系、消灭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⑦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其体联系。⑧...https://www.jy135.com/jiaoan/623171.html
2.2017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120道(附答案)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https://www.oh100.com/kaoshi/yanjiusheng/328712.html
3.论个别例子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其实,当原题谈“普遍现象”时,有些人妄图用“个别例子”反驳,他的个别例子恰恰反证了原题的普遍现象,因为如果原题谈的不具有普遍性,那么他反驳时就不需要提个别例子了。 简而言之,反驳普遍性,真正应该用的是大数据,而不是个别例子。 ——作者:黑格尔《论逻辑的严谨性与瓜子脑仁们的物种隔离》 ...https://m.douban.com/note/680649121/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推荐关于第一点,要注意“周围”这个词,它不仅有空间的意思,还有时间上的周围,其实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联系的条件性;第二点,不仅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三点。通过刚才小组同学举得很多例子我们已经知道...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601659.shtml
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选七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人翁。教师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梦想与智慧的舞台,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发散思维, 彰显个性, 培养能力。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6hbz8b.html
6.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精选6篇)(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学案中供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https://www.unjs.com/jiaoan/zhengzhi/20181122080633_1770423.html
7.2019考研政治:肖秀荣1000题马原部分浓缩精华必背14.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15.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https://www.51kywang.com/51kaoyanwang/vip_doc/9895962.html
8.普遍性(物理学)在统计力学中,普遍性是指观察到一大类系统的属性独立于系统的动态细节。当大量相互作用的部分聚集在一起时,系统在缩放限制中显示出普遍性。 这个术语在数学的几个领域中逐渐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包括组合学和概率论,只要结构的定量特征(例如渐近行为)可以从定义中出现的https://vibaike.com/214834/
9.普遍管辖案例范文4篇(全文)【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准确把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的前提下,能真正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通过时政材料、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哲...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32u73bl.html
10.javauml组合关系java组合模式实例davisl的技术博客有许多关于分级数据结构的例子,使得组合模式非常有用武之地。关于分级数据结构的一个普遍性的例子是你每次使用电脑时所遇到的: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由目录和文件组成。每个目录都可以装内容。目录的内容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目录。按照这种方式,计算机的文件系统就是以递归结构来组织的。如果你想要描述这样的数据结构,那么...https://blog.51cto.com/u_12968/7199359
11.上海科技党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决定论原则,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逻辑前提,否认了决定论原则,也就是否认了科学认识的根据,否认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雄辩地证明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这主要可以从下面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得到证...https://www.shkjdw.gov.cn/c/2014-04-30/486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