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
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市场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
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中观层次的旅游系统、微观层次的旅游系统
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Z)
(一)旅游规划的内容
WTO:研究准备->目标确定->要素调查->分析和综合->政策和规划的形成->实施与调整掌握:如何写规划编制合同?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旅游地的交通安排(三)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四)旅游市场的开拓
(一)个性化原则(二)市场导向原则(三)综合效益原则(四)注重保护原则(五)系统开发原则
(一)旅游资源的调查(二)旅游资源的评估(三)制定旅游规划(四)具体实施计划
经济理论板块、环境理论板块、人文理论板块、规划理论板块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一)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1、区位理论2、空间理论(二)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1)确定旅游地的市场范围(2)确定旅游地的等级(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注:(1)制定发展战略(2)寻求区位优势(相对优势)(3)集聚效应(节省资源和设施)(4)旅游线路设计(周游型、逗留型)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心里模式(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应用(1)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2)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竞争力理论的内涵竞争力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校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二)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丰富了旅游规划的内涵(2)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1、巴特勒模型
2、双周期模型长周期、短周期注: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存在原因:(1)旅游者的边际效用递减(2)同类景区的产品替代(3)由技术和制度创新引发的经济周期(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应用预测客源市场规模;提供旅游规划调整的依据;指导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1、主要内容:(1)要全方位保护好旅游资源,保证旅游业的永续利用(2)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时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3)保障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高度同意。2、重要性:编制旅游规划的重要原则,是确定规划指标的依据。
4E:娱乐、教育、审美、逃避3S:满意、代价、惊奇(一)体验经济理论的应用(1)能促进旅游规划更好地突出个性,避免规划的模式化(2)能为旅游项目的策划提供较为清晰的方向指引(3)有效体验主题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实现系统、信息网络技术
全球化趋势: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球化市场化趋势:旅游产品项目的市场化;旅游规划与开发组织过程的市场化运作创新化趋势:规划理念的创新突破;规划项目的创新设计;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规划产品开发创新生态化趋势:旅游项目的生态化;旅游空间布局的生态化;开发理念的生态化;主题形象的生态化;建设过程的生态化
(一)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背景1、大量城市的发展壮大;2、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拓展;3、城市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二)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1、城市游憩系统(建成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开发2、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开发3、城市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开发4、城市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开发(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趋势环境创新、参与体验、人文关怀、文化发掘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特征(P92)(二)会展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三)会展旅游规划的开发趋势
(1)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界形成的和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2)旅游资源是与旅游者接相联系的,他们能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一)观赏性和体验性(二)时限性和区域性时限性:纬度、地势、气候(三)多样性和综合性(四)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五)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六)吸引力的定向性(七)变化和可创造性
(一)旅游资源概查(P125)以定性为主,主要目的是确定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开发程度。(二)旅游资源详查
(一)旅游资源的环境调查1、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区的概况、气候条件调查、地质地貌调查、水体环境调查、生物环境调查2、人文环境调查:历史沿革、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二)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调查1、旅游资源类型调查2、旅游资源规模调查(数量、分布范围、丰度)3、旅游资源组合结构调查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调查
1、调查准备阶段成立调查小组->收集整理基本资料->明确调查目的->物资器材准备2、实地调查阶段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组和调查线路->选定调查对象->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3、数据整理阶段
1、直接询问法2、统计分析法3、实地测量法4、遥感法5、分类对比法
(一)客观实际的原则(二)全面系统的原则(三)符合科学的原则(四)效益估算的原则(五)高度概括的原则(六)力求定量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特色和结构的评价1、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3、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二)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1、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2、旅游资源的社会环境3、旅游资源的经济环境4、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1、区位条件2、客源条件3、投资条件4、建设施工条件
(一)定性评价方法(P140)1、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2、“三三六评价法”3、资源及环境综合评价法
“三三六”评级体系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旅游资源调查去实际资料表》《旅游资源图》
(一)构成三层次: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旅游功能和旅游产品或项目;旅游形象。
(一)旅游发展目标定位1、旅游发展目标定位旅游发展目标(按内容)分类图(P208)2、旅游发展目标(以旅游地的角度)的属性分类(P209图):经济水平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保护目标、文化发展目标。3、旅游地发展目标(以旅游者角度):满足个人需求;提供新奇经历;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二)旅游功能定位(P212图与内容)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三)旅游形象定位1、旅游形象:所谓旅游形象是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2、旅游形象定位主要侧重于:旅游地的物质景观形象、社会文化景观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以及核心地区(地段)形象。
(一)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二)旅游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1、旅游美学角度(P214):功能(心理维);实征(幻想维);范征(特征维)。2、要素指标体系角度(P214):总之表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3、形成过程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P217):原生形象、次生形象、复合形象。4、规划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P218):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三)旅游主题形象的特征1、综合性:(1)内容的多层次性(2)心理感受的多面性2、稳定性:(1)旅游地所具有的客观物质基础(2)游客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3、可塑性:(1)旅游地的旅游主题形象要以各种渠道向旅游者传递的信息为基础,因此,对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和控制可以认为塑造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地形象(2)可塑性也意味着旅游形象可以被认为破坏
(一)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三要素1、主体个性:旅游区主体的品质个性和价值个性2、传达方式:把主体个性有效准确地传递到目标受众的渠道和措施3、受众认知:旅游主题形象被目标受众所认识知晓与感受的程度(二)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策略1、超强定位策略(领先定位)(争雄定位)2、近强定位(比附定位)(借势定位)3、对强定位(逆向定位)(对抗定位)4、避强定位(寻空定位)(缝隙定位)5、名人效应定位
(一)传统宣传材料(二)旅游形象识别系统1、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和内涵2、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和内涵CI(MI、VI、BI、HI)(三)节庆及公关活动
(一)正面强化策略(二)负面消除策略:(1)旅游区营销者以幽默的方式建立地区新的亲切感人的正面形象(2)不断向目标市场灌输本地区的革新的正面形象,而该形象应特别针对过去的负面形象进行否定。
聚类区划法(P229)
(一)同心圆式布局(P230)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服务区(二)环核式布局(P231)(三)社区-吸引物式布局(P232)
(一)旅游线路的界定(P233)狭义与广义(二)旅游线路的演化与产生(P233)(三)旅游线路的类型(P233)(四)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框架和程序(P235)1、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2)突出主体原则(3)游程环形设计原则(4)合理搭配原则(5)机动灵活原则2、旅游线路的设计框架3、旅游线路的设计程序(P236)
道教《道德经》旅游商品中最典型意义的是:特色饮食品,旅游工艺品和特种名品。中国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闽菜、浙菜、徽菜、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