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士早期博客文章记录5 陶博士老师是一代宗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由于博客不能访问,本文仅仅是对早期的一些资料保存,有一些图片失传,请见谅2007... 

陶博士老师是一代宗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由于博客不能访问,本文仅仅是对早期的一些资料保存,有一些图片失传,请见谅

2007年:

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

陶博士

一、“出现亏损”是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的第一个条件

我1995年初次入市时,并不知道还有投资哲学这一种说法。后来产生亏损后,才去开始想这种股价变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股市中稳定赢利这样的问题。后来,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经历过大幅赢利和大幅亏损的过程,亏损最多的时候超过了50%。实战中的亏损,会让你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股市中赚钱,进而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

杰西.利维摩尔(JesseLivermore),《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原型人物,有这方面的深刻体会。利维摩尔所经受的损失告诉他:一个人必须在股市中真正失去资金之后,才能学会正确的市场之道。利维摩尔坚持不懈地从失误经验中吸取教训。

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Baruch),与江恩同时代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江恩认为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几位“既赚了钱又保存了胜利果实的大炒家”。巴鲁克最初的交易经历就和大多数人的一样,刚开始有几次盈利,随后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合理的规则以及纪律而连本带利都赔光了。与大多数交易者一样,巴鲁克也发现为了完善自己就必须赔上一些资本。

二、“向成功的先辈学习”是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的第二个条件

出现亏损后,在思考如何赚钱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事情应该是先看看那些成功的投资者是如何成功的。想成为佼佼者,先学习佼佼者。

大量的阅读,是向成功先辈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个人目前拥有的投资类的书籍接近200本(小部分还没有读完)。我喜欢的好书已经读过数遍、甚至二三十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一读。但是,你如果不多读几本书,可能就很难知道哪些书值得精读。小时候念书时,懂得过一个道理,首先要将书读厚,然后才将书读薄。大量的阅读,就是一个将书读厚的过程。现在我已经在思考如何将书读薄的问题了。

三、“经历完整牛熊的实战检验”是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的第三个条件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成功的投资方法至少需要经历一轮完整的牛市与熊市的实战检验。牛市和熊市的股价波动规律可能不尽相同,牛市和熊市的做法可能会不一样。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转换,可能不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是1995年5月首次进入股市的,开始摸索自己的投资方法,经历了1996-2001年的大牛市,也经历了2001-2005的大熊市,直至2004年底,才初步感觉自己的中长线投资哲学总算有了初步的稳定结果。

四、投资哲学贵在坚持

拥有一个投资哲学并不难,大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获利,最简单的方法是复制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方法,例如巴菲特那样的价值投资哲学。掌握一套投资哲学不难,但最难的是坚持。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也不难,但全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只是因为巴菲特常年累月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会上,每年都说同样的话。

很多投资者都想向巴菲特学习,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利用复利的奇迹,创造未来的财富,但成功的人士又有多少呢?这只是因为“坚持”二字最难实现啊!

投资书籍的分类

视野决定成就,广泛阅读可以扩大视野。向成功的先辈学习也是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本人目前已经拥有的投资类书籍大约有200本左右。本周开始结合我的一些读书体会,谈谈我的一些投资感悟。

一、想成为佼佼者,先学习佼佼者

巴菲特之所以有今天伟大的成就,得益于他宽广的投资视野。他的宽广视野又直接受益于广泛的阅读。巴菲特16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了100余本商业书籍。在他生命中的一段时期,他每天阅读多达5本书。巴菲特每天要做的三件事:阅读、研究、思考。巴菲特通过阅读向每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学习。现在国内流行一句“复制巴菲特”的话,我觉得要复制首先就要复制巴菲特广泛阅读的习惯,例如首先考虑做到阅读100本投资书籍,先赶上巴菲特16岁时的水平。

欧奈尔的CANSLIM系统非常出名,他这个系统的形成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欧奈尔在为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作序言时,说他读过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资类的书,发现仅有10-12本书真正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些书的作者都曾在第一线战斗过,并且已经学会如何用赢利的目光来选取美国最优秀的企业。咱们先不说欧奈尔认为只有10-12本书真正有用,因为这涉及到各人不同的理念。但一定要注意,欧奈尔读过1000多本投资书籍。

二、投资书籍大约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第一大类:投资哲学类

拥有一套成功的投资哲学是成为股票投资赢家的前提条件。在众多的投资哲学类书籍中,我准备与大家交流其中大约2本的阅读体会。

(二)第二大类:投资心理学类

良好的心态是在股市中活得长久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大于投资方法、交易系统、投资资金量等其他因素。在众多的投资心理学书中,我准备与大家交流其中大约2本的阅读体会。

(三)第三大类:投资方法类

我这里所说的投资方法包括四种类型:(1)基本分析;(2)技术分析;(3)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结合;(4)同时否定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随机漫步理论。

在投资书籍中,投资方法类的书是最多的,我准备与大家交流其中大约15本左右的阅读体会。

(五)第五大类:投资史记

注明:上述分类只是个人观点,有些书籍不只归入某一类,可以归属于一类以上。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形成制胜的投资习惯

一、成功投资大师的投资习惯值得深入学习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TheWinningInvestmentHabitsofWarrenBuffet&GeorgeSoros)这本书由澳大利亚的马克.泰尔(MarkTier)所著,乔江涛翻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出版。

马克.泰尔认为,投资能否成功取决于你的投资习惯。该书总结了巴菲特和索罗斯都遵守的23个投资习惯。

马克.泰尔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证明,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方法完全一致。而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其他成功的投资前辈,如林奇、格雷厄姆、邓普顿爵士、巴鲁克,也都奉行着同样的习惯和方法。

这本书,除了作者总结的23个投资习惯值得认真思考外,也深刻说明了“想成为佼佼者,先学习佼佼者”的道理。我一直坚持认为,要想取得投资的成功,向成功的投资先辈学习是前提条件之一。

这本书是我在一次坐飞机的过程中一口气读完的,因为实在太对我的谓口,对于巴菲特和罗斯的许多投资习惯,我产生了严重的共鸣,我读完后,立即发邮件向我的一些朋友推荐了此书。

二、形成制胜的投资习惯是股票投资长期赢利的不二法宝

马克.泰尔总结了巴菲特和索罗斯都遵守的23个投资习惯。下面简单介绍几个。

例如,制胜习惯一: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都知道的巴菲特的投资法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条规则:第一号法则,不要损失本金,第二号法则,不要忘记一号法则。

例如,制胜习惯二:努力回避风险。巴菲特和索罗斯只在平均利润期望值为正的前提下投资,根本没有什么风险。而一般的错误理念认为,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险,即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

例如,制胜习惯四:开发你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购买和抛售投资系统。该书中译本第91页有一张图,介绍了“完整的投资系统”的基本涵义。这个完整的投资系统是很多投资者所没有的。如果大多数投资者拥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投资系统,或许就不会出现70%的亏损投资者了。

马克.泰尔除了总结了23条制胜的投资习惯,还指出了七种致命的投资信念,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

三、马克.泰尔推荐了值得一读的投资著作

该书“后记”部分,马克.泰尔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投资著作。在我读过的投资书籍中,像马克.泰尔这样全方位推荐投资著作的书还真少见。

马克.泰尔推荐的书,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以下提到的书名都出版过中译本):

(1)帮助您驱除该书提到的七种致命的投资信念的书。

(2)自然包括介绍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书。

(3)其他投资大师的书,这些大师包括林奇、格雷厄姆、费舍、巴鲁克等等。

(4)风险、不确定性与几率方面的书,如纳西姆.塔勒布的《随机致富的傻瓜》(本书还曾有一个中译本,名为《成事在天》),伯恩斯坦的《与天为敌》。

(5)交易方面的书,范.撒普的《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6)节俭生活、税收、交易成本方面的书。

(7)其他值得一读的投资著作,如麦基尔的《漫步华尔街》、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查理斯.麦基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杰里米.J.席格尔的《股史风云话投资:散户投资正典》(本书还曾有一个中译本,名为《股票:长线法宝》)、罗文斯坦的《营救华尔街》。

《投资的格栅理论》:吸收各种理论为我所用

一、什么是投资哲学类的书籍

本文所讲的投资哲学类书籍包括强烈强调需要建立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哲学、需要形成及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的书籍,也包括对各种投资方法和理论综合介绍较为全面的书。

在我读过的投资书籍中,以介绍各种投资方法的书籍较多,对于为什么要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哲学的书籍却不太多。

本文结合下面这本书的阅读体会来谈谈我个人的投资感悟:《从牛顿、达尔文到巴匪特:投资的格栅理论》(Latticework:TheNewInvesting),(美)罗伯特.G.汉格斯特龙(RobertG.Hagstrom)编著,李准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二、《投资的格栅理论》:创建新投资理论的必读之作

投资理论在不断发展,对于想创建新的投资理论的投资者,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该书的书名包括了三个人名(牛顿、达尔文和巴菲特),这些可都是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人物。

如果并不想创建一种新的投资理论和方法,只想严格遵守、完全继承某个大师的投资方法,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相对要小多了,属于可读不可读的范畴。

三、吸收各种理论创建自己的投资哲学

芒格说,将不同学科的思考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是取得最佳投资回报最有效的方法。当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能够同样的结论时,这样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

对于我来说,一直在学习各种投资理论(包括技术分析、基本分析、随机漫步理论与心理分析等)。在很多人眼里,这些理论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经常可以看到基本分析人士不屑于技术分析的观点,技术分析人士不屑于基本分析的观点。

而在我眼里,这些理论就相当于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格栅。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发现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然后将他们融合成为自己的投资哲学。目前看来,我对自己的这种融合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近100多年以来,解释股价波动的理论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从技术分析,到基本分析,再到有效市场假说(随机漫步理论),再到行为金融学(心理经济学)。最初是技术分析,技术分析的鼻祖查尔斯.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了开创性的平均指数研究工作。基本分析开创性工作的标志是1934年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有效市场假说这个术语是尤金.法玛(EugeneFama)于1970年提出。公认的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1985年开始。

在我目前的投资哲学中,上述种种理论都占据一定的比例。例如技术分析可能占据10%,有效市场假说(随机漫步理论)可能占据5%,行为金融学与基本分析可能总共占据85%。

我想,如果30年后,我著书详细介绍我的投资哲学时,首先感谢的可能是《投资的格栅理论》这本书。因为格栅理论使我相信各种解释股价波动的理论有可能融会贯通,有可能融合成为自己的具有非常强实战性的投资哲学

两点建议

最近两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2007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我的人很多,主要是聊聊买什么股票、如何学习买股票这方面的问题。

第一,您如果还没有开始炒股,我建议您不要买任何股票。

股市毕竟是一个零和博弈(如果算上印花税等手续费,还可以说是负和博弈)的市场,面临一个90%的概率要输钱的前景,我非常郑重地建议您不要参与股市。

第二,如果您一定要开始炒股,那么我再给您两点建议。一是降低预期,二是减少操作次数。

所谓降低预期,那就是您不要抱着迅速致富的想法来股市。巴菲特,依靠股票投资成为世界第二富。巴菲特年均的收益率也只有20%多一点。但是,巴菲特全世界只有一个,我有99.9999%的把握说您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您长期的股票投资年均赢利率不太可能超过巴菲特的20%多一点。中国股市这两年的超级大牛市,造就了许多暂时的股神,资金迅速翻番的很多。您一定要认识到,这只是偶然所得而已;这种偶然所得有可能会给您未来的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如果两年才有一次买入机会,那么最近的买入机会是在两年前,是在2005年,绝对不是在现在的2007年5、6月。您如果仍然继续坚持进入股市,我最后的建议是:现在应该不是买入机会,您需要耐心等待时机,最好耐心等到2007年第四季度。

《乌合之众》

一、《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中译本书名取得非常非常地绝妙

1895年首次出版的《TheCrowd:AStudyofthePopularMind》的中译本名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是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冯克利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在所有阅读过的中译本著作中,我认为这本书的中译本书名是取得最为绝妙的。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该书中,勒庞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二、大众心理学是解释股价波动的密钥

杰拉尔德.勒布(GeraldM.Loeb)指出,影响证券市场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理。

德国的科斯托拉尼(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巴菲特)认为,大众心理学是解开股市之迷的钥匙,金钱加上心理等于股价运行趋势;在股市中,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投机是错误的,只有少数判断正确。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出的:“众人是无知的。”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Schiller)指出,任何一个人,作为个体来看,都是足够理智和通情达理的,但是,如果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立刻成为白痴一个。《乌合之众》中提出的观点是:“群众孕育着愚蠢,而不是集体的智慧。”

三、2007年市场中的三类“乌合之众”和“白痴”

(一)第一类是今年二季度疯狂入市的新股民。

一个月的新开户人数就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新开户人数,原因就是赚钱效应的扩散,一群一无所知的三无人员(没有理念、没有技巧、没有方法,这个“三无人员”的定义是著名的杨百万接受央视采访时做出的),以为股市中有钱可捡,于是纷纷疯狂跑步进入股市。这群最典型的群众――一群疯狂而没有节制的人,造成了阶段疯狂的高点(上证的4335点)。在我看来,这种群体性非理性行为就是中国现代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PopularDelusionsandtheMadnessofCrowds》,或者说只是该书的续写而已。

大盘5月底开始以来的大幅振荡行情中,今年二季度疯狂入市的部分新股民很快出现亏损,充分证明了股市中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好不要融入一群无知众人的癫狂思维中。

(二)第二类,对于2007年下半年的行情,群体盲目一致地认为:上证大盘核心波动区间在3500-4500点之间。

无论是证券研究机构还是经济学家,几乎都空前一致地认为,2007年下半年上证大盘核心的波动区间在3500-4500之间,经过整理后第四季度将创出5000点左右的新高。

出现这种论调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大盘在5月底6月初已经出现了近千点的回调,很多题材股经过两波回调后已经出现50%以上的跌幅。

我个人的观点:对于部分垃圾股,股价再跌90%也不为过。成熟的市场应该是几百元与几分钱的股票共存,中国股市迟早会有进入成熟市场的一天。现在最低的低价股,即使再跌90%,也还有几角钱,离几分钱的最终归宿还差的远呢。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往往大大超过投资者的预期。在绝大部分人看上证大盘3500-4500的波动区间时,作为股市独行客,您也许需要充分考虑上证大盘在2007年下半年下破3000点或者上穿6000点的可能性。

现在大盘虽然又创出新高,并不一定代表调整已经结束。目前需要认真评估的事情是上穿6000点的概率大,还是下破3000点的概率大了。也不用太着急下结论,如果真的有行情,有的是买入机会。

(三)第三类,不敢怀疑目前处于大牛市的论调,相信牛市的基础仍然没有动摇。

目前我也属于这一类的“乌合之众”和“白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人们的思维喜欢合群;他们会集体发疯,但醒悟过来时却慢得多,一个接着一个。在我看来,中国的股民已经集体发疯,目前相信大牛市和所谓“黄金十年”的人应该占绝大多数。对于这类“乌合之众”和“白痴”,将来有机会再进行详细探讨。我只是希望自己成为醒悟得较早的那个少部分人。

从估值的角度看当前的市场

本轮牛市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一般的观点认为,从估值的角度,从目前整个市场PE的角度,当前市场不具备大幅调整的空间。

一、从大盘估值的角度,并不能说明当前市场没有大幅调整的空间

1、2008年、2009年的总市值PE没有什么实际的参考意义,只有2007年的总市值PE才有参考价值。

4、在全球性的商品大牛市正在运行的背景下,在未来10年内全球股市可能处于箱形整理(熊市)的背景下,新兴股票市场的PE在20倍左右徘徊是非常正常的,成熟市场将更低。

二、从个股估值的角度,目前的市场是绝对高估的

对于房地产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房地产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目前可能也处于高估的状态。仅从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没有房地产股就可以看出,大多数地产股其实不具备超长的长期投资价值。

2、百事可乐最近50多年中,年度最低PE是8.54倍,最高PE是41.2倍。最高PE与最低PE的比值是4.82。

6、百事可乐最近50多年中,超过30倍PE的年份都只有6年,超过40倍的只有1年。

《股市心理博弈》

一、介绍《股市心理博弈》这本书的原因

原著完成于1958年的《股市心理博弈》,作者是美国的约翰·迈吉,翻译者是吴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的书名是《战胜华尔街: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

介绍《股市心理博弈》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探讨了股市与人性的关系。股市中有一个长期的统计规律,就是“一赢二平七负”。出现这种必然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本性和无知。股市就是专门针对人性的弱点来设计的。人性弱点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股市历史会不断重演。

另外,《股市心理博弈》这本书中包括有现代博弈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原始思想。博弈理论的创立时期是20世纪40-50年代,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博弈理论的研究者。公认的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1985年开始,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心理学家这一事实,才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而完成于1958年的《股市心理博弈》这本书就已经溶入了现代博弈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原始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平淡,叙述上似乎还有点罗嗦,但其阐述的心理学和哲学确实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

二、你必须首先能够变革你的观念

证券投资领域是一个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的行业。在许多领域中,也许“追求卓越”、“拼搏进取”、“只争朝夕”是跨入成功门槛的必备素质。但在证券投资中,也许“甘于平淡”、“见好就收”、“天长地久”是造就成功者的金科玉律。

我们从小就会受到“积极进取”的教育,已经形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看待事物的定式思维。而这些定式思维是股市中“一赢二平七负”这个必然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那10%赚钱的人,你必须首先能够变革你的观念,尤其是那些自童年时代起固化在你的大脑里,构成你的价值观体系的种种观念。

《股市心理博弈》一书,详细告诉我们如何了解这些观念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运作和决定你的行为的机理,尤其运用“地图”的概念来阐述这个问题,颇有新意。这部分内容叙述上稍显累赘,但确实值得一读。

三、放弃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停止最大化我们的收益的企图

《股市心理博弈》告诉我们:人们喜欢巨额的回报。股市也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游戏,操作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人性化特征,就是期待暴利和一夜致富。然而,不幸的是,人们的期待往往以他们自身的彻底毁灭面而告终。在那条不计后果追求巨额回报的不归路上,人们究竟能够走多远?

要知道,历史上能够从股市中发财的人实在太少了。正如《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一书指出的,这一切的一切只有一个结果:客户的钱在不断的交易中消耗,而经纪人、交易员、推销员却因为成功发展了大量客户变得越来越富有,而鲜有客户能够真正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财富的增值。

《股市心理博弈》告诉了我们如何形成成熟的心态,例如降低自己的要求,不去强求一定要成为优胜者。降低人们过高的期望,将它们调整为更容易达到的目标,将让我们获得自信、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放松一点”这一口号最适合用来解释该书提出的种种观点。

该书还指出,最大化收益并不总是长期的最大利益目标,我们应该放弃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停止最大化我们的收益的企图。应该满足于大量的、小小的胜利和收获,而不是贪慕虚无缥缈的一夜致富。

这些观点与博弈理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的一个推论是相通的,即,理性人单纯追求个人理性最终并不能真正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

我一般情况下很少发表关于大盘的看法,我的主要精力其实放在个股的研究上了。最近很多朋友咨询关于大盘的看法。这里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6、7月份,我收集了很多机构和个人关于2007年下半年大盘的看法,发现看法几乎空前一致:2007年下半年核心波动区间在3500-4500点之间,一般认为三季度调整,四季度再创历史新高。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往往大大超过投资者的预期。事实上,大部分人预计的三季度调整已经落空,大盘在三季度已经再创历史新高。在绝大部分人看2007年下半年上证大盘3500-4500的波动区间时,我们也许需要充分考虑上证大盘在2007年下半年下破3000点或者上穿6000点的可能性。

在6月份和7月初,我过重考虑下破3000点的可能性了,有点“过度自信”的味道。目前看来今年下半年上穿6000点的概率可能性要大于下破3000点的概率了。

简单地说,我的核心观点依旧:要么下3000点,要么上6000点。在3500-4500之间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向上,即使到不了6000点,至少也会到5500点上方。

如果按照以前的大盘运行规律,大盘在7月份再度创出新高后,大盘可能是一年的牛市。原来我认为2007年5、6月份的高点可能成为全年的最高点,这是根据历史经验判断的,以往年份,绝大多数时候,每年5、6月份的高点是全年的最高点。否则,大盘就是一年的牛市,即总体上要涨到12月份。

《聪明的投资者》

我将投资方法类的书籍分为四类: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同时否定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随机漫步理论,将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本周开始介绍几本基本分析类的经典书籍。

一、格雷厄姆是证券分析之父

关于基本分析,有四个投资前辈的著作是应该要读到的,他们是格雷厄姆、费舍、巴菲特和林奇。其中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等众多价值投资者的老师,因其对证券估值的突出贡献,被誉为“华尔街院长”和“证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有两本名著,一本是与戴维.多德合著的、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另外一本是《TheIntelligentInvestor:ABookofPracticalCounsel》。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这本书的中译本名为《聪明的投资者》,2001年出版的这本书的中译本名为《格雷厄姆投资指南》。

二、聪明的投资者

《证券分析》这本书被认为是投资界最经典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如果您觉得《证券分析》这本书过厚,那么就可以读一读比较薄的《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的精华应该在《聪明的投资者》中也已经体现出来了。

虽然,格雷厄姆先生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美国《财务分析师》杂志访谈中,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分析派,转而相信有效市场理论。这并没有改变格雷厄姆在投资界的地位。我的个人观点是格雷厄姆晚年也意识到了基本分析只是解释股价波动的理论之一,他认为市场有效假说也可能用来解释股价的波动。

我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安全复制格雷厄姆先生的价值投资哲学,可以在证券市场中赚到钱。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也可以吸收格雷厄姆先生理念的精华,并融合其他理念,进而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

三、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先生在《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反复强调的一个表述是安全边际是投资的核心概念。关于安全边际,简单地说,就您通过一种理论上正确的方法,给某一证券给一个评估值,然后在这个评估值下面比较远的价格买进该证券,您获利的可能性较大,即此时您投入的成本是具有一定安全性的。

根据我个人对于股票的理解,我已经将安全边际的概念运用于技术分析,我已经总结自己的关于技术分析的安全边际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我个人认为在今年5-6月投资是不安全的,事实上今年5至6月份,A股大盘出现了大幅振荡,不少投资者将很多利润都还给了市场。到了8月份,沪综指成功突破上半年最高点4335点后,我反而觉得市场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这与我之前的观点是一致的(A股大盘在2007年下半年,要么下3000点,要么上6000点)

一、牛市中的泡沫已经初现

个人观点:A股市场的牛市,出现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那样巨大泡沫的可能性较小,但出现较小泡沫的可能性则比较大。目前可能已经开始进入较小泡沫的运行阶段了。

我们先看看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的巨大泡沫情况。当时日本股票市盈率达到70倍,当时美国股票的市盈率仅15倍,伦敦为12倍。日本股票的市盈率与当时英美成熟市场PE的比值是4.67-5.83。

8月25日《成都商报》报道:成熟市场2007年的PE,道琼斯、日本、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分别是16.6倍、20倍、11.5倍、11.6倍和13.3倍;上证综指2006年、2007年的PE为34倍和57.9倍。前面五个成熟市场2006年、2007年的PE分别为17.6倍和14.6倍。上证综指2007年PE与成熟市场平均PE的比值已经到达3.97,离日本当年4.67-5.83的比值尚有一定距离。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第一劝业银行的PE达到了56倍,当时花旗银行的PE仅为5.6倍。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全美所有券商市值的总和。

二、解决泡沫的唯一途径是放大泡沫,让其自行破灭

在巨大的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中国老百姓的资金还在不断涌入证券市场。8月份发行的基金简直达到了被哄抢的程度了,如750多亿的资金申购一只限量100亿的基金。

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特点:在牛市中,由于股价上涨,基金净值上涨,导致申购基金的资金增加,基金的资金规模扩大,再购买股票,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如此形成正反馈。对应的另外一个特点时,如果出现负反馈,将可能导致基金公司的清盘。只是从目前的市场心理预期和资金面来看,这个正反馈还在不断循环中。

当然,这个负反馈是迟早要来的,虽然目前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个负反馈会很快到来,但时刻提高警惕是必须的。

目前A股市场的泡沫在基金大量买入所谓“蓝筹股”的推动下,已经在开始放大。我的个人观点,在前述正反馈结束之前,这个泡沫继续扩大的可能性较大,而且放大泡沫是解决泡沫的唯一途径。在市场的资金衰竭之前,所有的货币政策(如升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如提高印花税),在这个泡沫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当泡沫到达极限时,市场进入资金开始衰竭,这时,前述负反馈出现的可能性会相当大。到时基金重仓股必然会成为下跌的重灾区,从而泡沫当自行破灭。

《怎样选择成长股》

基本分析书籍中,除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是必读之作外,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也是必读之作。

一、费舍的思想对巴菲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菲利普.A.费舍(PhilipA.Fisher)在1958年出版了《CommonStocksandUncommonProfits》。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中译本名为《怎样选择成长股》。

巴菲特读了这本书后,就开始寻找书的作者。巴菲特说:“当我和他见面的时候,我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思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格雷厄姆很像,他表现得谦虚而大方,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巴菲特指出,格雷厄姆和费舍的投资方法不同,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投资界并行”。

二、怎样选择成长股

费舍是一个成长型股票投资人,他的投资哲学是寻找能够成长、再成长的公司股票,而且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后,几乎不再卖出。

数十年的长期统计规律表明,股价的长期升幅与公司业绩的升幅是基本接近的。因此,寻找成长型股票是长期获得稳定收益的必由之路。而且,长期的统计数据表明,真正杰出的公司,长期的股价涨幅是相当惊人的,长期抱牢真正杰出公司的股票,可以经历市场的波动起伏,而获得很好的收益,远比频繁买卖的策略要赚得多。

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告诉我们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找到未来几年每股盈余将大幅增长的少数股票,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那些真正杰出的公司。

《怎样选择成长股》提出了寻找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还在两章里分别阐述了投资人的“五不”原则(其实是“十不”原则)。

费舍在50年前提出的这些选择成长股的准则,至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当然,不同投资者应用这些投资准则的时候,都会有偏离的时候,有时需要经历自己的重大教训(或赔钱或少赚很多钱),才会对这些准则有真正深刻的认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THE END
1.支点撬动地球——以小博大之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也是当代青年充满激情与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成功宣言。阿基米德为何能有如此气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可供支撑的支点。 你能撬动地球吗?答案是能,条件是找到一个适的支点。 https://www.meipian.cn/27ex5gqk
1.销售,就是会提问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提问或倾听某种形式和内容的问题时,会产生一种真实的探索感,也会对问题有一种新体会。此时,问题就会产生电灯泡儿的效果。 销售进程或销售现场,销售和客户之间要建立信任或较为亲近的关系,核心在于双方能够持续地、由浅及深地分享彼此内心相对私密的想法。 有例为证——美国心理学家亚瑟·...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53276232&efid=nEoHyAfygPdBMT2mZmfcwg
2.万能销售员最新章节,超越界限的销售艺术石化工程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销售行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革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销售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塑造,近期大热的《万能销售员》系列小说的最新章节,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超越界限的销售艺术,展现了一个全新面貌的现代销售员形象。 http://www.hebkaisen.com/post/1986.html
3.为什么说销售是人的天性?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我们以惊人的能量在网络上推销自己——在“Facebook”的页面上,在“Twitter”的账户里,在Match.com的个人简介中,现在,这么做的人多得不计其数。然而,请记住:我在这里提到的6家公司,10年前无一存在。 按照传统认识,经济行为就是两种最重要的活动:生产和消费。但在今天,我们的大部分经济行为,似乎也涉及打动他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03389
4.主题班会教案(集合15篇)2、主持人讲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的故事引入 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个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入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子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了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是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 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an/360578.html
5.原创文章信任演化曲线(信任心理学)精益营销专家建立信任很困难,但破坏它却非常简单。关于信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关于信任心理学的专题论述,尤其是信任的演化方面,其实一直是一个空白,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信任指的是一个人对另外的人、组织等的防备解除与默认安全的心理学状态。(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人对情景的一种反映,我对此有不同看法。由...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78298.html
6.2017年管理学研究生考试备考练习题及答案2017年考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更有准备地参加考试,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研究生考试备考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根据马斯洛https://www.yjbys.com/edu/yanjiusheng/42327.html
7.关于销售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16篇)一、“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结合着自己日常的工作来看确实如此。实际上,每个营销人员从一开始到旅行社直到最后完成交易,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更多的是与旅行社经理之间进行心理上的交战。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众多的大企业里,80%的业绩是由20%的销售人员创造出来的,而这20...https://www.unjs.com/dushuxinde/202107/3810064.html
8.销售心理学“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这是销售行业的一句名言。实际上,每个销售人员从 一开始找到客户直到完成交易,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更需要和客户进行心理上 的交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销售人员必须要了解客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销售工作。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977070_137779276.html
9.一起读书,墨迹留香——2018年不容错过的50本好书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探求真理和学习成长的旅程是无限的。若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有价值的探寻,麦肯锡组织发展资深专家揣姝茵女士推荐的这份经典书单不容错过。书单涵盖管理类、经济学类、哲学类、心理学类等50本好书,值得珍藏。 一、管理类 1、《冲浪板上的公司》 ...https://www.jianshu.com/p/562a879137e9
10.实用的心理学入门书籍(精选41本)看着这两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碰撞出来的激烈火花,最终他们完成各自心灵的救赎。 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它能够帮助一个人打破虚构的幻想,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理学入门书籍 篇4 《心理学的故事》 莫顿·亨特 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https://mip.oh100.com/lizhi/798057.html
11.销售心理学读后感9篇(全文)学习“朝三暮四”,就是要学习心理学、懂点心理学。销售行业有一句名言,叫“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之所以有此说法,就是因为销售本身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如果想成功地卖出产品,必须读懂客户内心、了解客户需求。不懂心理学,就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对于保险销售业而言,这点尤甚。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z34l8x0.html
1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https://www.guhei.net/post/jb460
13.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通用18篇)多媒体显示:心理学家总结出了帮助人们赢得别人的喜欢、保持真挚的情谊、避免人际关系不幸的心理学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成功地建立并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很注重别人对自己好不好,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障碍,需要克服。 https://mip.wenshubang.com/fangan/2681458.html
14.101个著名的管理学及心理学效应(2)在心理学中,“进门坎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关于这个效应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https://blog.csdn.net/lifuxiangcaohui/article/details/8059798
15.《先发影响力》MySecretRainbow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上的著名原理:“蔡加尼克效应”。来自立陶宛的女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一家餐厅吃饭,她发现这家店的服务员居然不用任何纸笔就能记住他们点的菜品,然后精准无误地上菜。她对这个服务员的记忆极限感到好奇。于是在他上完所有菜之后,又等了一会儿,蔡加尼克把...http://www.mysecretrainbow.com/career/2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