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情境

(C)个体(D)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社会行为公式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各部分含义如下:

2、关于人性的争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阶段。

(A)经验描述(B]哲学思辨(C)实证分析(D)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美国霍兰德(E.P.Hollander,1976)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和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其中人性的争辩是在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扩散】复习一下哲学思辨阶段

特点:依据哲学思辨、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表现: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麦独孤用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概念是()。

(A)模仿(B)社会学习(C)强化(D)本能

【答案】D

【解析】麦独孤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提出求食、拒绝、斗争、性与繁衍、亲和、控制、服从12种本能,认为这些本能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知识点扩散】这是对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中经验描述阶段的具体考察,下面将三个阶段常考的细节做一介绍,如下:

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

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亚里士多德-恶

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

出现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等,其中麦独孤用本能

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20世纪初至今

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应该()。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C)表示同情(D)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

【解析】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但遇到反社会的价值观/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咨询师应给予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知识点扩散】本题较偏,但难度不大。

5、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社区矫正”一是一种()机制。

(A)早期社会化(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

【解析】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

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个体未取得合格成员资格,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移民、入伍、劳改

【知识点扩散】关于社会化的题目常考,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都要熟知。

6、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工具(B)语言

(C)知识(D)习俗

【解析】社会化的内容包括语音社会化、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这四部分,其中语言在社会化中起核心作用,所有的社会化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化为基础的,个人如果掌握不了本民族的语音,那么其他的社会化就根本没办法进行。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四个内容里面语言和性别两个是常考点。

★7、“性别”表示男女在()方面的差异。

(A)生物学(B)人格特征

(C)社会学(D)行为方式

【解析】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知识点扩散】社会化中的语言社会化和性别社会化常考。

8、人们对某种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会导致个体体验()。

(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

【解析】由于他人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内冲突,比如老师这个角色,国家希望他们提高素质、学校和家长希望他们提高学生的成绩。

【知识点扩散】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这几个常考,需要弄清楚各自的表现。

9、按罗杰斯的观点,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体的()。

(A)本我(B)自我概念(C)超我(D)真实自我

★10、“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

(A)詹姆士(B)罗杰斯

(C)麦独孤(D)马斯洛

【解析】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扩散】把两道题同时放在这里,是想让大家了解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出题方式。此类的题目还很多。

★11、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认识自己,这说的是()。

(A)主我(B)客我

(C)超我(D)镜我

【解析】自我的三个概念: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吾日三省吾身);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知识点扩散】关于镜我还有一个考点: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成都上取决于“镜我”。

12、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

(A)社会角色(B)自我评价

(C)社会身份(D)自我意识

【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稳定地认识自己,即稳定的自我意识。

【知识点扩散】这是自我概念功能的细节考点,题偏,稍有难度。

13、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

【答案】A

【解析】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首因效应,就是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会比较重要。

【知识点扩散】这个考题比较简单,但是是常考点,ABCD四个选项是印象形成中的几种效应,有可能考A,就有可能考BCD,所以其他几个效应是什么意思,也要弄明白。

14、大多数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加工过程符合()模式。

(A)加法(B)加权平均(C)平均(D)中心品质

【解析】印象形成的的4中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其中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印象形成的模式,理解一下四种模式的含义,在考试中常考。

15、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

(A)准确(B)变化

(C)稳定(D)系统

【解析】对可控性因素(eg努力)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性归因(eg能力),更可能做出准确的预测。

【知识点扩散】这题常考,容易出错。

16、按照归因的协变原则,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情况下,人们往往将行为的原因归于()。

【解析】凯利指出归因的的协变原则,涉及三个因素及三个特性,三个因素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和背景,三个特性是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三者关系如下: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点是常考点,要理解透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题做对。

17、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

(A)努力程度(B)情境因素

(C)态度因素(D)能力水平

【解析】如果失败了,你会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还是外在环境身上,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把失败归结为外在因素,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否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就会得到保护,这就是人们在归因的时不自觉带有的一种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的是影响归因的因素,考点比较细。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四点,这四点都是常考点,而且考的都很细,所以大家要理解每一影响因素的含义。

补充: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归因就不一样。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己成功—内归因;自己失败—外归因

他人成功—外归因;他人失败—内归因

(3)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18、亲合动机起源于()。

(A)经验(B)教育

(C)依恋(D)顿悟

【解析】亲合即合群,起源于依恋,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但比较简单,记住答案即可。

★19、按L·伯克威兹的说法,侵犯行为的发生除了与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有关系以外,还与()有关。

(A)个体的惩罚预期(B)个体去个性化程度

(C)个体的社会角色(D)情境中的侵犯线索

【解析】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是侵犯准备状态,侵犯的还与侵犯线索有关。

【知识点扩散】关于侵犯-挫折学说,教材中提到三个人,多拉德、米勒和伯克威兹,多拉德和伯克威兹的观点要重点掌握。

20、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个体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专栏里面的内容,常考。

21、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成分。

(A)行为(B)情感(C)认知(D)行为倾向

【解析】态度包括三个成分:A(affection)情感成分,B(behavior)行为倾向成分,C(cognition)认知成分,具体如下:

【知识点扩散】常考点,注意与后面艾丽斯ABC理论里面的ABC区分。

22、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不包括的要素是()。

(A)传递者(B)障碍

(C)沟通信息(D)目标

【解析】

【知识点扩散】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各自很多影响因素,那是重点。

★23、按照F·海德的平衡理论,在P-O-X模型中,最重要的是()。(A)P-X关系(B)X-O关系

(C)X-P关系(D)P-O关系

【解析】海德提出了态度的平衡理论,认为在人们的态度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会倾向于朝着平衡转化。他用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P代表个体,O代表他人,X是另外一个对象,其中P-O的关系最重要。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P-O为肯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平衡状态:三种关系都是肯定,或者两种是否定,一种是肯定。

不平衡状态:三种关系都是否定,或者两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

人在转变态度的时候,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24、测谎仪本质上属于一种()。

(A)心电图仪(B)生物反馈仪

(C)行为反应测量仪(D)投射测量仪

【解析】测谎仪和生物反馈仪都是一种行为反应测量仪,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测情绪反应时的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生理指标判断被测者是否有情绪反应。

【知识点扩散】行为反应测量是态度测量的一种方法,此外还有量表法、投射法,有时会出多选题。

25、一般情况下,最能准确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A)表情(B)目光(C)妆饰(D)姿势

【解析】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因为人们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

【知识点扩散】题目较简单,记住答案即可。

★26、一般情况下,能让人产生最深刻情感体验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目光(B)身体接触

(C)姿势(D)身体运动

【解析】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比如父母抚摸婴儿、恋爱中的男女拥吻。

★27、一般来说,朋友交往时的人际距离是()。

(A)个人距离(B)公共距离

(C)社交距离(D)亲密距离

【解析】一般来说朋友、熟人交往时的距离是个人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数据不要求记忆):

亲密距离:(0-0.45米)亲人、夫妻

个人距离:(0.45-1.2米)朋友、熟人

社交距离:(1.2-3.6米)商业交往(咨询师与求助者、医生与患者)

公众距离:(3.6-7.6米)演讲

(A)自我意识水平下降(B)去个性化

(C)自我觉察的需要(D)具有安全感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教材以外的推理题目,类似题目不太多。

29、由于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懈怠(D)社会逍遥

【解析】个体的社会活动会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

【知识点扩散】社会促进、社会抑制和社会懈怠是连在一起的平行考点,要一起理解和掌握,其中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效应: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30、按照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环境刺激(B)生理唤起

(C)认知标签(D)反应类型

★31、“英雄救美”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可用于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A)人际关系三维理论(B)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

(C)爱情三角形理论(D)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解析】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刺激×生理唤起×认知标签,eg,英雄救美女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认知标签。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翻来覆去地考,有的时候沙赫特也成为考点。

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A)保持内在一致(B)解释过去经验

(C)决定未来期待(D)理解他人决定

【答案】ABC

【解析】自我概念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知识点扩散】这个题目偏,难度稍大。

2、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D)自我意识是自尊的一部分

★3、关于自尊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自尊是对成就、优势以及自信等的欲望

(B)自尊是对名誉、支配地位和赞赏的欲望

(C)自尊高的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

(D)自尊遇到挫折,个体会感到渺小、无能

【答案】ABC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自信的欲望和对名誉、支配地位、欣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受挫就会感到无能与渺小、产生自卑、丧失自信。

【知识点扩散】这是关于自尊的考点,平时来说不难理解,但结合专业术语就容易做错。

★4、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亲子行为(B)抱负水平(C)社会比较(D)行为表现的反馈

【解析】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合理的社会比较。

【知识点扩散】本题容易漏选B,因为B没有在教材的影响自尊因素里面,但上面有一个自尊公式,需要大家注意。

★5、关于刻板印象,正确的说法包括()。

(A)容易导致偏见(B)是间接经验的结果

(C)是直接经验的结果(D)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

【答案】ABD

【解析】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简化社会知觉过程,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具有消极作用。

【知识点扩散】本题稍偏,难度稍大。

★6、关于印象管理,正确的说法包括()。

(A)是信息输出(B)是印象控制

(C)是信息输入(D)是印象形成

【答案】AB

【解析】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知识点扩散】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

★7、根据心理学家罗特的观点,外控者的特点一般包括()。

(A)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常推卸责任

(B)倾向于无助、被动的生活方式

(C)相信是命运决定了自己的生活

(D)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困境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内控者认为事情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外控者认为事情结果由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

【知识点扩散】答案在教材上找不到,需要自己根据所学推理,类似考题不多。

8、关于亲合,正确的说法包括()。

(A)压力越大,亲合倾向越强(B)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强

(C)出生顺序影响个体亲合倾向(D)恐惧时,亲合倾向会增强

【答案】ACD

【解析】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外界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悲惨的情景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情绪因素:高焦虑低亲合,高恐惧高亲合

出生顺序:沙赫特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合群更明显,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知识点扩散】亲和的影响因素是常考点,务必记牢。

★9、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

(A)抱负水平(B)成败的主观概率

(C)出生顺序(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答案】B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强

(B)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越小

(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1)、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

成就动机的强弱决定抱负水平高低,动机强抱负水平高,反之则低。

成败经验决定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经验提高抱负水平,失败则降低。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吸引力:吸引大,动机高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风险太高或太低,动机都低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机会多,动机强。

【知识点扩散】要做对关于成就动机的多选题,要弄清楚解析里的两点。另外,抱负水平在自尊的影响因素里面,但并不在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里面。

11、侵犯的构成因素包括()。

(A)伤害行为(B)愤怒的情绪

(C)侵犯动机(D)负面的社会评价

【解析】侵犯行为构成的三要素:侵犯行为、侵犯动机和负面的社会评价。

【知识点扩散】本题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不太常考。

★12、多拉德“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解析】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要点: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知识点扩散】常考点,理解并记忆。

★1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

(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

(C)自我控制能力(D)所属的社会角色

【解析】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的唤起水平:恶劣心境、愤怒、焦虑、性唤起。

2、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侵犯越低。

3、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水平高,侵犯低。

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社会角色容忍度越高,侵犯性越高。

5、大众传媒的影响:存在暴力内容,会增加侵犯性。

【知识点扩散】本题太偏,难度较大。

1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A)利他者的人格特点(B)对象的特点

【解析】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利他技能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从大的方向考察利他的影响因素,还会有题目从每个影响因素的小细节考察,本个考点是重点。

15、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主要的原因包括()。

(A)责任意识降低

(B)责任分散

(C)社交焦虑

(D)去个性化

★16、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A)责任分散(B)社会干扰

(C)社会懈怠(D)去个性化

【答案】AD

【解析】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因为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责任意识丧失,责任分散。但是,如果情境中有助人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利他行为。

【知识点扩散】考点较细,难度较大。同时注意旁观者效应与结伴效应的区别。

★17、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

(A)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B)一旦发生就会持续产生影响

(C)是少数人存在的社交情绪

(D)常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解析】嫉妒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知识点扩散】本题有的时候直接考嫉妒的特点,有的时候把每个特点展开来考,注意理解各特点的含义。

18、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A)说服者的吸引力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B)信息唤起的畏惧情绪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C)逆反心理会使人抗拒说服

(D)接受者的分心总是有利于说服

【答案】AC

19、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因素包括()。

(A)预警(B)重复(C)畏惧(D)分心

【解析】霍夫兰德提出态度转变模型中的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下面有4-5个细小的影响因素,那些是考试重点,选项有可能出里面的一个小细节。

态度的转变影响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1)传递者方面:

立场:自我服务的立场不利于说服

意图:太刻意会影响说服效果

吸引力:明星代言

2)沟通信息方面:

差异:权威高传递者信息差异越大越好,威信低,信息差异适度较好

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个体卷入浅,单一;文化高、个体卷入深,双向

提供方式:口头传递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传媒好。

3)接受者方面: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内化的态度、与个体需求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人格:依懒性强容易说服,高自尊不容易转变态度

心理倾向:逆反心理、留面子心理

4)情境方面

预先警告:原有态度不坚定、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以促进态度转变,否则是阻碍。

分心:分散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分散对说服本身注意力↓

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20、测量态度的间接方法包括()。

(A)内省法(C)行为反应测量法

(B)投射法(D)量表法

【答案】BCD

【解析】态度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测量,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知识点扩散】本题简单,难度低,理解并记忆即可。

★21、下列属于现实沟通的情况包括()。

【解析】人际沟通可以分为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两者区分的关键不在于沟通渠道,即不在于是否是面对面或者网络,而在于双方是否明确对方的角色和身份。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应用类题目,本题难度不大。

★22、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A)内在性(B)个体性

(C)情感性(D)直接性

【解析】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体性: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次要地位,个人喜好成主要问题。

直接性:面对面的交往产生人际关系,个体可切实体会到它的存在。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情感,或者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

【知识点扩散】本题较偏,难度稍大。

★23、有利于增加人际喜欢程度的因素包括()。

(A)较远的人际距离(B)偶而犯一些“小错误”

(C)相似的爱好(D)人格特征的互补

【解析】有利于增加人际喜欢程度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交往频度与喜欢程度倒U曲线

-相似与互补

-外貌

-才能:犯一些小错误社会比较压力减小,会增加魅力,

-人格品质

【知识点扩散】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其中真诚是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

★24、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包括()。

(A)情境的明确性(B)性别

(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模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常考点,注意性别、智力这两个不太确定的影响因素。

25、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方式包括()。

(A)现实的(B)想象的

(C)隐含的(D)间接的

【解析】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会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而他人在场的方式,也就是社会存在的方式,有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三种。

【知识点扩散】这个题常考,要理解三种存在方式是如何存在,另外提出者G.奥尔波特有一年也成为了考点。

★26、平均主义分配的单位,员工容易产生()。

(A)社会促进(B)社会懈怠

(C)群体极化(D)社会比较

【解析】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Eg“磨洋工”“三个和尚没水喝”。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努力水平越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知识点扩散】另外社会懈怠、社会惰化、社会逍遥都是一个意思。

27、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

(A)上升律(B)先内后外律

(C)下降律(D)几何级数律

【解析】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些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提出模仿率: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滚雪球一样迅速增长;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先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的模仿。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但难度不大。

28、关于暗示,正确的说法包括()。

(A)一般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被暗示

(C)总体上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D)有人格魅力的人暗示效果较好

【解析】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容易被暗示

情境:困境时容易被暗示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比较偏,但可以通过日常经验做出来。

29、关于爱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A)幼儿没有爱情体验(B)爱情是自私自利的

(C)爱情有生理基础(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30、爱情的特点包括()。

(A)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B)爱情贯穿于人的一生中

(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D)爱情通常在异性间产生

【答案】CD

【解析】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特点:

相异性:发生在异性之间

成熟性: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高级性: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

利他性: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彻底理解爱情的特点。

31、R·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组成爱情的因素包括()。

(A)亲密(B)浪漫

(C)承诺(D)激情

【解析】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较简单,理解、记住答案即可。

32、人类婚姻的动机主要包括()。

(A)经济(B)繁衍

(C)爱情(D)性满足

【解析】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动机排序:

上古时代:经济、繁衍、爱情

中古时代:繁衍、经济、爱情

现代:爱情、繁衍、经济(现代女性的追求)

32、家庭的结构模式主要包括()。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单身家庭

【解析】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THE END
1.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的要素包括【导读】华图河南资格证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的要素包括,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河南资格证考试交流群汇总】,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uatuhn123) 。备考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为你推荐河南资格证考试备考用书,面授课程。 https://ha.huatu.com/2022/0403/2721998.html
2.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曾提出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有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第三,是接收者,也是态...https://www.jianshu.com/p/a4bd5d6f3a35
3.易错题: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A.传递易错题: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A.传递,解析: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https://www.netkao.com/xinli/Artle/20190429/16728433785.html
4.《心理学导论理论强化提高》—霍夫兰德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 https://www.kaoyan365.cn/xinlixue/33527.html
5.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等要素。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等要素。 A、沟通信息 B、情境 C、信息通道 D、反馈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关于海德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是()。 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关系为否定...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17355.html
6.霍夫兰德(C.Hovland,1959)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霍夫兰德(C. Hovland,1959)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A 信息 B 背景 C 反馈 D 通道 查看答案解析 全站作答 61次 作答正确率 70% 易错选项 A|B|C|D试题来源: 心理咨询师(二级)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题库是详解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的题库,包括历年真题、章节题库和模拟...https://www.100xuexi.com/question/questiondetail.aspx?qid=facfb379-4468-4cea-aa23-55fc0b3a298f
7.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的要素包括多选A情境B接受者C反馈D...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的要素包括多选A情境B接受者C反馈D传递者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05/25273590.html
8.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4. 在WAIS-RC中,属于知觉组织因素的分测验包括 。 A.图片排列 B.图形拼凑 C.数字符号 D.数字广度 A B C D 15. 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A.信息 B.背景 C.反馈 D.通道 A B C D 16. 进行心理于预时,心理咨询师应该观察和分析求助者 。 A.症状的性质 B.已具备的中介...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0&ex_Id=10492
1.在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要素不包括...在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要素不包括():在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要素不包括Openke.Cn()A.传递者B.沟通信息C.接受者D.沟通动机(正确答案) ...公开课https://bbs.openke.cn/thread-769706-1-1.html
2.在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要素不包括()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要素不包括( )A.传递者B.沟通信息C.接受者D.沟通动机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d6e371df82c84389be97e7d4f88acb16.html?fm=bdd03a4bc5f516608a1e180e0fa4a58653
3.心理咨询师真题演练与答案解析(2024年4月10日)【解析】美国学者霍夫兰德提出过一个态度转变模型,从这一模型中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第二是沟通信息(A项正确)。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24-4/17127153741422.html
4.5月二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试真题96、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的要素包括()。ABCD154-2 (A)传递者 (B)沟通信息 (C)接受者 (D)情境 97、按照鲁宾的观点,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主要包括()。ABC184-2 (A)依恋 (B)亲密 (C)利他 (D)嫉妒 98、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包括()。ACD232-3 ...https://www.yjbys.com/edu/pepc/124765.html
5.心理咨询各章节答案汇总14.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A.信息B.背景 15.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___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16.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D.责任意识降低17.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A.下降律B.几何级数律D....https://m.renrendoc.com/paper/230096222.html
6.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等要素。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等要素。 A沟通信息 B情境 C信息通道 D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https://www.examk.com/p/64361489.html
7.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A.信息B.背景C...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A.信息 B.背景 C.反馈 D.通道 答案 查看答案发布时间:2021-07-19 更多“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A.信息B.背景C.反馈D.通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等要素。(A)沟通信息 (B)情境 (C)信息通道 (D...https://www.educity.cn/souti/1AE8D60A.html
8.态度转变理论(精选七篇)1.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认为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1) 传递者, 是指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 接受者, 是指态度转变的主体。 (3) 沟通信息, 是指引导接受者转变态度的外在信息。 (4) 情境因素, 是指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其中传递者、沟通信息和情境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d76t3u.html
9.霍夫兰德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题目】 霍夫兰德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搜题找答案>0142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霍夫兰德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 () A、信息 B、背景 C、反馈 D、通道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23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