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事之四:地缘结构制约下的民族融合与国家分合
余同元教授2008-05-11
浏览量:5562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姓姜,是中国的太阳神,又是农业神,还是医药之神,相传神农尝百草创医学。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
孔子认为,华夏国家要互相帮助,共同抵抗蛮夷入侵;华夏国家的君主有义务来保护华夏文明。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保护华夏文明,以及华夏国家的居民不被蛮夷侵犯杀戮,是最大的“仁”。孔子的“华夷之辩”,对后世儒家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春秋》云:“内诸夏而外夷狄”;
汉族是地球上人数最多的—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汉族人口一直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一般走在人口居于少数的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它在文明曙光时期,即从新石器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已经在黄河中游形成它的前身华夏族团,在夏、商、周三代从东方和西方吸收新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成员之间大小悬殊,汉族经过2000多年的壮大,已经有10多亿人,是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总共6720万人,其中还包括“未识别”的大约80万人,所以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一共15个民族,最大的是壮族(1300万人),人数不到100万而超过50万人口的有3个民族,人数在50万以下
两千多年前吞并希腊横扫欧洲建立了罗马帝国的亚平宁人,如今在哪里?
晚清民族危机先后出现了3次高峰。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又称“地理政治学”,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
所谓多元性指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等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东西落差如
“中国之中国”历三代秦汉时期,华夏核心文化经春秋战国的历史磨合,到秦一统天下形成一体化
从上述两方面涵义可以直接得出国家的第三种基本涵义,亦即国家的地缘关系涵义。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治整体的代表,它代表国家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和相应的地缘关系基础上,对内建立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的权力空间。当国家处于高度统一时,国家政治整体所体现的统一制度与民族整体所体现的“生存空间”是一体化的,两种整体相辅相成。
“同心圆”模式。由于受“天圆地方”地理观念的影响,古人最初把都城作为国家疆土的中心。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其活动中心区域是洛阳地域。洛阳北依邙山、黄河,南望洛、伊两河,西据秦岭、潼关之险,东靠虎牢、黑石之固,自古为中原逐鹿之地。传说夏禹按“五服之说”探寻统治疆域的中心位置,曾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灭夏后,“汤都西毫”,洛阳为都邑。
“复合”型模式。13世纪70年代初,忽必烈以北京为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元朝以北京为大都,实以北京的战略“枢纽”作用,为入主中原的大计;明朝由金陵迁都北京,实以北京三面邻虏的“外御”作用,为国家命运所系,并以大运河与经济繁荣的苏杭形成“哑铃”之势。清朝定都北京,与元朝的战略意图相似。近代,沙俄和日本从东北、蒙古地区,西方列强从东南沿海地区,对中国构成了“钳形”夹击之势,清政府更以北京“北枕居庸,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左环沧海”的战略地位,为尤关国运的“同心圆”中心。20世纪初期,北京成为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重要阵地。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解放战争向全
中国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极为纷繁复杂的区域和疆界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区域问题,属于“内界”,不具有现代国家边疆的地缘特征;另一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问题,属于“外边疆”,具有类似现代国家边疆的地缘特征。依此而论,中国古代的区域和疆界问题,多数属于内界,但在西域则多属于外边疆。因为历史上的中国西域,曾与现代的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及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存在疆界问题。所以,中国西域更具有现代
2、多元一体地缘结构中的农牧经济二元一体化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基因与网络化地缘结构相密切联系,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的生存方式。这种独特的传统生存方式,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根基。
中国连续统一的文明特征,在地缘结构上与色彩斑斓的欧洲迥然不同。古希腊,由于连绵不绝的山脉把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
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至周代,夏、商、周三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整体,即:“诸夏”或“华夏”。周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
唐代关于“中国”称谓,在原有的意义上大为扩展,其中包含有当今主权国家的基本涵义。唐代文明昌盛,超迈前古,声威远播,西至葱岭以远,东南濒于海。唐朝以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在东部,唐朝与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文化交流相当密切,日本、新罗
孔子“正名”,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企图维持一个周天子的地位。“大同”是他追求的理想社
《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以下引
中国民族之所以具有耐久力,根本点就在于对外来危险无与伦比的抵御消解能力。这抵抗能力和艺术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强力反弹,有限扩张。从总体上看,中国民族在每次战胜大危机之后,都没有西方帝国式的爆发扩张,而总是将胜利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深邃的战略洞察能力。历史上举凡曾经强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国民族,如古罗马、拜占庭、希特勒第三帝国等,莫不是不知进退而衰竭。
这种较为严密的网络系统,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形成了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纽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