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中心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心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五条疾控科负责协调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科负责协调媒体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第六条舆情监测信息分类。主要包括:广安市内传染病事件、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预防接种事件、服药事件、食品安全等。第七条按照《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ii级以上事件引发的舆情视为突发重大舆情,应在2小时内报告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以便及时应对。每月1~30日普通舆情应汇总、分析,于次月5日前报告。
广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0一五年二月十日
企业舆情检测分析报告篇二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四个突破点
第三,和宏观经济比较配套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光有消费服务性,更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设计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现在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因为它跟我国经济的转型,跟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舆情监测报告篇三
去年下半年,邢岑成了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这是随互联网不断发达涌现出的新职业,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庞大队伍。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中国有大约200万人从事这一职业,这一数字后来被国内外媒体广泛引用。这个职业从产生起就伴随着无数争议。有人将舆情分析师比作“网络特工”。或许是背负这样的“名声”,从业者们似乎都不愿意主动谈及他们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舆情分析在中国的出现与自媒体兴起是分不开的。”邢岑这样认为。很多国内舆情公司都是在微博的一片繁荣景象中成立的,他所在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可说是行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支。
人民网舆情频道每天都会推出舆情解读。负责这个频道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于2024年,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目前有200多名工作人员,大多从事销售、技术开发、客服这些周边工作,真正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只有30多个。这30多人又分为两个组,分别负责政务舆情和企业舆情。在人民网,舆情分析师分为几个级别:见习分析师上有助理分析师,再往上才是分析师,分析师之上还有主任分析师。
“如果说网络舆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舆情分析师就是‘气象员’和‘预报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作为舆情分析师,邢岑的工作是撰写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的舆情报告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二是分析。数据来自舆情监测平台,分析师根据数据做出解读。
业内人士介绍,一个事件的舆情过程包括话题设置、发展、平息几个阶段,遇到极值或拐点就得特别注意。但对一件事的判断不仅靠数据,还要有丰富的感知。邢岑说,这个行业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替领导看网”那样轻松。分析师们半个月一次的报告,通常要涉及几个案例。案例选题自己想,并逐个统计数据、做分析。这就相当于几个专题,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