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理论(精选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和动机;会计分析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利润操纵的方法

①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例如:ST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净利润2000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这项交易利润占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

②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的,但实际上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对关联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报,为企业创造了一大块利润。

③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就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企业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反之,关联企业也可以通过把获利强较的资产以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为上市公司注入利润。

(2)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①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

(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①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轻工,1997年主业亏损4292万元,可“庆幸”的是,其在1997年内兼并了长春轻工业机械厂,该厂于1997年11月进行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转让,净利达5198万元,吉轻工也由此当年转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3%.3.2投资收益。

②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例如耀华玻璃在1997年度出现业绩严重滑坡,利润总额仅有143万元。但在利润表中,却出现了高达3434万元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此公司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根据地方财政的有关文件对部分负责科目进行清理。一是“玻璃熔窑之一九机窑停产清理,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问题”,经批准将以前年度“预提的熔窑复置金扣除清理费用的余额1180万元冲销”;二是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公司所欠的财政委托贷款利息就地核销,故将以前年度已计入财务费用的应核销利息进行调整,计1574万元”;三是“因1997年度公司经营效益欠佳,根据公司统一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按年终财政部门清算的工资下浮额相应调整下浮工资,调整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效益工资计680万元。”

2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①内部控制环境的强化。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9).

[2]许彩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2).

[3]高跃生.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几点建议.

[4]童俊莉,俞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利润操纵行为分析.

(一)社会保障一词的由来

(二)社会保障包含的几个方面

社会保障是国民经济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指导和支配。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按照国家享有的法律规定的,按照特约的某一种法规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措施的体系称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不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保障项目。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其中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二、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一样,都是社会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的重要生产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更替,人力资源已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二十一世界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若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推动企业的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的建设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给药因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政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其中,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最紧密的便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又包含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事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来说,企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上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的。

(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人力资源的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如此。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合理的劳动流动机制,进一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保障通过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打破了劳动者和企业自我保障的界限,促使劳动者合理的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保障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员实现了合理的自由流动为企业吸纳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条件。

(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有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根据市场竞争理论和企业生命的周期理论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队伍中来,扩大企业的人才规模,加大企业人才的存量,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人才的扩充,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先进的思想和意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实践;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概述

1.1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给劳动下的定义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此劳动定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其基本观点是:

(1)商品包括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2)最核心的观点是:人们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机器等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转移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在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了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的商品,在生产出来之后,其价值是由这样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部分与投入的人力资本相对应,即劳动力商品的工资部分,它通过工人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属于活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的一部分。第二个部分与投入的物力资本相对应,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厂房、机器、原料等物质资料的价值。它本身不创造新价值,只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把它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这也是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的具体表现。新产品价值的第三个部分,即比投入成本增大的剩余价值部分,因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这部分价值只能是工人创造的。

1.2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的联系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出现了相应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让渡不可能是无偿的、不计报酬的。因而,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原则,凡是参与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不管是劳动要素,还是非劳动要素,都应当参与分配。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资本的和土地的所有权,就是商品这些不同的价值组成部分所以会分别属于各自的所有者,并把这些价值组成部分转化为他们的收入的原因”i。

第二章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2.1.1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分配不合理

2.1.2企业、行业之间分配不合理

一些垄断行业凭借行政垄断地位和准入管制,既享受国家政府扶持,又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垄断收益,并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本行业的高工资和高福利。2010年度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

2.1.3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分配不合理

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扩大,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十分缓慢,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既没有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也没有体现按要素分配原则,更违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2.2从劳动价值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的原因

2.2.1违背劳动价值论,部分行业或个人垄断公共资源,剥削劳动者,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

寻租行为和垄断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石油、电力、金融等国有大型企业行业所取得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也不是依靠资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权力阻挠市场竞争的结果。由于垄断占有国有资产和对经济资源实现垄断经营,从而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收益,而且收益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而不断的增加,使得这些部门和行业员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2.2.2忽视劳动价值论,忽略劳动要素,劳动者报酬过低,非劳动收入膨胀,导致初次分配不公

第三章根据劳动价值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3.1强化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劳动力的过剩,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就与真实的劳动价值形成很大的距离。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工人工资的成本支出与老板的收入比例不合理,企业的利润大部分被老板获得。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和明确劳动者在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3.2不断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决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缩小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初次分配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按劳分配”,还必须把劳动要素作为人力资本来看待,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不仅要参与劳动力价值分配,还要凭借其劳动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分配。而且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劳动者应该获取较大比例的收入报酬。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日趋明显,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等,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的重要理论基础,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上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重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不断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者在再分配中能获得一定的公平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4]中国新闻周刊.收入分配改革剑指国有垄断[J].2010

[5]新京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J].2010

[6]新浪网.据称我国行业收入差距15倍垄断行业收入引不满[J].2011

关键词:社会知觉;偏差;人力资源招聘;应用

一、社会知觉理论概述

社会知觉是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2.自我知觉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念。

3.人际知觉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它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

4.角色知觉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角色是在涉及到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

二、招聘中存在的社会知觉偏见

社会知觉的偏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2.晕轮效应。它指的是以个人某一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形成对该人的整体印象。例如,一名应聘者在面试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招聘人员就认为他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他能力也很强,从而将其招进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事实很有可能并非如此。

3.对比效应。它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例如,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如果排在前面的几名求职者表现得都不太理想,那么排在后面的这名求职者只要比前面的表现稍微好一点,面试官很有可能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4.首因效应。它指的是当人们对某个对象进行知觉时,第一印象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招聘时,求职者如果穿着很随便、不得体,即使在后续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很出色,面试官由于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都不会给他打高分。

5.投射效应。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例如,在招聘中,某一名求职者表现一般,达不到入围的标准,但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和招聘考官一致,则很有可能使面试考官改变之前的决定。

三、招聘中规避社会知觉偏见的策略

人力资源招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规避社会知觉偏见对企业带来的决策风险,有效地提高招聘考官对应聘者的考察效果,并从中甄选出最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1.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于招聘基准、招聘策略、招聘经费、招聘人数列出具体详尽的要求。招聘基准的制定应使得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招聘策略制定时应全面考虑好招聘人员的素质要求并提出招聘备选方案;招聘经费的预算应该合情合理;招聘人数的确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通过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批准。

3.选择科学的招聘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管理科学的进步,招聘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为了规避招聘过程中社会知觉偏见的不良影响,应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招聘方法,对应聘者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与评估。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货币理论;货币流通;通货膨胀

早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有思想家对货币问题进行解释。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曾作了深刻的。但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只会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科学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创造的,要认真学习马克思货币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在资本论中第一次出现“货币”时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有三个理解点:首先,货币是一种一般等价物;第二,货币是一种商品,并且是一种特殊商品;第三,货币的本质体现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货币和其他商品的交换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商品的价格用若干单位的货币表示时货币体现其价值尺度的职能,当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同时发生时货币起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当货币转移滞后于商品转移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人们将货币储藏起来以实现跨期消费时货币起贮藏手段的职能,当有一种货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并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世界货币。

2、信用货币和纸币

信用货币即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如汇票、银行票、支票等等。纸币《资本论》中马克思特指的是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在现代经济社会,国家法定货币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因此可以将纸币看作是银行券,归于信用货币。关于信用货币和纸币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正如本来意义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货币和纸币出现后,资本主义的货币运行有了重大变化,强大的信用货币不断挤出金属货币,进而引起了相当一大部分商品的交换通过票据的抵消得到实现,完全不需要货币支付,同时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信用货币的广泛使用带来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国家可以利用管理信用货币和纸币来调节经济,也就是货币政策。

3、货币流通理论

马克指出,作为流通手段发挥职能的货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当作支付手段发挥职能的货币量还取决于到期支付总额、债务相互抵消状况和同名货币流通次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流通中货币总额规律—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的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对于银行券,其性质不过是流通的信用符号,其流通也受货币流通量规律的支配,其发行数量也应限于流通中必要的金量。

三、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治理我国通货膨胀

1、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源就在于控制纸币发行量使其符合实际需求。

1)中央银行应依法独立制定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应量维持稳定。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流出渠道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各经济主体,显然中央银行在控制货币量供应过程中不仅具有权威的地位,还起着中要的作用。

2)控制货币发行量作为最终的目标,可以通过中间目标如利率等实现。例如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应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商业银行的可放贷货币量进而削弱基础货币的乘数作用,同时提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以吸收社会中的流通货币并且减少消费者的货币需求。但我国的长期利率管制严重阻碍了间接金融调控的进程和绩效。因此我国要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并且进一步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2、依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需求公式,除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以适应经济需求外,当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突然增加时也许可以采取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或者增加商品价格总额即总供给的措施,以提高货币实际需求量。

1)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从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效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货币流通速度职能越来越快,不会呈现减慢趋势,因此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几乎是不可行的。

2)增加商品价格总额即社会总供给是切实可行并且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就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对有发展能力和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研发补贴等宽松的财政政策支持,同时银行应对这些企业进行优惠放贷或者提供信用担保如信用证业务等,鼓励企业扩大其生产。(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

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1-89.

THE END
1.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试题预测(最新版)考试题库161、单项选择题 在认知疗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疗法是(). A.对梦的分析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代币疗法 点击查看答案 162、填空题 情感障碍除抑郁症外还有()、()等几种。 点击查看答案 163、多项选择题 引起应激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A.拥挤 B.噪音 C.空气污染 D.水污染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91exam.org/exam/87-4518/4518088.html
2.首因效应学生处(学生工作部)首因效应:想象一下,在一个聚会上,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他给你留下了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即使后来发现他有些小缺点,这个初印象依然会让你倾向于用更宽容的视角看待他。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也称为“初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我们后来的感知和评价产生长期影响。 https://jyx.zzlgxy.net/i/H202411144152000029942.shtml
3.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免费领取,广东编制招聘备考资料,了解更多考试相关信息 题目 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E 蝴蝶效应 优质答案 查看答案 近期公考资料 2024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教材图书 2025版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华图教育在线APP下载(刷题听课尽在掌握) ...https://guangzhou.huatu.com/tiku/4036112.html
4.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4. 造成知觉变形或歪曲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___ A.知觉的盲目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方向性 D.知觉的整体性 A B C D 5. 知觉过程的选择性,受___的制约。 A.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B.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C.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D.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A B C D 6. 依据知觉对象本身...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6&ex_Id=6927
5.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复习资料37、什么是社会认知?参考答案: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观点的一种心理活动。 38、社会认知有哪些特性?参考答案: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性。 39、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与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参考答案:社会认知的基本范...http://www.mdgs-edu.com/fxzl/1779.html
6.心理咨询师二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总结距离知觉判断依据有三个:一是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二是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铁轨交叉)、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三是双眼线索:两眼瞳距大约为65毫米,看同一物体时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立体电影、立体摄影即利用了双眼视...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1137081_943225074.html
7.招教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重难点都在这里了!(2)不良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这个学生,让其好的品质掩盖了其不足的地方,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样也是不公平的,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教师有偏见。 (3)教师应如何改进: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http://gzjsksw.com/gzjszpw/191.html
8.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E.鲶鱼效应 查看答案解析【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知觉偏见的原因。知觉偏见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作用(刻板印象)。参见教材P99https://www.zikao365.com/ask/ad1901021636.shtml
1.心理知识48——眼前的偏见因此购物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实不仅购物如此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需要我们警惕眼前偏见的影响。四、应对措施克服眼前的偏见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长远眼光在做决策时考虑未来的潜在价值和影响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第二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追求眼前的诱惑而是理性分析各种选项的利弊第...https://www.jianshu.com/p/ddc56cec74dc
2.心理降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走进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比如在有些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些思想,或反复强调孩子必须做/不能做某些事项,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索然无味的教导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反而有可能在他们走向叛逆道路上添加一把火。在推销产品时也是同理,网络上常说“重要的话说三遍”,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http://gaj.haibei.gov.cn/xwdt/bjdt/9107441.html
3.探究‘为什么错’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影响犯错人类的思维方式复杂而多变,错误的产生往往与我们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心理学家指出,认知偏差是导致错误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思考和判断时所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常常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例如,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使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信息,以支持他们已有的信念,而忽视与之相矛盾的信息。这...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PLO2BL0556A727.html
4....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12.“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了知觉偏见中的(B)P100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定型作用 D.首因效应 13.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D)P103 A.自尊需要 B.胜任需要 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 14.某组织通过公关调查确认自身处于最佳形象管理状态即(B)P196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26194550
5.心理降人际关系教案(全文)(5)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 老师:通过这六点我们可以看...https://www.99xueshu.com/w/sg44d74xe5ms.html
6.公共关系学试题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考36.影响受众选择性注意的主要因素有( ) A.对比 B.强度 C.位置 D.重复 E.变化 37.一般说来,构成态度的要素包括( ) 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知觉 E.需要 38.下列选项属于有组织、有目的又比较规范的言语沟通活动方式的有( ) A.会议 B.演讲 ...https://www.hbzkw.com/exam/20090530180102.html
7.基础心理学知识认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20707.html
8.新编心理学重点④刻板印象(形成偏见)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规律 感受器是分析器对事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R。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E。E=1/R 能引起差别感觉...https://www.360docs.net/doc/2cdfd6d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a4.html
9.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2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347《心理学专业综合...3.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 分) 4.试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10 分) 5.简述学习理论中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反射)说。 (10 分) 三、论述题(55 分) 1.评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5 分) 2.试论述任意两种情绪的重要理论,并结合情绪理论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谈谈...https://m.ekaoyan365.com/zhinan/49801.html
10.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多选题 试题出自试卷《00182《公共关系学》真题及答案解析(2019.04)》 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 )。 问题1选项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E.蝴蝶效应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https://www.educity.cn/tiku/10788064.html
11.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http://m.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0425.html
12.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知觉(整体属性)&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对物的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4 个) 影响知觉的因素(主观&客观) 社会知觉的种类(对人、自我、角色、人际) 归因理论提出者——海德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因、近因、晕轮、心理定势、制约、线索偏差、投射心理) ...http://www.zikao35.com/34429.html
13.心理降试题及答案19.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BCD)的知觉 (A)环境 (B)自己 (C)群体 (D)他人 2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BC) (A)态度 (B)偏见 (C)歧视 (D)距离 21.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https://www.ruiwen.com/shitidaan/8245190.html
14.心理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带答案)25、导致青春期烦躁的主要生理因素是( C )。 A.身高 B.体重 C.性 D.认知 26、心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 ) A Psychologist B psychology C psychopath D psychiotry 27、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下列哪个学派的基本概念(A) 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418803.html
15.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8年大学生心理降知识竞赛题库38.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是什么?恐怖症 39.人类基本的情绪有哪四种?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40.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被称之为?共情 41.“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什么不可改变?气质不可改变。 42.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什么器官?大脑 ...http://www.jxhjxy.com/lxy/xsgl/xshd/content_20416
16.管理学基础·考试·看云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 ?X 理论和 Y 理论是由道格拉斯· 麦格雷戈 (Douglas M.McGregor, 1906-1964) 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X 理论指人本性是坏的,一般 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尽可能逃避工作...https://www.kancloud.cn/oscar999/exam/152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