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社会知觉实质上是对人的知觉,由于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特点,以及知觉情景因素的复杂性,社会知觉往往发生偏差。社会知觉偏差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等。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时刻提醒自己预防和控制社会知觉偏差的发生。
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效应,防止“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在人与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判断。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首先,第一印象的形成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不同环境或事物的影响,而很少会单纯地根据人们的观察去直接形成印象。例如,在一个豪华客机上遇到一个人,与在一辆公交车里遇到一个人,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第一印象会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第一印象是根据被观察对象的一个有限的行为形成的,而且是高度个体化的偶然的反应,它忽视了对被观察对象的个性,智力等的考察,因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第三,第一印象会造成认知上的惰性,形成对被知觉对象的固定看法。所以第一印象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会造成“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这给班主任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某学生的第一印象好,就看不到他的缺点,第一印象不好,就看不到他的优点。因此,班主任应正确对待第一印象效应:一方面,在看待学生时,一定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的眼光,要以第一印象为先导,连续观察感知,反复深入甄别,防止对学生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结论。另一方面,班主任一定要注意给自己的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和同学见好第一次面,谈好第一次话,帮助学生做好第一件事,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防止晕轮效应,以免“一叶障目”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每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也就是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好像刮风天气到来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日晕把月亮光芒扩大了一样。晕轮效应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推理上的以点及面效应,即根据一个人的个别品质做出对其全面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证明了晕轮效应。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两种介绍间的差别。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所以,在学校班主任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这种偏差不仅影响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晕轮效应的极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从喜爱一个人的某个特征推及到喜爱他整个人,又进而从喜爱他这个人泛化到喜爱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遮掩性,二是表面性,三是弥散性。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合理地运用晕轮效应。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的实际,了解考查。作为班主任,在了解和评价某个学生时,不要过早地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简单地下结论,更不能凭感情用事,片面地根据一时一事就对某个学生一概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认识主观印象的表面性、肤浅性和虚假性,冷静分析,客观评价,深入实际,全面了解考查。其次,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遇到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要注意多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待好的学生不能“一好百好”,对待差的学生不能“一差百差,一无是处”。
三、运用近因效应,注重前后联系
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正视近因效应的存在并正确地运用它。首先,要预防近因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物,把对学生的每一次感知,都当作我们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其次,重视和把握从每一个学生身上获得的最新信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班主任在对待学生,尤其是教育“差生”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好的思想萌芽、言谈举止和学习进步等,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分析,并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表扬、鼓励,积极实施对差生的转变,这样班主任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言行,也要认真分析、妥善处理,要避开近因效应的影响,使其消除在萌芽之中,使学生能在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时时处于发展进步之中。
四、纠正定型效应,全面看待学生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班主任往往会带有社会知觉的偏差去了解学生,以致造成一些认识的误差,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预防和调控各种社会知觉偏差,从而,促进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