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
壹心理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国外代表性观点
1.格尔登·奥尔波特(G·Allport,1968):是旨在理解或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肖和康斯坦佐(Shaw&Constanzo,1982):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3.埃尔伍德(Ellwood,1925)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4.尹恩·罗伯逊(198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二)我国代表性观点
1.吴江霖: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孙晔: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4.周晓虹: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
界定社会心理学需考虑:
1.行为的界定
狭义:外显行为
广义:既包括内在心理也包括外显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
2.反应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
个体心理:强调对外界情境的反应以及在生平情境中的历史积淀;
群体心理:强调群际空间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二、研究领域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个人的知觉与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格发展、应激与情绪问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从众和模仿等
(三)群体心理
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领导人的行为、
群体行为、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二)三种种研究取向
1、心理学取向:
麦独孤:本能论—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归之于本能。
弗罗德·奥尔波特(F·H·Allport):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推进了用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传统以及对社会促进现象的研究。
2、社会学取向:
罗斯:着重研究群体生活,其中模仿和暗示在群体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社会控制论。
3、文化人类学取向:
通过比较文化的调查与访问,或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行为进行系统观察,或对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使用等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孕育时期
美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称其为社会哲学阶段
时期跨度较长: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在这一时期,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观点划分出来,但也有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
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人性的研究
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苏格拉底说过:“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从这一观点来看,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
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的学说中继承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他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二、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施泰因尔联袂主编《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借助哲学、人类学和史学的取向,对民族群体的语言、风俗、习惯进行研究。
1897年,美国人特里普利特对“竞争”现象进行了全新的研究,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首次实验结果;
1908年,这一年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分别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那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只有作为某种普遍物的成员才能表现自己”。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体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他历时20年(1900-1920)写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比如,语言、神话和习俗就不是由个体创造的,而是社会的产物;因此,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自己的方法对这类文化产品进行分析。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这一理论形态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在他的著作《模仿律》(1890年)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并借此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塔德写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并且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由于塔德将模仿和暗示视为最简化的个人活动,因此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