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锦江之星”;进入21世纪,各种经济型酒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携程网和首旅集团于2002年共同推出如家快捷品牌,美林阁于2003年推出“莫泰MOTEL168”品牌,2004年,徐曙光创立格林豪泰(GreenTree)品牌,同时美国速8和法国雅高旗下“宜必思”等国际品牌也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7天和汉庭相继成立。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部分地区迅速扩张,并积极打造全国性品牌;中国经济型酒店进入了飞速增长阶段。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门店和房间数分别达到4270家和461115间。
二、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状况
1、十年飞速发展
1996年锦江之星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后,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并不快,到2000年时只有23家,不过入住率一直高于传统酒店。当时主要做酒店预订业务的携程看到这点后决定进入经济型酒店行业,然后很快出现了一批经济型酒店品牌,整个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寡头雏形初步形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已经出现了锦江、如家、汉庭、7天、莫泰等许多品牌。锦江之星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一直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但其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已被晚6年成立的如家所取代,并且已经出现明显差距。前十大品牌中,如家遥遥领先,第2~5位规模较接近,随后迅速缩小,中州快捷和城市客栈只有两三千间的规模。
从上图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如家以7.8万间的客房数稳坐行业第一位置,老牌锦江以4.8万间距第二,7天、莫泰、汉庭的客房数也都超过3万间。行业前五大品牌客房数达到23.65万间,占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客房数的51%。前十大品牌中,客房数超万间的有7个,法国雅高酒店集团旗下宜必思以7661间居第8位。前十大品牌客房数28.9万间,占比达62.7%。
3、每家门店平均客房数相差较大
按门店数和客房数排名的前十大品牌都没有变化,但他们的排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品牌每家门店的房间数不同。
从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宜必思每家门店的平均客房数最多,速8最少,前者约是后者两倍;在美上市的如家、汉庭、7天数量相近,在100~120家之间,是目前的主流配置。
4、价格定位较低
从表中可以看出,汉庭、格林豪泰、宜必思均定价在200元左右;锦江、如家和7天则在180~160元之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品牌差异化竞争策略;前者更多地面向中小企业主和企业管理者的商务旅客,后者的7天主要锁定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
从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价位结构看,150~200元的酒店数量占51%,其次是200~300元价位的酒店占26%。最近开始热起来的百元酒店也占了5%的份额;300元以上的价位与经济型酒店的定位已不太相符,市场份额也只有3%。[FS:PAGE]
5、入住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中的如家、7天、汉庭近三年的入住率都维持在85%以上的水平,锦江之星的入住率也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由于经济型酒店相对数量还不多,目前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入住率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下图是在美上市的三家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情况: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已初具规模,行业寡头雏形开始形成;但寡头之间的竞争还不激烈,目前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还处在侵蚀低星级无品牌单体酒店市场阶段。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也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7天连锁CEO郑南雁表示,经济型酒店的前四五个品牌每家发展到1500~2000家门店的规模完全没有问题,7天将集中资源尽快实现1500家的规模。截至目前,如家签约酒店数量已达1000家,7天预计2011年也将实现千店布局。
三、驱动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因素
1、GDP快速增长
近十年来,中国GDP快速增长,人均GDP从2000年的7858元人民币增长至2009年的2.5万元人民币,取得了12.5%的复合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年至2014年中国GDP还将取得10.3%的复合增长率。
2、旅游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中国旅游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直接带来的商务活动增加;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观念转变后外出旅游活动更频繁都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住宿酒店的需求。根据EuromonitorInternational统计,中国住宿业在2003至2008年取得了9.5%的复合增长率。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门店数量和房间数同期取得了100%和98%的复合增长率。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7万元人民币,接近30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5153元人民币,接近1000美元。5年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0%和9.6%的复合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高收入水平又成为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可以预期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将随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注:数据来自张红英研究论文《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旅游出游率关系的构建》
4、中小企业数量继续增加使商务活动更加频繁
5、经济型酒店占比依然很低
根据摩根大通统计数据,中国住宿行业还处于零散的碎片化时期,75%的住宿服务都是由个体经营的无品牌旅社(guesthouse)提供的,经过评定的星级酒店只有19%的市场份额;经济型酒店在整个住宿行业中的占比更是只有6%,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
今后经济型酒店一方面将随整个住宿行业的增长而增长;同时,经济型酒店还将侵蚀低星级酒店和无品牌旅社的市场份额。如果以欧美等国经济型酒店占比的一半30%计算,中国经济型酒店也至少还有5倍的增长空间。
6、数量众多的二三线城市需求将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数量众多的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很多还处于基本未开发的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分布最多的前十大城市中,除武汉和成都外,其余8个城市都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的65713间和46428间的客房数也远高于其他城市低于2万间的水平。就是在前三十个城市中也都是省会或经济特发达的城市。
从如家、7天、汉庭的城市分布来看,三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其他省会不到35个城市酒店数占比分别为64%、81%和75%。而截至2010年三季度,三家进入的三线以下城市数分别为100,40,和20个,但相应的酒店数占比只有36%,19%和25%;而且还有许多城市是这些品牌没有进入的,汉庭更是从这个季度才开始大举进入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华南市场。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在许多中小城市都有相当的竞争力;如果充分开发这些市场,中国经济性酒店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行业展望
1、行业快速增长,寡头竞争格局越趋明显
基于以上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3~5年内中国经济型酒店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前几个品牌在规模迅速扩大后行业的寡头竞争格局将越来越明显。目前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还不到十个,小品牌数量则有几百个;随着行业的发展,因快速扩张的需求和优秀酒店物业资源的稀缺,品牌之间的整合也不可避免。
从国外酒店行业的发展历史看,美国最大的酒店集团温德姆酒店集团旗下11个品牌只有1个是自己创建的;法国雅高集团自1974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收购发生。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这几年间,如家通过并购“七斗星”成为了行业老大;汉庭收购“宜居”实现快速扩张;今年连一向稳健的锦江之星也并购了金广快捷。在今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过程中,品牌之间的整合难以避免。
2、加盟店比例继续提升
经济型酒店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资金的限制和寻找当地优秀物业资源需要,会通过加盟的方式快速占领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酒店品牌加盟比例均已超过50%。近年来中国各大经济型品牌加盟店的比例不断提高,以下是在美上市的三家中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加盟店的占比变化:
3、入住率短期内将维持高位
入住率是经济型酒店运营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水平一般都在80%以上,远高于维持酒店盈亏平衡所需的50%~60%的入住率水平。
从在美上市的三家中国经济型酒店看,他们的入住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还没有下降趋势;汉庭的入住率还有较大的增长。7天CEO郑南雁表示,现在的入住率主要受新开酒店的影响,新开酒店一般需要3~6个月才能达到正常的入住率水平;今后几年入住率还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未来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可能会有所下降。
4、多品牌发展渐成趋势
在前几大品牌中,汉庭原本就是从中高端的“汉庭酒店”品牌发展到“汉庭快捷”品牌,随后有发展了“海友客栈”品牌;锦江旗下更是有“锦江之星”、“百时捷”、“金广”、“达华”和“白玉兰”等多个细分品牌;莫泰也有“MOTEL168”和“MOTEL268”品牌;如家也表示要开始发展中高端的“和颐”品牌。特别是在最近“百元酒店”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品牌都希望尽快进入这个市场。郑南雁也表示7天以后也会发展多品牌。
此外,虽然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主要由本土企业占领,但高端市场还主要是国际大品牌。待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的实力后也可能会通过发展多品牌与国际品牌争夺高端市场。不过这在短期内应该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