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性质的?它有几种?
属于中间或边缘学科,即介乎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是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有两类: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研究方法?试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
优点:现实性(自然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法: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
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4、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共处:(1).都强调对个体的研究;(2).偏重对认知的研究;(3).强调实验研究——方法;(4).都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理论基础。
区别:(1).人性哲学基础不同;(2).历史发展的不同,现代心理学是以1879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开创心理学新纪元,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却受到批判,因为远离社会生活。
5、学习与研究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第二章、个体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2、为什么说个体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和成熟过程相适应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方面;(3)社会化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会受内外界的影响。
3、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机制有哪几种?
(1)、有“依从”,它基于强化的原则(2)、“认同”,它基于榜样原则,比依从深入,有一定主动性积极性,是个体社会化由外向内发展深入的标志。(3)、“内化”体现出对人、对
事以为在原则上可信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或准则来接受社会的影响。三者重叠起作用,效果和力量不用,它所根据的心理原因或动力也不同。
4、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社会化内容相同吗?
不同。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个体继续社会化: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可称之为继续社会化发展阶段。在原有基础上拓宽、加深与提高,内容上包括要求个体对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生活教养方面的继续学习问题。
5、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6、社会角色、角色网络、角色冲突、性别角色社会化各作何解释?
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网络/角色从: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7、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有些什么特点,实现途径是什么?
特点:(1)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2)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3)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学会正确处理与家人邻居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突出内容。实现途径:(1)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认识到培养对新鲜事物敏感的重要性。(2)从老年角色变化的特点出发,应顺应形势的发展。(3)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4)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
8、逆反心理作何解释?它为什么在青少年什么上表现明显?
逆反心理: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青少年在此阶段往往表现出对家长、对老师一种反抗、蛮横的心理行为,带有浓厚的“否定”,“争取独立”的色彩。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原因:(1)青少年活动交际的天地扩大了,家庭已不再是他的活动的主要场所,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广更多了。(2)青少年开始了青春期,出现了第二性征,引发了模糊的性意识和性萌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日益明显起来。(3)在迅速成长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意识加强了,产生了对家事国事的责任感。可见,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承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
第三章、自我—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游戏,扮演角色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