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3.宗祠。宗祠又分为:
(1)总祠: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宗祠: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支祠: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又可划分为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1.公祠: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还有一种是皇帝颁诏修建的,如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公里处有个"杨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的,是元代时他的第十七代孙奉旨修建的。
2.私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生祠是祠堂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始于西汉时期。汉孝文帝时燕相栾布(~前145年〉在吴、楚七国叛乱时,因击齐有功而被封为俞侯,后又做燕相,燕、齐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为其建造了生祠,叫"栾公社"。唐代也有生祠但不多见。明天启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1568年~1627年)把持朝政、权倾天下,许多献媚官员或畏惧其气焰者,纷纷上奏朝廷请命为他建立生祠。清乾隆年间,傅恒(~1770年)在平定大金川后班师回朝,乾隆帝下令为他建了一座生祠,该祠中的碑文记录了傅恒一生的丰功伟绩。如今,傅恒和魏忠贤这两位代表着一忠一奸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祠碑都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