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使用程度的用户,平台也会有不同的价格策略。近日杨先生觉得某打车软件明显涨价了,便改为使用另一个打车软件,却因为多年未用该平台打车,平台给了他一张9元抵扣券,原本12元的车费瞬间降至3元。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则认为,大数据“杀熟”通常是基于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能力和对特定服务的依赖程度。“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如购买频率、选择的服务类型、支付意愿等来判断用户的黏性和对价格的敏感度。”
为什么商家对黏性更高的老用户反而提供更高的价格?詹军豪表示,对于老用户,因为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对平台的依赖性相对较强,平台推测这些用户即使面临价格上涨,也不会轻易更换服务,因此敢于对其实行更高的价格策略。“这种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价格调整,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是“杀熟”还是差异化营销?
专家:看平台是否有价格歧视
郭涛表示,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法律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但由于大数据“杀熟”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此外,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尝试新的技术手段来规避监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实现更精细化的差别定价;采用区块链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同时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少细化规定,实践中鲜有平台承认自己存在利用大数据‘杀熟’行为,仅认为是针对不同用户所进行的合理的差异化营销。”邓志松表示。
那要如何界定是大数据“杀熟”还是差异化营销呢?郭涛告诉记者,从技术上讲,两者都涉及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但出发点不同。“差异化营销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个性化营销;而大数据‘杀熟’则是通过分析用户的数据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在实施差异化营销时,应遵循合法、合规、合理的原则,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詹军豪则表示,界定“杀熟”和差异化营销的关键,主要看平台是否利用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进行不公平的价格歧视。“如果价格差异是基于合理的市场因素、服务差异或用户等级,并且是公开透明的,则属于差异化营销;但如果价格差异是基于用户的个人数据,而这些数据与提供的服务质量或成本无关,且用户没有得到充分的告知和选择,那么就可能构成大数据‘杀熟’。”
“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维权成本高消费者“自认倒霉”
北京消费者协会此前做过调查,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在遭遇大数据“杀熟”后选择不再前往涉事商家消费,同时约有三成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仅有极少数消费者选择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何会这样呢?
邓志松告诉记者,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算法定价具有即时性、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数据和算法规则由平台监管,监管部门很难查证和处罚,消费者更加难以发现;另一方面,即便消费者察觉了,也因为‘杀熟’集中在网购、出行、订票等消费金额相对较小的领域,且起诉面临维权成本高、举证困难、价格歧视法律认定模糊等诸多困境而放弃维权。”
建议:
法律上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技术上公开算法模型
此外邓志松说,鉴于数据和算法规则由平台监管,消费者往往存在举证困难问题。“例如难以察觉前后几分钟机票价格随着查询次数上涨,也难以固定证据。”邓志松建议,通过对举证责任进行合理的重新分配,以降低消费者维权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