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贸进出口规模大,但增速下降明显
2012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65.73亿美元,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但近年来增速下降趋势明显,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36.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6%,出口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的34.5%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0%,进口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的39.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6%(见表一)。
表一:近年我市外贸进出口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
额增长率
出口额
增长率
进口额
2009年
608.13
386.51
221.62
2010年
829.04
36.3
519.67
34.5
309.37
39.6
2011年
981.88
18.4
608.32
17.1
373.56
20.8
2012年
965.73
-1.6
614.45
1.0
351.27
-5.9
2013年
上半年
479.45
1.6
309.75
4.0
169.71
-2.6
与全国、全省及深圳、厦门等地比较,2010年我市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领先于深圳、厦门等地。但从2011年起至今年上半年,我市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除今年上半年进口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也明显低于深圳、厦门等地(见表二)。
表二:近年我市外贸增长率与全国及其他地区比较(单位:%)
2013年上半年
全国
进出口增长率
34.7
22.5
6.2
8.6
出口增长率
31.3
20.3
7.9
10.4
进口增长率
38.7
24.9
4.3
6.7
浙江省
35.0
22.0
0.9
6.5
35.7
19.9
3.8
11.0
33.4
27.3
-5.8
-4.2
深圳市
28.3
19.4
12.7
42.2
26.1
20.2
10.5
33.8
31.8
18.2
15.9
54.2
厦门市
31.7
23.0
6.0
19.0
27.7
20.7
6.4
20.0
26.8
5.4
17.5
宁波市
20.6
(二)出口贸易订单状况不佳、利润下降
(三)进口贸易比重相对偏小,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2012年我市进口贸易总额为351.27亿美元,仅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4%。我市外贸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近三年来顺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10年、2011年、2012年顺差分别为:210.30亿美元、234.76亿美元、263.18亿美元。而且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
(四)新兴市场增长明显,传统市场持续低迷
近年来,我市外贸新兴市场增长较快,全市对非洲、东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的出口增长形势较好,从东盟、澳大利亚、印尼等地的进口增长势头也较好。但我市对欧美日等传统外贸市场的进出口业务持续低迷,总体上近年来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呈现萎缩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市对欧美日出口比重合计为49.9%,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五)进出口企业数量多,但实力不强
我市现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3万家,其中2012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为134家,仅占1%,而且我市外贸百强企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经济效益不高。此外,约有九成多的企业是中小微外贸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实力总体不强,大部分企业缺乏转型升级能力。
(六)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我市外贸以一般贸易为主,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占全市出口、进口贸易比重为80%和69.8%。在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是“主力军”,2012年占比分别为56.0%和19.0%,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高,仅占8.0%;在机电产品中,是以组装的、附加值并不高的液晶显示板、灯具、汽车零件、电线电缆、船舶、集装箱等产品为主。在进口产品结构中,以废金属、初级塑料、铁矿砂、二甲苯等初级产品为主。
二、我市外贸优势弱化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外贸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等客观因素外,从我市自身发展来分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制造业对外贸的支撑力减弱,产品竞争力不强
当前我市制造业对外贸的支撑力趋于减弱。我市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竞争加剧、升级缓慢,部分产业已经向江西、安徽等地转移;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并且没有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而且近年来我市没有引进对出口带动作用明显的外资大项目,外贸出口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同时,现有出口产品总体上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占了我市出口额的四分之三,但机电产品多而不精,纺织服装档次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份额较低。此外,大量的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研发、自主专利技术、自主品牌等都比较缺少,出口产品总体上缺少议价能力,出口企业效益下降、利润普遍低下。
(二)市场开拓不够,贸易模式创新不力
我市企业总体上营销渠道不够完善。出口企业过多地依赖传统营销方式,大部分企业过于重视“参展接单”,而对“走出去”工作不够重视。我市企业在境外设立贸易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网点的数量不够多、档次不够高,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终端客户找需求的渠道不够宽。而进口企业对中高端消费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量都不大,缺少开拓腹地市场打造专业进口基地的能力。同时,面对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市大部分进出口企业都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和行动力,在电商领域成效显著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由此导致我市进出口业务市场渠道比较狭窄,增长受到制约。
(三)周边城市政策优势挤压,我市政策劣势逐渐显现
近年来,宁波周边地区和城市获得了不少政策优势,特别是舟山群岛新区的成立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展,使得这些地区的外贸发展获得了许多税收、通关、业务开展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义乌市,去年下半年获得了先行先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政策,义乌市场经营户以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货物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同时又有出口补贴政策,导致当地外贸业务量“井喷”。今年上半年,义乌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5.8%,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08.2%,在全省上半年出口11%增幅中占到8.5个百分点。而我市外贸政策创新力度与几年前相比却有所弱化,对外贸的政策扶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周边地区的挤压下,我市已经处于不利地位,部分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口业务出现外流,对外贸的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影响。
(四)考核机制不够科学,重视程度有所弱化
长期以来,我市对外贸工作的考核比较重视进出口规模、进出口增长率等规模性指标,而对出口产品品牌层次、出口销售利税率、市场开拓及贸易方式创新等事关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不够重视,考核机制不够科学。政府在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对外贸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外贸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对外贸发展的总体设计都有所削弱。
(五)通关效率不够高,口岸环境不够优化
三、再创宁波外贸发展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构建环境新优势
要形成更优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大力争取国家扶持政策。争取将宁波列为全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使国家外贸新政在宁波先行先试;抓住国家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范围的潜在机遇,积极扩大市场采购贸易宁波模式;争取为民营企业在重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许可、援外和境外工程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公平竞争的待遇;争取调低出口退税地方承担比例,减轻我市地方财政压力。二是要加大政策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要不断创新财税、通关通检、金融、外汇、信保等政策,深挖外贸政策扶持潜力;要系统跟踪研究舟山群岛新区成立、上海自贸区获批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外贸新政,努力借鉴,并提出应对措施;要加大对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及对新兴市场开拓及贸易方式创新的支持;要不断提高通关、报检、出口退税等环节的便利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宁波口岸的综合服务水平与上海看齐。
(二)“强平台”与“优服务”相结合,构建载体新优势
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外贸功能区和平台载体的作用。一是要深挖宁波保税区潜力。在延伸保税区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影响力,真正发挥前“店”后“仓”的优势;发挥保税区作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继续推进进口商品市场建设,不断推进进口贸易便利化;借力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试点政策,打造全国‘海淘’商品的集散中心;依托保税仓储功能,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扩建出口采购配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公共物流中心。二是要加快发展梅山保税港区。发挥政策优势和港口优势,努力建设特色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形成和信息发布中心共同支撑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发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政策优势,打造汽车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平台,将梅山建成长三角地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中心。三是要对我市现有的保税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进行整合研究,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的集合效应;并持续推进国贸平台、金融中心、港航物流中心、海曙出口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平台等其他外贸平台载体的建设和功能完善。
要进一步优化外贸公共服务。一是要大力培育进出口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投入,提升信息、政策、人才、融资、法律、预警、审批、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水平,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要加强外贸公共服务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三)“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构建市场主体新优势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在引进一批对出口带动作用明显的外资大项目。二是要总结一批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把贝发集团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成功模式编成案例,分类总结总部型、渠道型、供应链型企业的不同成功典范,推介标杆企业在体制、管理、技术、营销和商务模式上的创新成果,以成功企业带动其他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三是要大力培育一批本土型跨国公司和外贸供应链管理企业。引导重点企业立足宁波总部,组建内外对接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引导有条件的外贸企业整合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品牌营销、物流分销等供应链环节,为其他企业提供供应链综合服务,获取成本和规模优势。四是要引导中小微外贸企业专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开发特色出口产品,开拓新兴外销市场,形成一批“专、精、特、优”的中小微成长型外贸企业。
(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构建产品新优势
要以创新驱动为契机,提升出口产业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一是要以传统产业开发高端出口产品为突破口,鼓励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扩大“高、精、尖、新”产品出口。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兴出口产业。推动企业加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力度,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推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国际化,培育出口产业的后继梯队。三是要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出口企业通过自创、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扶持企业收购境外知名品牌;培育行业、区域出口品牌,培育块状经济“联合品牌”;与国际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知名度。
(五)市场开拓与商务模式创新相结合,构建营销新优势
要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和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来深挖国际市场潜力。一是要在做好欧美日传统市场深度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大“金砖四国”、自贸区协定国家和东盟、中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市场开发力度。二是要创新国际市场开拓方式。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大力建设境外销售中心、配送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络,促进企业从“供应商”向“经销商”转变,增加对终端客户销售的比重。三是要依靠政府“组团”力量,建设境外交易展示中心和商品市场,为商户和商品构建庞大而稳固的销售网络和平台,打造成我市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外贸“窗口”。
要适应网上业务日益增加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外贸电子商务。一是要进一步宣传电子商务对外贸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对企业网上交易进行指导,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二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外贸电子商务平台。要与国内外知名网站加强合作,培育一批行业性、专业性的电子商务平台;要大力扶持大宗商品交易所、世贸通、商务通、第四方物流平台、网上消博会等现有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并通过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来提高平台的公信力。三是要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建设网络促销平台,加强网上展示促销,拓宽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四是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宁波外贸”网站的建设、维护和宣传,推动物流配送与网上销售业务协同发展。
(六)出口与进口相结合,构建外贸结构新优势
一是要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在扩大大宗商品、重要原材料产品进口的同时,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节能减排环保等产品的进口量;要大力推动农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加大对洋酒、水果、食用油、婴幼儿食品、保健品等中高端消费品进口专业市场的培育;要做好梅山汽车整车进口业务,不断提升整车进口量。二是要拓展宁波进口商品的内销渠道,把产品进口与拓展腹地市场连接起来。积极在周边腹地,培育宁波进口商品专业市场的宣传平台和分拨中心。三是要加强进口主体和载体培育。培育一批进口贸易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内销渠道通畅的进口市场;建设一批进口贸易集聚区,大力提升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中心的功能。四是要优化我市进口贸易的发展基础。提高商品进口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发挥宁波保税区作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逐步使宁波成为国内重要的进口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