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
我们首先去了网师园,坐个公交,进入一片居民区,走过一条窄巷,它就那么静静地出现在了眼前。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不显山不露水,真真地应了那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网师图2园很小,因而当我们一百多号人涌入时,里面便显得分外局促,难以体会古时小姐一人在园中散步时所领略到的独特韵致。我们的到来倒像是一群凡俗之客对这一片静谧的鲁莽冲撞了。
园林调研报告篇1(一)古城区的绿化
苏州原来绿化比较滞后,90年代人均绿地面积仅1.6平方米,90年代末开始有了一个飞跃,目前人均绿地面积11.6平方米。二年内投入23亿元,建成了100多个市级公园(3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为18万平方米)、区级公园(3000平方米——3万平方米)和小游园(3000平方米以下),使市民出门350米内就能步入绿色空间。均衡绿地布局,精心建设小、多、匀、精的公园绿地,每年新增绿地均在50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全城皆园”的新景观,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古城区绿化着眼于保护,20xx年实施环古城——护城河绿化,面积总计14平方公里,河道绿化带宽为50米—100米,象一条绿色的项链,使苏州古城熠熠生辉。
把苏州园林向道路、河道、小游园等绿地延伸,提出“苏州园林——园林苏州”的绿化建设口号,将亭、廊、景石、特色植物(如南天竹、造型罗汉松、五针松)等运用到街头绿地,将养护工提升为盆景工。
(二)新城区的绿化
新城区的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利用自然山水展开。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起点高、手笔大、理念新,积极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和创业投资环境。其中金鸡湖是工业园区宝贵的风景资源,目前,金鸡湖湖滨大道、中央公园、香樟园、文化水廊等相继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投资11亿元,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人文、自然的结合博得了人们的好评,成为一处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化面貌直接带动了园区楼盘的销售。苏州高新区立足于建设国际型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区内的著名山体,建成了大型游乐主题公园,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来此观光游玩。成为“绿色、生态、花园”式的新城区,苏州一南一北两大门因此而越发靓丽。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篇1苏州,一个具有2520xx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气质婉约,这是我未见它时便有的期待。是在许多城市高楼阔路的雷同反复之后,见到苏州的矮房、流水、白墙,并不抱太大希望的我确是被其与我期望的重合度给震惊了。第一次对一座城市这么图1有好感。因而,对于次日的园林之游便多了几分期待与信心。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篇1调查报告: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xx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校园园林绿化植物和设计探究调研报告篇1调查报告: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__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园林植物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或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校园园林植物调查报告,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课题的提出
二、调查范围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植物。(野生类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五、研究成员生物兴趣小组
六、指导老师
七、研究过程
1、实地调查:由指导老师分次带领各班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第1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综述1
1.1.1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义1
1.1.2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涵盖领域1
1.1.3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效益分析2
(1)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分析2
(2)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效益分析3
(3)城市园林绿化经济效益分析4
1.2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背景5
1.2.1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阶段5
1.2.2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总体特征9
1.2.3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影响因素11
(1)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1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2
1.3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经营模式13
1.3.1园林绿化业务承接13
1.3.2园林绿化组织投标13
1.3.3组建项目团队和实施14
1.3.4竣工验收及项目结算14
1.4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特点14
1.4.1按产业链角度划分14
(1)城市园林绿化专项经营14
(2)城市园林绿化一体化经营15
1.4.2按客户群体角度划分15
(1)承接政府投入园林项目15
(2)承接社会投资园林项目15
第2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市场环境分析17
2.1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7
2.1.1行业管理体制分析17
(1)行业主管部门及自律性组织17
(2)园林施工资质等级及管理18
(3)园林设计资质等级及管理20
(4)园林工程项目的监管体制20
2.1.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21
(1)《城市绿化条例》解读21
(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解读23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解读24
参与学生:黄慧妍、王捷雨、陈科霓、林晓冰、司徒浩然(广铁一中)
指导老师:谢辅宇周杰敏
一、研究背景:
植物对环境有很大的保护和美化作用,然而城市里长大的我们对其种类和作用的了解少之又少。在每天经过的园林,我们常常只是单单地看看,至多给与好与坏,美与丑的简单评价,而没有去仔细了解它、各种植物的名字和园林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习性、季节周期对园林设计有什么影响呢?因此,我们主要探究植物种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来提高人们对植物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1、欣赏身边美景,了解植物名称、生长习性。
2、了解园林设计与布局。
3、了解各种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4、调动组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组员科学实验的精神、增强组员的动手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活动方案设计:
通过在户外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拍摄取景、作简图,将植物大致分布的位置标记在画纸上,对不知名的植物通过网上搜索而获知其名称习性,后通过电脑程序编辑还原指示图。
预计结果:
制作出指示图,方便以后的同学学习参考。
预计可能出现问题:
1.遇到不认识的植物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网上求助。
具体实施步骤:
1.现场进行具体考察,辨认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2.画简图,将植物大致分布的位置标记在画纸上。
3.拍摄全景图,用电脑技术还原效果图,补充说明。
4.撰写报告。
一、青年员工基本情况
我们市容园林管理部门全系统共有员工9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290多人,团员青年155人。青年员工思想状况总体表现为:心理日趋成熟,人心比较稳定,心态比较平衡,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在局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局团委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容园林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勤奋努力工作,不怕苦脏累,立足岗位做贡献,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市容园林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获得局党委、行政领导的肯定,获得市容园林系统老员工的满意。
二、青年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情绪不够稳定。部分青年员工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大满意,爱岗敬业、成就事业感不强,缺乏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与作风。
2、自我意识过于强大。部分青年员工认为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谋生,提高生活水平;对自己的个人事比较关心,而对集体、社会关心不够,缺乏大局意识。
3、政治观念比较淡漠。部分青年员工对政治不感兴趣,认为学政治理论是领导的事,作为普通员工没有用,还感觉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老化、政治理论内容枯燥、没兴趣学,不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