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家庭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约为909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2.12万亿元。
胡师傅从事宠物美容行业已有六七年,目前在西安开了一家宠物美容工作室。胡师傅介绍,平时店里的生意由助理打理,他主要做上门洗猫的服务。
至于为什么上门服务仅限猫,胡师傅解释道:“猫格差别很大,狗大多数接受过社会化训练,容易适应店里嘈杂的环境,而猫的性格相对谨慎独立。这些无法带到店里洗澡的猫都是有特殊需求的,比如胆小怕水、容易应激等,所以上门给猫咪洗澡需要丰富的经验,我怕助理处理不好复杂的情况,所以都是亲自上门。”胡师傅说,自己一天要洗五六只猫,每天要忙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家。
西安市民杨女士的宠物猫比较胆小,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应激反应,如何安全地给猫洗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她在小红书平台上找到了胡师傅,困难迎刃而解。杨女士对这次服务非常满意:“一共花了168元,和宠物店收费差不多。能看出来胡师傅经验很丰富,所有工具设备都是自备的,我只需要提供浴室和热水就可以了。整个过程他对猫咪很有耐心,结束后甚至还把浴室打扫干净才走。”她表示,以后有需要还会联系胡师傅,也会把他推荐给周围的亲朋好友。
屈晓东表示,“上门经济”的火热发展,促进了服务行业的细分和专业化。然而,服务的个性化和非标准化也带来了监管的难题。如何确保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行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女士这样幸运。家住西安曲江新区芙蓉东路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一件烦心事。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吴先生第二天准备开车上班时,却发现自己的车胎被扎破了:“明明是洗车商家的工作失误,他们竟不承认,还说车胎本来就破了,去物业调了监控,他们才认账。”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这次经历既耽误工作又影响心情,吴先生说以后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类似服务。
随着城市半径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上门经济”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丰富了服务场景,让消费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从“野蛮生长”到有规可循的发展过程,如何规范引导,促进“上门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2021年,人社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分为三种类型: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当前所说的“上门经济”热点服务模式包括“上门喂养”“上门美甲”“上门做菜”等,通常属于上述的第三种情况,依托专门的生活服务类平台和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大多由服务提供者在平台发布内容招揽消费者,通过提供上门服务完成交易。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由于缺乏书面合同的约束,更容易产生纠纷。
屈晓东还建议,服务平台方应承担起把控“准入门槛”的责任,规范平台准入程序,加强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核,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为消费者提供透明的服务信息,让消费者在选择上门服务时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