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网络安全周大数据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央网信办陈吉学指出,大数据行业繁荣与隐忧并存,非法获取和贩卖个人信息异常猖獗。
一些大数据公司使用一种爬虫技术,能窃取客户上网地址、收货地址、聊天记录、搜索记录,进而提供价格高昂的定位、“告密”等服务。
随着互联网深入人们的生活,大量的网站、App及客户端软件不断涌现,人们在使用这些网络产品的同时,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提供各种信息数据,保存在网站、App的服务器上。这些信息就成为可利用、可开发的数据。
一些大数据公司利用公开的数据为用户画像,提供给下游商家开发“精准营销”的业务,这是正规的、合法的。然而,少数大数据公司并不满足于此,它们跨越红线,通过窃取个人隐私信息牟取暴利,让“画像”变成了“照相”,而且还是偷拍。
近期,数据堂、巧达科技、魔蝎科技、新颜科技等大数据行业公司相继被公安机关查处,它们涉嫌利用爬虫技术窃取和贩卖个人信息,让网民深受其害。灰色生意的暴利,已让一些大数据公司失去了职业操守,彻底变成了网络上的害虫。
告密
本市某高校毕业的韩刚(化名),在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他负责的业务是销售,客户是各地的医院,目前主要客户集中在华北几个省市。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韩刚是骨干员工,公司近一半的销售额是他完成的。
进入2019年下半年,公司决定减薪,韩刚和几位销售人员的薪金都下调了40%甚至更多。同时,他被公司调到西南大区开拓新的客户,而原来的稳定客户,则由公司创始人的亲戚前来接手。
韩刚觉得公司对自己薄情寡义。因为到一个新地方开拓新的客户,工作难度和强度提高了数倍,而且起初的几个月很可能没有业绩,更谈不上提成,下个月的房贷也可能还不上了。面对经济压力,以及公司的反常做法,韩刚有了辞职的念头。
一个问题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刚有了辞职的念头,公司就把他从重要的岗位调开,逼迫自己主动离职?在新公司工作后,一位原公司与他相好的同事告诉他,其实公司创始人从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购买了“员工离职预警”服务,只要交1380元,公司里的员工在几大招聘网站提交或者更新简历时,公司创始人就会收到一份邮件,提醒他这位员工有可能辞职。
听到这个消息,韩刚觉得很不舒服,如芒在背。辞职与否,事关重大,这样的隐私信息,竟然能被公司提前掌握,自己有一种被监控的感觉。在职场,职工和公司其实处在不对等的位置,一旦公司能监控到员工有离职倾向,公司即可以通过调离岗位、增加工作难度,甚至刁难员工的方式,逼迫员工主动离职。
“爬虫软件和‘告密’服务实在是太可气了,让网民一点儿隐私都没有了。我现在上网,就像是在裸奔,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后面盯着我。”韩刚说。心里既焦虑又害怕的他,现在已患上了妄想症,用电脑时,他总会下意识地看一看摄像头是否开着,还会猛然关上电脑,拍打几下,再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几圈。
行踪
如今,这些爬虫软件不仅能知道“你要干什么”,把这消息透露给别人;还能知道“你在哪儿”,这更让人感觉害怕。
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几位有文身、戴大金链子的“社会人”就找上了门,对他拳打脚踢,逼迫他还钱,他只得把身上仅有的7000多元现金给了这些人。他非常纳闷,自己的行踪是怎么泄露的?对方笑着告诉他,“你用手机不?用它购物、聊天、订外卖不?只要你用手机,就会留下踪迹,你跑不掉。”
听了这话,张桦恨不得把自己的手机砸掉。
名为画像实为偷拍
这些能确定目标人行踪的网络服务,还在被商业调查、私家侦探使用着。表面上,一些大数据公司对外宣称是“利用公开数据分析”,进行用户画像;但实际上,为了满足客户的精确需求,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爬虫技术,直接偷拍和抓取。这种技术能窃取客户上网地址、收货地址、聊天记录、搜索记录,进而提供价格高昂的定位、“告密”等服务。
近期,除了上述魔蝎科技公司外,上海的新颜科技、杭州的存信数据科技等公司纷纷被查处。存信科技运营的公信宝项目,通过爬虫技术,获取公民的社保信息、学信网信息、移动数据和支付宝数据,明显已逾越红线。
9月17日,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大数据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战略标准处处长陈吉学指出,大数据行业的繁荣与隐忧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公开数据等待开发;另一方面,非法获取和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异常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