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恙螨种类的若虫和成虫尚不了解,因此目前分类以幼虫为主。
幼虫(图19-8)大多椭圆形,红、橙、淡黄或乳白色。初孵出时体长约0.2mm,经饱食后体长达0.5~1.0mm以上。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颚体位于躯体前端,由螯肢及须肢各1对组成。螯肢的基节呈三角形,端节的定趾退化,动趾变为螯肢爪。须肢圆锥形,分5节,第一节较小,第四节末端有爪,第五节着生在第四节腹面内侧缘如拇指状。颚基在腹面向前延伸,其外侧形成一对螯盔(galea)。躯体背面的前端有盾板,呈长方形、矩形、五角形、半圆形或舌形。盾板上通常有毛5根,中部有2个圆形的感器基(sensillarybase),由此生出呈丝状、羽状或球杆状的感器(sensillum)。多数种类在盾板的左右两侧有眼1~2对,位于眼片上。盾板后方的躯体上有横列的背毛,其排列的行数、数目和形状等因种类而异。气门如存在,则位于颚基与第一对足基节之间。足分为6或7节,如为7节则股节又分为基股节和端股节。足的末端有爪1对和爪间突1个。
图19-8地里纤恙螨幼虫
生活史
恙螨生活史分为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等7期(图19-9)。幼虫具有3对足,若虫与成虫都具有4对足。现以地里纤恙螨为例作简介。
图19-9地里纤恙螨生活史
生态
1.宿主和食性恙螨幼虫的宿主范围很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主要是鼠类,有些种类可侵袭人体。多数种类的恙螨对宿主无特异的选择性,但也有一些种类有专门的选择性,仅寄生在某些种类动物体上。大多恙螨幼虫寄生在宿主体外,多在皮薄而湿润处,如鼠的耳窝、会阴部,鸟类的腹股沟,翼腋下,爬行类的磷片下等。在人则常寄生在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
3.活动习性恙螨在其孳生地除可作水平移动外,还有垂直移动,其活动范围很小,未进食幼虫通常只在半径3m,垂直距离10~20cm这一空间活动,这与恙螨的活动能力和喜群集的特点有关。也可攀登地草、石头或地面上别的物体上去或深入泥洞里面。恙螨在水中能生活很久,因此洪水或暴雨及河水泛滥等可促使恙螨扩散。幼虫也可随宿主动物而扩散。
恙螨的活动受温度、湿度、光照及气流等因素影响。多数种类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如地里纤恙螨适应于湿度大、温度为18~28℃的环境。多数恙螨幼虫有向光性,但光线太强时幼虫反而停止活动。宿主行动时的气流可刺激恙螨幼虫。幼虫对宿主的呼吸、气味、体温和颜色(特别是黑色)等很敏感。
4.季节消长和越冬恙螨的季节消长除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外,又受温、湿度和雨量的影响,各地区的各种恙螨幼虫发现于宿主体上均有各自的季节消长规律,大致可分为三型:①夏季型: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②春秋型:有春秋两个季节高峰,多数恙螨属此型。③秋冬型:出现在10月以后至次年2月,以冬季为高峰。春夏秋型往往以若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秋冬型无越冬现象。
5.分布恙螨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尤其热带雨林中更多。东南亚地区的恙螨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恙螨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亦以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为最多,尤其云南至广东。西藏高原虽然干寒,气候条件恶劣,但在特定的适宜微小气候生境中仍有某些螨种。
我国的恙螨主要种类及分布
2.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中型螨种,幼虫体色橘红,盾板较大,后缘宽阔钝圆形,突出,前缘常内陷。后侧毛与感器基在同一水平线上。感器丝状,基部有小棘,有时紧贴于主干上,端部有较长分支。盾板毛较长,分支较粗,是恙虫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动物宿主种类较多,包括日本田鼠、大林姬鼠、家鼠属多种,羊、犬、猫、鼬、猴、鸟等。在我国的分布以东北和华北为主,各地也有发现。
与疾病的关系
3.出血热近年来国内有人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本病病毒。但许多疫区在流行季节的调查未发现有恙螨存在。
防制原则
消除孳生场所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堵塞鼠洞,尤其是灭鼠。
药物杀螨在人经常活动的地方、鼠洞鼠道附近及孳生地,可喷洒六六六、敌百虫等。
个人防护野外工作时衣裤口要扎紧,外露皮肤可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