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网站7月10日报道,据日本宠物食品协会的数据,目前日本国内饲养的宠物猫狗合计达到1591万只,其中狗684万只、猫907万只,甚至比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1401万人)的数量还多。
警惕人畜共患疾病
近年来,将宠物视为家人的铲屎官们表达爱意的主流方式之一就是“吸猫”“吸狗”,也就是将鼻子几乎全部埋入猫猫狗狗的身体再深吸一口气。
据说对主人来说,这种方式拥有放松身心、感受幸福的奇妙效果,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被宠物传染上某些疾病的风险,也就是常说的“人畜共患疾病”。
熟悉人畜共患疾病的北海道大学教授苅和宏明警告说:“吸猫、吸狗等行为可能导致宠物身上的分泌物进入主人的鼻腔黏膜,由于存在病原体进入人体粘膜的可能性,我们不推荐这样做。”
苅和教授还列举了5种需要特别注意的疾病,包括皮肤癣菌病、巴氏杆菌病、猫抓病、蛔虫病和弓形虫病。
皮肤癣菌病是一种由名为皮肤癣菌的真菌引发的传染病。只要接触过感染此类病症的狗、猫、兔子和仓鼠等动物就可能被传染,尤其在梅雨季节和夏季多发。
感染后受影响的皮肤会出现发痒的环状皮疹,如果是头部感染,还会产生皮屑并导致脱发。当人类出现上述症状时,皮肤科医生会用抗真菌软膏或口服药物治疗。
巴氏杆菌病顾名思义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巴氏杆菌主要生活在狗和猫的口腔中。它是通过被狗或猫咬伤或抓伤传播的。
苅和教授说:“虽然这种疾病不是通过吸狗或吸猫直接传染,但这些行为会给狗和猫带来压力。人类可能因此被不喜欢身体接触的狗和猫咬伤或抓伤。”此外感染也可能通过口对口喂养动物或是让宠物舔自己的脸发生。
巴氏杆菌病的特点是伤口形成后迅速出现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一旦伤口肿胀就必须立即就医,因为严重时可能会引发败血症。
猫抓病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汉氏巴尔通体引发的感染,人类可能通过被带菌的猫抓伤或咬伤而传播。多数情况下症状会自行消退,但极少数人会发生发烧、头痛、疲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持续数月的情况。
无论是巴氏杆菌病还是猫抓病,只要怀疑自己被感染就需要尽早就医,顺便说一句,猫狗带菌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由寄生虫引发的蛔虫病和弓形虫病是由人类吸入狗和猫的粪便感染的(弓形虫只存在于猫的粪便中)。
苅和教授说:“不管宠物主们如何费心让自己的爱宠保持清洁,但狗和猫总会自己理毛,这时寄生虫和屁股上的污垢就可能沾在毛上。如果主人再和它们亲密接触,当然就会被感染。”
尤其是弓形虫病,如果是在孕期首次感染就会影响到胎儿,很容易诱发流产或是小头畸形,必须加倍小心。
应对得当无需恐慌
除人畜共患疾病外,吸猫、吸狗也会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甚至诱发哮喘。
苅和教授说:“猫猫狗狗固然可爱,但是因为过度亲密导致主人对动物发生过敏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吸猫、吸狗这类行为还是克制一点比较好。”
人畜共患疾病有些仅在人类身上出现症状,有些则是人和动物都有症状。正确认识此类疾病并加以防范自不待言,为了人和宠物都能健康生活,也应当遵守必要的规则。
不过按照苅和所说,只要应对得当,无需对人畜共患疾病过度恐慌。
但是儿童、老人、癌症患者、因服用抗癌药物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代谢疾病患病人群,在患上人畜共患疾病时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所以也需要多加注意。
最后我们也提醒读者,夏季如果要携带宠物一起进入野外需要注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该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人被感染后症状包括发烧、疲劳、胃肠道症状、头痛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27%。
不仅是人类,动物在患上蜱虫病后也会出现症状,尤其是猫被感染后极易引发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