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钩虫病,在肠道线虫中的危害性最大,不但可损伤肠黏膜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还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重度感染者可导致严重贫血。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群平均钩虫感染率下降,以及实验室虫卵检出率不高等原因[1],临床医生有时会忽略掉一些常见的寄生虫病。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一例钩虫病致中度贫血的临床资料,从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查以及内镜检查各方面寻找其漏诊原因,加深各位同仁对钩虫病的认识,以提高钩虫病的诊治水平。
案例经过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心累头昏3年,加重1月”入院。主要表现:患者于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累气促、头昏、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自诉解可疑黑便数次,无呕血及咖啡色样液体,无黄疸,厌油,腹痛、腹泻,反酸、嗳气,无皮肤粘膜、淤斑淤点,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病后曾反复于当地医院治疗,当地诊断为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但一直未明确贫血原因。患者及家属欲进一步寻找贫血原因遂来我院,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治疗。
查体
T36.7℃、P77次/分、R18次/分、BP145/82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结膜及口唇苍白,余无特殊。
入院检查
大便常规:隐血阳性、虫卵阴性;血常规+CRP:白细胞6.95×109/L、红细胞2.44×1012/L、血红蛋白浓度61g/L、嗜酸细胞绝对值0、血小板156×109/L、C-反应蛋白9.21mg/L。贫血三项:血清铁蛋白9.8ng/m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甲状腺功能:游离T32.78pmol/L;自身抗体谱:PM-Scl+,输血前检查、尿常规、凝血、肾功、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全腹增强CT示:1.肝脏比例失调,肝硬化可能,左肝内胆管扩张,第V肝段囊肿;2.门脉增粗:右肾小囊肿;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管壁钙化斑;3.扫及心影大。
初步诊断
贫血待诊。予以右旋糖酐铁片补充造血原料,输注红细胞悬液2U纠正贫血。
后进一步完善胃肠镜检查,胃镜提示:“慢性非菱缩性胃炎(窦、体),胃体糜烂灶?”。胃体后壁病理检查:黏膜中度慢性炎。肠镜提示:“直肠息肉,直肠炎,回肠末端-回盲部寄生虫症。”肠镜活检钳取出虫体,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确认为钩虫。遂修正诊断为:1.钩虫病、2.缺铁性贫血(中度)。
电子结肠镜示:进镜回肠末端约10cm,见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数条寄生虫
明确诊断后予以阿苯达唑片驱虫治疗,嘱患者400mg每晚顿服,连服3天,对症治疗同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8×109/L、红细胞2.77×1012/L、血红蛋白浓度75g/L、血小板131×109/L,病情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口服右旋糖酐铁,院外每年定期驱虫,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及胃肠镜。
案例分析
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较为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加之近几年我国人群的平均钩虫感染率下降,使一些常见的寄生虫病被漏诊、误诊。
另外,从医务工作者自身来寻找误诊及漏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忽略了患者赤脚下田劳作史;对于寄生虫病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般会首先考虑到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肿瘤等,临床思维不够严谨,易忽略钩虫致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钩虫病的内镜检出率逐年增加,胃肠镜检查成为诊断钩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内镜检查者对本病的认识和内镜下的操作经验等。
总结
检验人员需在镜下仔细寻找虫卵,寄生虫卵检查应涂厚片,低倍镜检尽量覆盖全片,且避免重复,高倍镜检最低每片观察10个视野,最好采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以提高检出率[3]。
现胃肠镜技术已逐步成熟,成为诊断肠道钩虫感染的新手段,胃肠镜检查直接、可靠,在钩虫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上有较高价值。对于虫卵阴性的患者,胃肠镜检查是发现钩虫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内镜检查者应展开皱襞耐心仔细观察,必要时可行胶囊内镜检查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JalihalU,AvinashB,SatyaprakashBS.HookworminfestationinSouthIndiaarewemovingawayfcicroscope[J].IndianJGastroenterol,2013,32(1):6263.
[2]GlinzD,SilueKD,KnoppS,etal.ComparingdiagnosticaccuracyofKatoKatz,Kogaagarplate,etherconcentration,andFLOTACforSchistosomamansoniandsoiltransmittedhelminthes[J].PLoSNeglTropDis,2010,4(7):e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