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突破1亿只大关,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65亿元,全国城镇养宠(犬猫)主人达6294万人,人均单只宠物年消费金额为5172元。“爱宠风潮”的背后,是一个广阔的商业机会:随着宠物交易、宠物食品、宠物美容、宠物保险等各个环节不断升级,宠物“生前事”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作为宠物经济最后一环的“身后事”,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市场潜力巨大,行业门槛较低
按照防疫规范,挖土掩埋宠物遗体需要挖一个至少1.5米深的坑,坑底洒一层厚度为2到5厘米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进行消毒,防止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尤其是患病离开的宠物,掩埋深度不够可能导致病毒的扩散。对于大多数居住在城市的宠物主人来说,找到一处合适的填埋点是难以完成的,但随意丢弃陪伴自己多年的另类“家人”,对于绝大多数宠物主人来说更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之下,宠物殡葬成为不少养宠人士的选择。
今年6月29日,成都市民李莎刚刚送走陪伴自己八年的萨摩耶,她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虽然知道这一天是必然的,但是真正面对分别的时候还是有些无法承受,在接受“乖乖”离开的现实之后,选择宠物殡葬服务让已经被视为家人的宠物体面离开,成为了许多和李莎一样的宠物主人的共同选择。
成都市一家动物无害化处理公司的负责人姬宏7月8日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动物无害化处理大多就是火化动物遗体,而“宠物殡葬”更侧重于对猫犬等家庭宠物遗体的处理,有火化、树葬、盆栽葬等多种形式,还包括了一系列的告别仪式。
赚钱只是赚在服务,并非暴利行业
告别仪式、火化之后,宠物主人面临着三个选择:将骨灰带回家、将骨灰留置在殡葬中心的骨灰墙、让骨灰入土为安。但和人类的陵园一样,宠物陵园的模式也面临着邻居们的反对。
若宠物主人选择将宠物骨灰寄存在殡葬公司,也面临风险:宠物殡葬公司一旦倒闭或者埋葬骨灰的土地重建、租约到期,矛盾又会再次出现。目前,有的宠物殡葬行业从业者提出果园树葬的方式,通过与城市周边的果园进行合作,将骨灰带往果园进行填埋并制作铭牌,确保宠物能“入土为安”。
成都部分宠物医院的动物医生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们认为成都的宠物殡葬行业目前“还是很冷门的”,“宠物生病时主人会将它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但如果不幸离世,主人则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状况,选择是否将其送往殡葬机构。”
自今年3月份开始接单以来,姬宏负责的公司火化宠物遗体大约有几十只,其中还包括部分在今年5月成都宠物盲盒事件中不幸离世的猫犬,平均一天一只,数量并不多,“勉强维持公司日常的开销”。对于“暴利行业”这一说法,姬宏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除去成本,基础殡葬服务并没有太多的收益,“赚钱只是赚在服务”。
多为无证营业,处于灰色地带
上游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检索能够提供宠物殡葬服务的店铺时发现,部分商家在产品详情页明确告知宠物主人,目前市面上存在部分非法个人化的宠物殡葬火化公司,普遍有一个共同点:以诸多理由“不能陪同送别”,建议宠物主人慎重选择。
一位殡葬行业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不能陪同送别”多是因为该商家没有完备的火化条件与营业资格证明,不能提供火化服务。这些商家通常会在宠物主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遗体美容、遗体告别等仪式,随后被送往达成合作的火化机构;某些商家虽然承诺对宠物遗体进行一对一火化,但在火化处理时会选择集中处理,“利润也在这里产生”。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宠物殡葬服务涉及民政、农林、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监管规范。严格说来,一个企业应当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并且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环评,选择动物无害化处理方向,才能在营业范围内增加“动物无害化处置”,面向社会提供“宠物殡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