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正逐步常态化,即将全面进入创建无疫社区(村)阶段。无疫社区(村)不是指“零病例”社区(村),而是常态化防控工作基本目标,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及时发现、管控到位、处置规范、服务保障有力。
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更是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一个多月来的疫情阻击战中,一些封控社区针对居民反映突出的共性问题,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为无疫社区(村)创建提供借鉴。
小区被封控或管控之后,求医问药成为居民面临的急迫难题之一。朝阳区绣菊园北区探索的社区与物业内外接力跑腿法,有效破解了这一急难问题。
为满足居民需求,京城佳业连夜调配人手,将原来40人的服务团队增扩为160余人。专门设立“专员”跑腿,收取居民医保卡等资料交给设在小区大门处的指挥部医护组,再把医护组买来的药品送到居民家中。
小区外医护组的接力也分外紧张。绣菊园社区党委书记邵平介绍,为及时送医,该社区租用了几辆首汽出租车,居民可经“绿色通道”被闭环送至医院就诊。
5月21日晚,家住12号楼的一位老人突然视力模糊不清,眼压升高,再不处理有失明危险。社区对接的航空总医院眼科医生看后建议老人立即到同仁医院就诊。“当时同仁医院很难挂上号,我们又得闭环送医,”邵平说,当晚,老人在同仁医院挂号难一事经过紧急上报,朝阳、东城两区共同努力,老人通过“绿色通道”顺利送至同仁医院进行手术。也正是这条“绿色通道”,5月22日凌晨,让一名孕妇顺利转至航空总医院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小区封控两周内,社区内外联手安排居民就诊226人次,为120余名居民买回各类药品。“求医问药问题的解决关乎生命安全。社区从设置绿色通道、协调医院、小区内外医护保障衔接等各个程序上反复推演,每个环节遇到的问题都有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最终争取到整个小区的顺利解封。”邵平感慨称。
5月28日,南新园小区近5000名居民结束集中隔离,乘坐大巴顺利返家。居民们反映这次集中隔离很顺利,一个关键原因是指挥部能提早将信息告知大家,“为什么集中隔离,去哪里隔离,怎么隔离,居民离开小区后、家里那边情况怎样,什么时候返家……这些信息都非常及时全面,让我们心里不慌了。”居民孙女士说。
“从这些信息里能看出政府的工作非常细致。”居民们纷纷告诉记者,开始被隔离,大家感觉像处在一个黑洞中,特别恐慌,但这些通知向居民明确了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很多冲突和纠纷,都是因为不知情引发的。”“防疫无小事,事事要具细。让居民知情,才能争取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我家猫比较特殊,其中一只才做手术不久。通知说下午3点就要出发集中隔离,这些宠物怎么办?”5月23日上午,家住友谊社区的王女士急得快哭了。联系朋友?可小区属封控区,亲戚朋友来小区健康宝会弹窗。
经过紧张的登记、装箱、隔离等工作,7名救援志愿者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才将30余只宠物安顿到宠物乐园。刘胤桐说,对于需要集中隔离的社区,宠物安置成为大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蓝凌救援应急推出“救援方舱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娄伟认为,建立无疫社区,实际是要求社区疫情防控也应有韧性。“就是要求各方想方设法探索更切实有效的防控举措,能在防、控之间,找到一个巧妙、或是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而随机应变的防控模式。”这种以无疫为目标的随机变化,就是韧性,就是因地制宜,就是科学防控。
要发展,还是要防控?娄伟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将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这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创建无疫社区无疑提出了一种解决新方案,即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解决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社区韧性发展。”
(原标题:联手破解就医难,信息通达才不慌,个性需求靠借力——创建无疫社区这些做法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