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崽崽,你们在哪里?快回来吧!”自从伴随自己多年的贵宾犬菲菲和比熊崽崽在小区门口走失后,陈爷爷、王奶奶夫妇终日便茶饭不思,他们不仅发疯似的四处粘贴“重金寻狗启事”,还和往常一样,一日三餐给这两个“宝贝孙女”精心准备饭菜,即使是深夜,王奶奶也会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开一次门,看看走失的菲菲、崽崽是否回来了。
陈爷爷写下的《我和老伴重酬寻爱犬》的传单上,记者看到,两位老人这样写道:“它们就像我们的亲孙女一样,我们每天做饭给它们吃,给它们擦脸洗脚,它们陪我们看电视,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快乐……”
${FDPageBreak}
解读一:养宠物对老人有益处
养宠物对于老人有积极的作用,这已经被一些研究所验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随机选取了北京719个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的“空巢家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物对人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
王晨指出,养宠物之所以对老人的身心有帮助,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所需要的安全感、价值感、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以及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都可以由伴侣动物提供。同时,有宠物做伴的老年人往往社会形象更好,社交机会更多,这一切都使养有宠物的老人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和幸福感更高,从而更容易激发并保持内在的生命力与活力,提高对于疾病、困境的抵抗力,减少不幸发生。
解读二:心理上过度依赖宠物是种“代偿行为”
在以上的新闻中,陈爷爷、王奶奶因为走失了宠物茶饭不思的状态,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人与宠物的亲密程度,呈现出“宠物依赖症”的倾向。王晨解释说,“宠物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宠物过度的感情倾注,可以从以下三点指标来判断:一是如果离开了宠物,情绪波动大,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二是因为养宠物而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三是因为养宠物而减少与外界的联系,降低沟通交流能力。
部分老人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这是心理上的一种“代偿行为”。这种状态可以分为自觉的和盲目的两种。自觉的代偿,是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陷所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盲目的代偿,是并不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短处与缺陷,往往导致过分代偿,结果某些方面畸形发展,破坏了人格的协调统一,反而加剧心理冲突,造成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可见,代偿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简而言之,如果在力求摆脱不满足现状的强烈而急迫心情的驱使下,将对某一对象的需要不分客观状况限制地全部转向其他的对象,就会导致过分代偿。比如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在亲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把情感投注对象置换为宠物,从而寻求精神寄托,久而久之就可能对于伴侣宠物在心理上过分依赖。
支招:走出家门空巢不空“心”
当代老年人已经从“生理需求、温饱需求”升级到现在的“社交、感情、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里,社交和感情需求是老年人最急需的。王晨建议说,老年人要做到空巢不空“心”,主动走出家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更广泛的兴趣,多与同龄人交流,比如到公园练太极拳、舞剑、下棋,参与社区里的合唱队、舞蹈队等文体活动,到老年大学学习画画、练习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老人们或许还可以将对于子女的“小爱”升华为对他人的“大爱”,在社区、公益机构里担任一份义工工作,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宠物的寿命一般都比人类短很多,比如狗的寿命通常只有十几年,像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拥有它,就难免有失去的时候。子女可以将狗的寿命折算成人类的,以提醒老人逐渐适应、接受、承认这一客观情况,这样可以平缓处理分离焦虑。另外,王晨还建议说,可以在宠物进入年老多病时,再养一只,这样当离别的时刻到来时,新来的伴侣动物可以带给老年人一些安慰,有利于老年人尽快走出哀伤,以积极、正向的心态平静面对。
(责任编辑:徐惠珍)
本网站敬告网民:网站资讯仅供参考,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