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专家:新东方美国游学负责人姜艳
新东方英联国家邦游学负责人杨阳
不要随意说YES
雷区案例一:
好心被误解,不沟通惹麻烦
有两个非常要好的男孩同住一个寄宿家庭,寄宿家庭为他们提供了一间有两个独立床位的房间。两个男孩活泼好动,喜欢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但房间在放置了两个孩子的行李箱后,可活动的空间就没有那么大了。寄宿家庭父母看到这两个孩子特别要好,为了给他们腾出更大的活动空间,于是就用英文问他们:“你们要不要把两张床并在一起?这样活动空间会很大,会更好玩。”结果两个中国小男孩,没听清也没听懂,习惯性地就说:“Yes.”于是寄宿家庭的父母,费老半天功夫把两张床并在了一起。
专家点评:
离宠物远一点
雷区案例二:
宠物地位高别把动物不当人
两个男孩住在一个寄宿家庭里,这个家庭里养了一条小狗。孩子入住时由于是陌生人,这条狗对他们不太友好,总是朝他们汪汪叫,而这两个男孩也特别不喜欢这条狗。一天,两个男孩在院子里玩,这条狗又冲着他们叫,一个男孩趁小狗跑近的时候朝小狗踢了一脚。这一幕正好被寄宿家庭的妈妈看到,于是她非常愤怒地向领队投诉他们虐待动物,要求他们立刻搬出去。领队在询问孩子是否虐待小狗时,他们都非常坚定地说没有,但他们承认踢过小狗,但说只是轻轻一脚。听到这一点,领队已经不再困惑了,直接给这两个孩子换寄宿家庭。不过在换的时候,领队可真没少费工夫,因为这俩孩子有虐待动物的“前科”,好多寄宿家庭不愿意接纳他们。
在西方,家里的动物就像是家庭成员一样,在家里除了人有私人医生,就连小动物也有私人医生。因此,孩子到国外家庭居住时,建议不要去碰这些动物,以免被寄宿家庭里的动物抓伤、咬伤,或者落下虐待动物的嫌疑;即便出于喜欢和好心,也要注意和脾气温和的动物保持距离。有的小孩喜欢家里的小动物,就拿零食给它吃。但情况有时候不会那么简单。比如,有的家庭里的狗,年纪特别大了,有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给它吃的,寄宿家庭还会提醒你不要抱它,以防压着它的胃,让它的胃酸倒流。这些都表明,他们是把宠物当成家庭成员看待的。有的孩子不喜欢寄宿家庭里的动物,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做出让寄宿家庭无法容忍的事,这就会导致寄宿失败。
晚回家报告行踪
雷区案例三:
疯玩不回家不告知惹尴尬
任何时候都应该让你的寄宿家庭知道你去哪,什么时候回家。就像案例中讲到的,寄宿家庭里的父母是把寄宿的国际学生当成和自己孩子一样来看待的,这是从情感义务上说;从法律意义上说,这些寄宿家庭实际上是这些游学孩子在当地期间的法定监护人,对他们的安全负有责任。这些未成年孩子如果很晚回家,会让寄宿家庭非常担心,如果联系不上,他们很可能会联系领队一起四处寻找,甚至报警。因此,作为寄宿在外国家庭里的孩子,也有向家庭汇报行踪的义务。
英语好,话也不能随便说
雷区案例四:
交流有底线禁忌莫轻谈
有一个英语口语非常好的男孩住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美国家庭中。他非常活泼外向,能毫无障碍地与寄宿家庭谈天说地,聊各种话题,并且很有自己的观点。在行前他就知道自己将要住到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中,于是在出行前了解了很多有关天主教的东西。来到寄宿家庭与家里的父母聊了两天后,感觉寄宿家庭还挺开明的,似乎什么都可以聊,于是开始把话题慢慢引向有神论、无神论的讨论上。寄宿家庭似乎也挺愿意和他聊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东西。越聊这个男孩对宗教问题就越是热衷,总是在聊天中谈论这个问题,并大谈自己的无神论观点,寄宿家庭逐渐的沉默被他当做是在倾听。看起来一切都很融洽。但三天后,寄宿家庭突然联系领队要求让这个孩子搬出自己的家庭,理由是这个孩子企图干涉他们的信仰,侮辱上帝。原来,寄宿家庭出于礼貌一直同男孩聊天,在他发表不妥言论时也隐忍,尊重他的言论自由,直到他们忍无可忍。
虽然国外的寄宿家庭普遍比较开放,但是仍然是有交流禁忌的,比如,最好不要谈论宗教、人种、政治方面的内容。欧美国家其实是言论自由的,这些话题并非不是完全不能谈论,但孩子在聊这些方面的问题时可能会把控不好,不清楚对方的底线。当然,这个问题一般只会出现在英语口语和交流能力特别强的孩子身上,所以这类孩子要有这个意识,不要在无意中冒犯别人。
说到就要做到
雷区案例五:
重约守时不是小问题
两个女生在游学美国时住到了一户寄宿家庭里,周六是这个家庭的家庭日,寄宿家庭的爸爸跟孩子们商量,周六全家一起去大峡谷游玩,并和大家约好早上8点钟准时出发。到了周六早上,时钟敲响8点,可答应一起出发的寄宿女生,却没从房间出来。原来,周五她玩得太兴奋,睡太晚了,完全忘记第二天一早要和寄宿家庭一起出游的事。寄宿家庭的父母不能把她们俩单独留在家中,只好取消了这次游玩,责备了两个女生不信守承诺。而两个女生觉得这是小事一桩,很委屈,向领队投诉了此事。事后,领队老师从寄宿家庭爸爸充满诧异的陈述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MayI”挂嘴边
雷区案例六:
不知询问损坏遭赔偿
一个住在英国寄宿家庭里的小孩,衣服脏了想用洗衣机洗。但寄宿家庭是干洗机不是洗衣机,这个小孩不知道,也没有事先询问,直接就把衣服扔到机器里,照自己的经验就开始操作。结果衣服洗得又脏又臭,还把寄宿家庭的干洗机给用脏了。
无论语言程度怎么样,在寄宿家庭里使用设备都应该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并且要了解操作方法才能开始使用。这也是锻炼语言的好机会。比如,同样是寄宿家庭帮助孩子洗衣服,有的小孩就把一堆脏衣服放到客厅,寄宿家长直接拿来洗。有的孩子可能就抱着衣服去敲家长的门,说:“我想洗衣服,你能教我怎么洗吗?”然后家长就会善意地告诉他怎么按怎么用。有的孩子可能分不清国外的烤箱和微波炉,其实只要在使用前问一句我想要热一下这个东西,我应该怎么用,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过程既学习了使用方法,又增加了语言沟通,语言能力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