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3000字好第1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3000字好第1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3000字好第2篇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3000字好第3篇摘要:
分级归纳了体育运动、体育艺术类项目、体育舞蹈中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根据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指出了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体能训练要根据专项特点,从专项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训练方法。综述中讨论了体能的概念、体能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和体育舞蹈的专项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文献综述
1体能的概念
(1)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赵志英、郑晓鸿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
(2)力。何雪德等在《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综合分析了众说纷坛的体能,认为体能可进行广义与狭义定义,但都仍有不确定性。广义体
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适应能力几个方面,与传统一般身体训练相比,它强调的是适应能力。狭义体能是指上述各种身体能力在技能类对抗项
(3)目中的应用,与传统专项身体训练相比,它强调的是对抗性和竞技性。总的来说,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活动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水平的基础条件,而体能的概念应该根据各个项目专项的特点,在其基本概念上,有所偏倚。
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有李之文(4)在《体能概念探讨》中对体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王兴、
(5)司虎克在《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化探索》一文中对体能的定义和体能训练
(6)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又在《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一文中对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科学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这些基础理论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指导各运动实践的具体体能训练理论
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理论
这些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有起到重要启发作用的如袁运平(7)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由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三个部分组成;谭肤斌、王保成等(8)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特点,深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体能构成因素、训练原则、训练内容等)及具体的训练方法、手段,并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武冰冰在对足球体能训练的探讨中认为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分为
(9)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速度耐力训练、有氧训练、训练负荷四个方面。
体育艺术项目中的体能训练理论
彭建敏、程在宽(10)在《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和《竞技健(11)美操体能的概念及其训练内容的理论研究》的研究中剖析了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和它的构成因素,认为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决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它的结论得出健美操的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力度、整体力量、运动耐力、柔韧与协调和表现力。其中,表现力的训练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独特之处。华中师范大学董丽丽在《竞技健美操
(12)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方法之探讨》中结合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和体能训练内容的构成及体能训练的原则及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水平由专项力量、成套耐力、高度协调性、动作速度、身体姿态、肌肉控制能力、动作力度、表现力构成。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要遵循:从竞赛实战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原则、体能训练系统性原则。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包括力量、耐力、柔韧训练等的基础体能训练内容和包括肌肉控制力、灵敏素质、力度、动作速度、身体姿态、表现力等方面的专项体能训练。张卫星等在《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的研究》
(13)中分析了体能训练的意义,根据体操专项特点,为体操体能训练提出导向,对体操运动员的力能、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能力提供了一般和专项的部分
(14)训练手段。李文川在《中俄男子高水平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比较研究》中通过比较分析中俄体操训练大纲内容,提出我国体操运动员在初级和中级前期阶段过分注重了一般体能训练,影响了技术训练,因此体能训练在专项训练中的比重一定要得到合理控制,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技术训练。
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
对于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理论只有何忠发表在襄樊学院学报上的《论体育舞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范文3000字好第4篇论文论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达到上千家,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这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股利政策之谜”,股利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公司财务、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论文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利政策
公司税后利润究竟应该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在公司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给股东应该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方式对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国外研究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二、国内研究
1999年,吕长江和^v^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8个与现金股利有统计显著性的因子,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因子与股利支付水平之间的关系显示,国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度越强,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国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倾向于将利润留存于未来发展,易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赵春光、张雯丽、叶龙选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结果也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红旗2001年在对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进行横截面分析,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而对以股票股利留存于公司内部的资金存在浪费现象。魏刚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个样本观察值为基础,采用Leg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权结构的关系,发现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三、总结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体现为:应用国外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特殊情况,很少系统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益主体的股利支付动机。因此。在我国,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世纪5年代。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接受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的标准。提供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达到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内容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提供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表明关